求以《转身》或《细微深处》为题的作文材料...范文也可以

问题描述:

求以《转身》或《细微深处》为题的作文材料...范文也可以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09-19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考的是哲学思辩能力,而非写作水平.”这句略带调侃的流行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自主命题以来浙江省高考作文的命题倾向.流行的存在有一定合理性,情况也确实是这样.我们不妨简单地回顾一下2004年以来该省的作文命题:2004年话题作文,人文素养与人的发展;2005年话题作文,一枝一叶一世界;2006年话题作文,生有所息/生无所息;2007年话题作文,行走在消逝中.这些作文题目无不带这很强的哲学意味,或是发展的观点,或是联系的观点,或是对立统一的观点,或是运动绝对的观点……题目的哲学意味之浓,其他省份望尘莫及,也大大超出了作为高考作文题目命题价值的本身.
作文命题者的哲学理想化和考生认知水平的浅层化构成了浙江省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一对突出矛盾,矛盾双方冲突的结果只能是现实服从理想、贫乏屈从高深,考生不得不搬来梯子登天.因此,这几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天马行空式的作文命题严重偏离了考生的生活积累、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很难出现有实在内容有真情实感的优秀考场作文,这从每年一册的《浙江省XX年高考作文120篇点评》可见一斑.当然,作文命题的超现实性也给作文教学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如在作文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注重于形式的训练,技巧的指导,偏离了作文写作的目的与写作教学的内在规律,以致眼下“模式”泛滥;学生希望走出一条通向作文成功之门的终南捷径,过分追求所谓的诗意和哲理,忽视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从而膜拜快餐文化和所谓的“文化散文”.
“春雨一夜洗浮尘”.我们还是惊喜地看到,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的超高空运行状态和中学作文教学的去地引力现象将在2008年得到一定转变,借眼下时髦的话来不妨说成“转身”.这次“转身”的标志也许就是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
2008年浙江省考命题作文:触摸都市或者感受乡村.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请允许我完整地引用一次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实感受,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从试题可以看出,今年的浙江省作文命题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命题类型一改沿袭4年的话题作文转变为命题作文,适应了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趋势;二是命题内容更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以考生的生活空间作为写作的基础对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选材;三是命题更透露出人性化的特点,题目以平和的口气提示考生应该关注的写作对象,同时,为了让学生明确作文的命题类型是“命题作文”,在“为题”二字下方添加了着重号,我们深感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浙江省高考作文的上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浙江省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组评命题思路》:“为了弥补话题作文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将我省沿用了4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命题作文,但仍加上引导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今年的作文题“触摸都市/感受乡村”以“都市”和“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出发去观察、体验、思考都市、乡村的发展变化.今年的作文题保持了浙江语文卷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强调人文精神与现实关怀的统一……作文要求中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提醒考生,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浙江省作文命题的愿望不能说不好,为了拟好高考中占比分最大最容易触动社会各界人士高考最敏感神经的作文题目,命题者的确做到了殚精竭虑.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个读了命题人员命题思路的人都会为之动容.但是,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距离,有时候是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从本人多年从事作文教学研究尤其是连续5年担任毕业班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眼光来看,今年的浙江省作文试题只是稍微改变在哲理的高空上天马行空式的“行走”方式,而没有完全切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认识的基本层面,换句话说,它只不过是一次动人的“转身”,而不是“转变”.“转身”尚欠“完美”,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商榷.
一是内涵的不确定性,这是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的最大弊端.“‘触摸都市/感受乡村’以‘都市’和‘乡村’为关键词”,这句话看起来似乎很合理,但它的内涵是模糊的.因为,“都市”和“乡村”的概念有相对确定性.“都市”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大城市”,究竟多大的城市为“都市”,现在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东京、巴黎、北京、上海是都市,杭州、宁波、深圳、珠海是都市,那么,绍兴、温州、绵阳等中等城市是不是“都市”?“乡村”是一个相对于城镇而言的地域概念,《现代汉语词典》作了如下解释:“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可见,城镇并不属于乡村,也不属于都市.那么,如果有的考生写到绍兴、温州、绵阳等中等城市,将如何来确定他有否偏题?如果有考生写到象慈溪浒山镇、东阳吴宁镇等城镇,是否一定偏题?因为前者象都是又不能确定它是不是真正意义的“都市”,而后者既不是“都市”,更不是“乡村”了.也许有人会这样说,这种说法太较真了,现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哪会这么刻板地区分?照此来说,那么这个“关键词”也就不“关键”了.如果那样认为,不就增加了确定概念的含糊性吗?内涵的不确定性必然带来审题的模糊性,既然是命题作文,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总应该是一个重要方面,让考生理解并明确写作对象总是命题者应该考虑的吧?无怪乎,中午与一位县城考生进餐时,考生无奈地说:“我长期生活在县城里,乡村只去过一二趟,对“乡村”只是“触摸”没有“感受”;也没有看见过都市,更无法“触摸”了.没有办法,我只好写我一直栖居的县城.我的命好苦啊,命题老师为什么偏偏和我作对?”
