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促进西藏经济发展采取了那些措施?.

问题描述: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促进西藏经济发展采取了那些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促进西藏经济发展采取了那些措施?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促进西藏经济发展采取了那些措施?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促进西藏经济发展采取了那些措施?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2-1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半个世纪西藏的历史性巨变
民主改革50年来,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西藏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迸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热情,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社会制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西藏人民当家作主权利有了制度保障.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向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西藏人民从此进入了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昔日的农奴和奴隶从此享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西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享有了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权利.他们依法直接选举县、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由这些代表选举出席全国和自治区、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依法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的权力.2007年,在西藏的自治区、地(市)、县、乡(镇)四级换届选举中,参选率达到96.4%,有些地方参选率达到100%.经过直接和间接选举产生的34000多名四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4%以上.目前,在全国人大代表中,西藏自治区有20名代表,其中12名为藏族公民,门巴族、珞巴族公民各1名.
西藏人民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的权利受到保障.196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历任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和人民政府主席都由藏族公民担任,各级人大常委会和政府的主要领导都是藏族公民.西藏自治区各级检察院和法院的主要负责人也均由藏族公民担任.目前,在自治区、地(市)、县三级国家机关组成人员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公民占77.97%.
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且有权根据本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决定本地的事务,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指示,如有不适合西藏地方实际情况的,西藏自治机关可以报请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据统计,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自1965年以来,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内容涉及政权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语言文字、司法、文物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资源保护等许多方面,有效地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50年来,中央政府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西藏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据统计,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1951年至2008年,国家就累计投入1000多亿元.1959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到2019多亿元,年均增长近12%.其中,2001年至2008年累计达1541多亿元.1994年以来,中央先后安排60多个中央国家机关、全国18个省市和17个中央企业对口支援西藏经济建设,截至2008年底,已累计投入对口援藏资金达111.28亿元,安排6056个对口援藏项目,选派3747名援藏干部进藏工作.在中央的关怀和全国的支援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据统计,1959年至2008年,西藏生产总值由1.74亿元增长到395.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5倍,年均增长8.9%.1994年以来,西藏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2.8%,高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水平.1959年至2008年,西藏人均生产总值由142元提高到13861元,增加13719元.
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如今,以公路建设为重点,航空、铁路、管道运输协调发展,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2008年,西藏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公路,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13万公里,比1959年的0.73万公里增加4.4万公里;客运量比1959年增加近107倍;货运量比1959年增加11倍以上.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点多面广的能源体系逐步建成.1959年至2008年,西藏发电量年均增长16.8%,目前已有近210万人用上了电,占总人口的73%.在农村推广清洁能源,4.3万户农牧民用上了沼气.通讯事业快速发展,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光缆、乡乡通电话.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56.2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55部.
旧西藏农牧业基本靠天吃饭、靠天养畜,而今,农牧业现代化程度大幅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贡献率达到36%.粮食产量由1959年的18.29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95万吨;粮食平均亩产由1959年的91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近370公斤;年末牲畜存栏数由1959年的956万头(只)增加到2008年的2400余万头(只).旧西藏没有现代工业,如今,西藏已初步形成了以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包括电力、农畜产品加工、饮食品加工制造等在内的富有西藏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2008年,西藏工业增加值已从1959年的0.15亿元增加到29.68亿元.现代商业、旅游、饮食服务、文化娱乐等在旧西藏闻所未闻的新兴产业飞速发展,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存和发展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民主改革前,西藏农牧民没有生产资料,几乎终身负债,根本谈不上纯收入,2008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6元,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10.1%,2003年以来年均增长达到13.1%.2008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82元,比1978年的565元增长21倍.民主改革前,西藏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农牧民居住条件极差,城镇居民人均不足3平方米.当时的拉萨城区仅有2万人,而城周围居住在破烂帐篷里的贫民和乞丐就有近千户人.而今,西藏人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安居工程,已有20万户、百万农牧民住进了安全适用的新房.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2.83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3.00平方米.目前,从城市到农村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2008年西藏“五保户”的供养标准达到1600元.2006年西藏人均收入低于800元的农牧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医疗卫生机构,只有3所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官办藏医机构和少量私人诊所,从医人员不足百人,加上农牧区的近300名民间藏医,全区平均每千人不到0.4名医务人员.天花、霍乱、性病、斑疹伤寒、猩红热、破伤风等疾病时常流行.和平解放后特别是民主改革后,中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疾病,很快就使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基本得到控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藏消灭了天花,各类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现在,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并逐步建立了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农牧民免费医疗补助人均达到140元.2008年,西藏共有卫生机构1339个,比1959年增加1277个;实有病床床位7127张,比1959年增加6647张;卫生技术人员9098人,比1959年增加8307人;每千人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了2.50张和3.05人,比1959年分别增加2.11张和2.41人.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西藏的人均预期寿命由和平解放时的35.5岁增加到67岁.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西藏有80岁至99岁的老人13581人、百岁以上的老人62人,是中国人均百岁老人最多的省区之一.西藏总人口由1959年的122.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87.08万人,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95%以上.近50年是几个世纪以来西藏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西藏实行藏、汉语文并重,以藏语文为主.目前,所有农牧区和部分城镇小学实行藏汉文同步教学,主要课程用藏语授课.中学阶段也同时实行用藏语和汉语授课,并坚持在内地西藏中学开设藏语文课.在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考试中,藏语文作为考试科目,成绩计入总分.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法规,西藏各级政府包括政府所属部门下达的正式文件和发布的公告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在司法诉讼程序中,对藏族诉讼参与人,都使用藏语文审理案件,法律文书也使用藏文.各单位的公章、证件、标识以及机关、厂矿、学校、车站、机场、商店、宾馆、餐馆、剧场、旅游景点和体育场馆、图书馆等的标牌和街道、交通路标等均使用藏、汉两种文字.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自1959年建台以来,始终以办好藏语广播为重点,目前共开办有42个藏语(包括康巴语)节目(栏目),藏语新闻综合频率每天播音达21小时15分钟,康巴语广播频率每天播音17小时50分钟.西藏电视台卫视频道开播后,专门开设藏语频道.2007年10月1日藏语卫视实现了24小时滚动播出.目前,西藏有14种藏文杂志、10种藏文报纸.藏文于1984年实现了信息化处理,并开发出与汉英兼容的藏文软件操作系统.藏文编码国际标准于1997年获得通过,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文字.
