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描写瀑布的诗歌和望庐山瀑布有什么不同

问题描述:

现代描写瀑布的诗歌和望庐山瀑布有什么不同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2-09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风筝》原文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旧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几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
  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一、关于文章内容的真实性
  《野草》里说的是"诗与真实"合在一起,糊风筝是真实,折风筝翅骨等乃是诗的成分了.松寿(指周建人一一引者注)小时候爱放风筝,也善于自糊风筝,但那是戊戌(1898年)以后的事了,鲁迅于那年春天往南京,已经不在家里了.而且鲁迅对于兄弟与搏戏,都是很有理解,没有那种发棒的事,文章上只是想象的假设,是表现,一种意思的方便,而已.
  一一周启明(即周作人,鲁迅二弟)《鲁迅的青年时代》,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
  他,自己的确不放风筝,可是并不严厉地反对别人放风筝.
  一一乔峰(即周建人,鲁迅三弟)《略讲关于鲁迅的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二、文章情感与思想的主题 解读之一:心灵美的追求与赞颂说
  鲁迅在《野草》中,不仅毫无情面地,解剖自己思想黑暗的阴影,而且不加藻饰地,抒写自己高尚的情操.读过这部分内容的散文诗,人们都会深深地为鲁迅心灵的高尚优美所吸引和感动.这方面首先应该讲到的是《风筝》.
  (兄弟两人)一个严于自责,恳求宽恕自己的过失;另一个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别人的错处,这正是鲁迅在《风筝》中所努力开掘的人的心灵关的两个方面.
  到了《风筝》里,鲁迅把这一由风筝引起的故事,描绘得更为丰满和形象,而且将这描写放到了异地,天空中所出现的"故乡的春天"的环境里来,使对儿时往事的回忆和四周"严冬的肃杀"作了鲜明的对照,这就给鲁迅歌颂人情关的主题带来了更深刻的意义.鲁迅通过这样的艺术构思含蓄地告诉人们:儿时的记忆,虽然给他,以悔恨和悲哀,但那一些内心美好的感情,毕竟比肃杀的严冬一样的现实所加给他的"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更好一些.人们内 心美好的感情,在肃杀的严冬中给人们心头以"故乡的春天"般的温暖.鲁迅正是用这种真挚动人的感情,谱写了一曲人的心灵美的颂歌.
  一一孙玉石《〈野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三、文章情感与思想的主题解读之二:封建教育批判说
  本文通过"我"回忆幼时对喜爱风筝的小弟弟的"精神的虐杀",批判长幼尊卑的封建伦理道德及摧残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文中把故乡那种"一片春日的温和"景象,同北国的"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相对照,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冷酷、黑暗现实的愤懑和对美好境界的向往之情.
  一一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增订本第2册).人民文学出版社.
  四、文章情感与思想的主题解读之三:兄弟失和忏悔说
  他(指鲁迅一一引者注)在1925年写了好几篇小说和散文诗来表达自己对兄弟情谊破裂(1923年鲁迅与弟弟周作人由关系非常融洽到彻底破裂,具体原因众说纷纭一一引者注)的悔恨.周作人自己也显然清楚地明白这一点……在《风筝》里,鲁迅将自己伤感忏悔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效,哀婉动人.
  《风筝》写于1925年农历新年.这是闽家团圆的传统节目.而鲁迅兄弟却不能团聚,尽管他们当时都在北京.此时此刻回忆一个人以往的失错,迸出自己由衷的忏悔是极自然的事.但是困扰诗人的仍然是一种逻辑两难:因为兄弟的遗忘,他得不到宽恕;即使得到宽恕, "无怨的恕,说慌罢了".他失落了忏悔和乞求宽恕的对象,也就是失落了获得宽恕的逻辑前提.为此他,将永远遭受负罪感的折磨.
  一一李天明《难于直说的苦衷》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五、文章情感与思想的主题解读之四:多重主题并行说
  《风筝》这篇散文诗,由于写的是由风筝引起的回忆"我"少年的时候对小弟弟"精神的虐杀"的故事,暗示了作者想说的人生哲理,带有明显的象征性质……这样,就使这一作品的内涵,具有几个主题线索发展的特征.
  一个主题线索是,鲁迅自己,即作品中的"我",对于幼年的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悔心境,以现代科学的思想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式"的吃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另外一个主题线索是,回忆中的故乡的温暖的春天和现实生活中"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的环境的对立.这一描写中,暗示作者对于现实的不满与反抗的情绪.第三个主题线索是作者,也即作品中的 "我",后来请求长大了的弟弟原谅自己的过失,而弟弟似乎根本没有这件事情一样,自己以至无法忏悔……这三种主题线索,是以第一种主题,也就是以反省"虐杀儿童的天性"的主题为核心,很自然地,交织在一起.
  一一孙玉石《关于〈风筝〉》载《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5期.
  六、文章情感与思想的主题解读之五:对原配夫人朱安的忏悔说
  所谓"风筝"其真实意义就是包办婚姻;所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的真实意义就是"性行为乃是夫妻间最正当的行为".鲁迅反抗包办婚姻,使朱安受到极大的伤害,但所谓"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鲁迅由此而深深地忏悔.
  只要把"风筝"二字拆开来看, 就可以看出另一番寓意."风",有"风流、风情、风耻"之意,成语"风马牛不相及"对"风"有一种解释: 雌雄相诱,即异性相吸的意思."筝",可代琴瑟,喻夫妇之和谐.或者把"风筝"二字倒过来,并把"筝"字去竹字头,就是"争风",取"争风吃醋"前两字的意思.
  "精神的虐杀",意谓当时鲁迅只顾自己反应“风筝”(包办婚姻)却不知道这对于朱安意味着什么. 任何事情有所谓悖论,明察秋毫的鲁迅当然也看到了反抗包办婚姻的悖论.鲁迅以"折断蝴蝶风筝"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复仇",最受损害的却是"本来也没有错"的要 算朱安,使她不可避免地成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鲁迅毕竟是思想深邃又富于感情的文学家,发现这一悖论,并且心中长期深深愧疚是必然的.如果说鲁迅的沉痛忏悔只是为了儿童玩具的小事,岂不太浪费伟大作家的革命精神?为兄弟失和也太委屈自己,鲁迅绝非这种人,何况,也没有必要为了兄弟失和而下如此曲笔,那显得很幼稚.
  一一皱范平《新发现的鲁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七、《风筝》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鲁迅在《风筝》中对人的心灵美的歌颂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那种反对封建专制,提倡科学民主的精神在这个极为常见的故事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在鲁迅1919年写下的《我的兄弟》中,我们已经看到鲁迅对"长幼有序"的旧礼教的针砭,对于幼者天真情趣的爱护.那种因粗暴地毁掉弟弟的风筝而悟到自己的错处之后,企求弟弟"原谅"的心情,同鲁迅当时喊出的"救救孩子"、"解放幼者"的呼声是完全一致的.这种反封建的思想到了《风筝》里有了更深的开掘.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符合人类健康发展的科学思想,成为对于幼时"精神的虐杀"行为的有力批判.鲁迅赋予这个普通的故事以鲜明的战斗色彩.他揭示了乞求原谅错误与忘记别人错处的人情美,同反对封建专制提倡科学民主的精神之间的深刻联系,因而使得《风筝》这篇散文诗问烁出更为深刻的思想光辉.
  一一孙玉石《〈野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原创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