二是命题的不均衡性.作为选拔考试,命题的公平性是应该首先考虑到的问题,即使不能保证所有考生的公平,至少不能出现较大的偏差,而今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恰恰给考生带来很大程度的不公平性,也就失去了考试命题应该考虑到的考生解题的客观均衡性.上面那个考生的例子绝对不是个例,所反映的问题有很大的普遍性,因为浙江30多万考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生活在县城里的,这就为难他们了.当然,这个问题在阅卷时能够“变通”一下,按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是能够把它“摆平”的,但这已是不是办法的办法了.我们姑且相信能把“都市”与“乡村” 这两个本来比较明确的概念按照特定理解模糊化,那么,接下去的问题是“模糊”不了的:两个题目如何取舍的问题.“触摸都市/感受乡村”,看起来给考生有一定的选择空间,然而恰好是这种选择,带来了考生选择的不均衡性,造成了考试的不公平性.首先来辨析一下“触摸”与“感受”的区别,“触摸”是“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当然,我们可以引申为用心灵去感觉;而“感受”是“接触外界事物受到影响”.如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风摆杨柳,暖风轻拂,“风”对“人”是“触摸”;春天来临,心暖神清,“人”对“风”应该是感受.因此,“触摸”侧重感觉,“感受”侧重“认知”;“触摸”是浅层次的活动,“感受”是相对深层次的活动.用这两个不同意义的词让考生选择本来是件好事情,能够使考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但问题是出在与后面所支配的固定对象构成的固定短语上.“触摸都市/感受乡村”,考生只有在“触摸都市”和“感受乡村”中择其一,而不能写“触摸乡村”或“感受城市”,这给一些考生戴上的不只是沉重的镣铐,而是把他们打入地狱.假设一位考生长期“栖居”在杭州(“都市”),没有到过乡村,他整日浸淫在“都市”的文化氛围里,受到的是“都市”繁华疑惑浮躁的长期熏陶,他的生活经历难道仅仅限于“触摸”吗?他应该是融合,最起码也是为“都市”的层层空气所包围,让他怎么样“触摸”呢?如果写“感受乡村”,没有到过怎样“感受”?退一步讲,即使偶尔去过“乡村”,能有多少“感受”?在这种情况下,从生活出发写真情实感,他只有写“感受乡村”,这岂不为难他吗?那样能真实反映考生的写作能力吗?到头来只能“纸上谈兵”,跟着“幻觉”走,这样的考生并非少数.相对来说,另一类考生就好写多了,那就是小时生活在农村,刚到“都市”上中学的农民工子女,因为他们尽情“感受乡村”后又小心在“触摸都市”了.在看到这道作文题时,我曾对同事们半开玩笑说:今年的作文题很温家宝啊,它关注民生,政策向都市民工子弟学校的考生倾斜啦!
三是虚假的诗化.追求人文性与文化品位是浙江卷的一大亮点,显示了作为文化大省的特色,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肯定.如何能使这一考试目标与考生的实际能力相适应,让考生写出有相应文化品位的作文,这一直是问题.今年的作文题目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对多数考生来说在文化层面上只能是轻轻地“触摸”而不能有较深刻的“感受”.“触摸都市/感受乡村”这个带有诗意的题目对多数考生来说很难写出带有诗意的文章,反而给考生审题增加了难度.“感受”还可以写,因为深刻也是感受,浮浅也是感受,而“触摸”就难了.考生写到怎样的程度才是“触摸”呢?阅卷教师怎样来衡量考生的感觉是不是到了“触摸”的程度或者超越了“触摸”的范畴?诸如此类问题笼而统之处理不如命题的时候实实在在“着陆”好,以避免虚假的诗化模糊的意象给答卷和阅卷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当然,作为考场作文给考生一定的文学想象不是坏事,而应该是值得提倡的,但这种文学的想象和创造应该扎根在现实的基础上,而不是命题者虚假的一相情愿.
这里附带说一下高考避免套话作文的问题,《命题思路》提到“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将我省沿用了4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命题作文”一语,它体现了命题者的命题趋向,这种愿望是不现实的.“‘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的确是高考作文中的很大问题,也是当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绊脚石,但它产生的原因不能单纯归结为命题形式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有教师的原因,更有考生的原因.靠采用“命题作文”的形式来达到“避免八股文”写作的状况是不可能的,命题作文不是也有很多的“套话”作文吗?只是不同的“套话”而已.“套话”作文其实象流行性疾病一样,人们能控制它流行扩散的势头,但无法使它不产生.“疯牛病”后有“非典”,“非典”后不是又有“霍乱”复发吗?改变命题形式只能某个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套话”,适当控制它流行,而不能避免.我希望阅卷之后的分析总结能够实事求是一些,以理性思维客观剖析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的优劣,少说“套话”,从而使高考作文命题给中学作文教学起到应有的作用.
总之,浙江省今年的作文命题更切近考生生活了,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转身”,但还存在着过于理想化问题.然而,不管怎样,它给当今的中学作文教学指导意义还是显而易见的.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例6求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