传统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国家组织编辑出版了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谚语集成、曲艺集成、民族民间歌曲集成、戏曲音乐集成、民间故事集成等十大文艺集成志书西藏卷,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了西藏大量重要文化遗产.国家将整理出版大型口头说唱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作为重点科研项目予以资助,现已搜集300余部,整理出版藏文版62部、汉译本20多部,并有多部被译成英、日、法文出版.民主改革后,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等均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和西藏地方财政先后安排7亿多元,用于修复开放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各教派的重点寺庙.1989年到1994年,国家拨出5500万元和大量黄金、白银等珍贵物资对布达拉宫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2001年起,又拨专款3.3亿元,用于维修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文物古迹.2007年,中央政府再次拨出5.7亿元,用于“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对西藏2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维修保护.这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是空前的.
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保护.目前,西藏共有1700多处各类宗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充分满足了信教群众的需求.寺庙学经、辩经、受戒、灌顶、修行等传统宗教活动和寺庙学经考核晋升学位活动正常进行.据不完全统计,西藏现有60余座学经班,学经僧人约6000人.活佛转世作为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得到国家的尊重.西藏的宗教活动多种多样,宗教节日频繁举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陆续恢复了各教派各类型宗教节日40余个.僧俗信教群众每年都组织和参加萨噶达瓦节、雪顿节等各种各样的宗教和传统活动.
——现代教育和新闻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文盲率高达95%.50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发展西藏教育事业,使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1985年开始,在农牧区实行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小学校办学模式,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2008年,西藏73个县(市、区)已全部实现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其中70个县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文盲率下降到2.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5%,初中入学率达到92.2%,高中入学率达到51.2%.据统计,西藏现有小学884所、普通中学117所、教学点1237个.2008年,西藏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达6.3年.2008年,西藏有本专科院校6所,在校学生近3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达19.7%.还有中等专(职)业学校10所,在校生2.1万人.20多年来,全国先后有20个省、直辖市的28所学校开办内地西藏班(校),有53所内地重点高中、90多所高等学校招收西藏班学生,累计招收初中生36727人,高中(中专)生30370人,高校本专科生1.2万余人,为西藏培养输送了1.8万余名各级各类建设人才.目前,内地西藏班在校生总数18640人.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2007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46508人,其中,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技术人员达31487人.一批博士、硕士、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推动西藏发展的生力军.
现代新闻文化事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西藏现有2家图书出版社、2家音像出版社,有各类印刷厂35个,有公开发行的报纸23种、期刊34种,全区7个地市都有藏汉两种文字的报纸.西藏有广播电视台9座,中波广播转播台39座,县级以上调频广播转播台76座,县级以上(含口岸)电视转播台80座,有线电视转播台76座,乡(镇)广播电视“村村通”站9111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从1978年的18%和2%上升到2008年的88.8%和89.9%,实现了全区乡(镇)、行政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西藏现有电影放映机构564个,管理机构82个,农牧区放映队478个,放映点7697个,电影放映已覆盖到98%的行政村,全区农牧民每月人均看电影1.64场.目前,西藏共有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257个,各类专业文艺演出团体10个,民间艺术团18个,群众性业余演出团体660个.新闻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了解新闻、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创造了条件,丰富了西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放西藏、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废除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
1959年之前的西藏是一个比欧洲中世纪还要黑暗、落后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十四世达赖喇嘛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也是西藏地方政府首脑,集政教大权于一身,是西藏封建农奴主阶级的总代表.占西藏总人口不足5%的农奴主占有着西藏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垄断着西藏的物质精神财富,而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遭受着极其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挣扎在极端贫困的悲惨境地中,根本谈不上做人的权利.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窒息了西藏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使西藏社会日益走向没落和衰败.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西藏摆脱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羁绊,实现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十七条协议》肯定了改革西藏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强调“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但是,考虑到西藏的特殊情况,中央人民政府对改革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以极大的耐心、宽容和诚意,劝说、等待西藏地方上层统治集团主动进行改革.但是,在帝国主义势力策动支持下,西藏上层统治集团的一些人面对人民日益高涨的民主改革要求,根本反对改革,顽固坚持“长期不改,永远不改”,企图永远保持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于1959年3月10日公开撕毁《十七条协议》,悍然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在这种情况下,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人民一道坚决平息了武装叛乱.与此同时,在西藏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这是西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西藏社会发展和人权进步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和世界人权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巨大进步.
半个世纪以来,获得解放的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关心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以主人翁的姿态和空前的热情投身建设新社会、创造新生活的伟大进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西藏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奇迹.西藏的社会制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人权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进展.
今年是西藏实行民主改革50周年.回顾西藏实行民主改革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50年来西藏广泛深刻的历史巨变,揭示西藏社会发展的规律,用事实揭穿达赖集团在“西藏问题”上散布的各种谎言和十四世达赖喇嘛的本来面目,有助于澄清历史是非,让世人更好地了解一个真实的西藏、发展变化的西藏.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