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奇特的生殖方式

问题描述:

动物奇特的生殖方式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1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世界上的动物千奇百怪,它们为了传宗接代,延续物种,在同大自然的抗争中,选择了各自不同的生育方式.
借腹怀胎
在亚洲东北部的一些河流里,生活着一种鳑,在生育季节来临,它们就成双成对地游到河畔的栖息地,找到河蚌时,雌鳑就把卵管插进贝缝,在里面产卵,雄鱼紧跟在后面,也在河蚌上排出精液.鱼卵就在河蚌鳃腔中受精,并开始发育,一直到变成小鱼,河蚌成了小鳑的“保姆”.当小鱼快要离开河蚌而去独立谋生时,河蚌又悄悄地把自己的孩子寄放在小鳑的鳃中,直到发育成幼蚌而落入水中,小鱼又成了河蚌的“保姆”.鳑和河蚌就是这样互利互惠,互为“保姆”,从而完成生儿育女的任务.
福临祸至
墨鱼、章鱼和鱿的老祖宗是鹦鹉螺,它们同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在海洋动物中是一个大家族,号称“头足类三兄弟”.
令人遗憾的是,在他们的一生中只有一次生育机会,婚礼的结束也就意示着葬礼的来临.雌雄一旦交配完毕,就会失去食欲,大约7~10天内便相继死去.1个月后,卵才能孵化成幼儿,然而,它们永远见不到自己的亲生父母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惋惜的结果呢?经过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这类雌性鱼的眼窝后面,有两个很特殊的腺体,称之为“死亡腺”.科学家们认为,这种死亡腺是一种与衰老有关的“秘密”组织,但是,生育与死亡有什么关系,至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营卵寄生
杜鹃,又名布谷鸟,是著名的食虫益鸟,给人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是,杜鹃却有一段极不光彩的童年.
成年杜鹃既不会造巢,也不会孵雏,而是把自己的卵寄托给其他鸟类,代为孵化和养育.每逢繁殖季节,杜鹃就躲在苇莺、柳莺、云雀等其他鸟类的鸟巢附近,等待时机.杜鹃一看到哪个母鸟离巢,就赶紧飞到人家的巢里去产卵,产卵后马上飞走,有时杜鹃实在等不急了,就把卵产在地上,然后再寻找机会把卵衔到其他鸟巢里去.这样,杜鹃就算完成了生儿育女的任务而离去了.
小杜鹃在“养母”的怀抱里经过12天就出壳了,它用头和屁股把养母的亲生子女一个个拱出巢外摔死,最后只剩下它这个“独生子”,独享养母的哺育,直到20天后,小杜鹃才不辞而别,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冰雪育儿
南极和它附近的海域,气候严寒,暴风猛烈,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在地球上最严酷的环境里,却有成群结队的企鹅在那里生活.
繁殖季节一到,企鹅就从各个海域聚集到南极洲,各自找到配偶,度过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活”.雌企鹅生下唯一的一枚蛋后,就把它交给雄企鹅,暂时告别,重返海洋觅食去了.南极狂风呼啸,长夜漫漫,气温降到-50℃以下.然而,仁慈的雄企鹅却把蛋放在生有厚蹼的双脚上,蹲下身躯,用自己身躯的温暖和绒羽进行艰苦的孵化.为了后代的生存,雄企鹅一蹲就是3个月.在此期间,不吃不喝,寸步不移,完全依靠体内脂肪的消耗来维持生命.当小企鹅快要出生时,雌企鹅才从远处回来,从声音中辨认出自己的配偶,来接班育儿.雄企鹅交了班,已是筋疲力尽,骨瘦如柴,体重减轻了一半了.
女儿王国
在欧洲的一些水系中,生活着一种银鲫,奇怪的是,在这种鱼群中竟没有一个“雄性公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女儿国.
没有雄性的鱼群是怎样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呢?原来,银鲫在繁殖期间,一定要有其他种类鱼的精子来刺激一下它们的卵细胞,它们就有了身孕,而精子并不参与受精过程,只是起一定的催化剂作用.经过精子刺激后的卵细胞通过自我分裂,又发育成雌性后代,这样经过长期演化,代代相传,形成了这个鱼类世界的女子社会.
父行母责
在我国热带浅海中生活着一种怪鱼,它的头与躯干成直角,形状就像失去了两脚而只剩一条尾巴的马,因而人们称它为“海马”.
海马的繁殖方式与众不同,它们的幼子是由爸爸生下来的.在雄海马的腹部生有一个孵卵囊,到了繁殖季节,雌海马就把卵产在雄海马的孵卵囊中.受精卵在孵卵囊中获取所需要的养分,进行胚胎发育.小海马发育成熟后,雄海马就要临产了.这时雄海马将躯体弯曲,借助于反推力急骤跳动,每跳动一次,就从其袋囊中生出一只幼小的小海马来,从而完成了生儿育女的任务.当小海马遇到敌害时,又会钻到父亲的口袋里藏起来.
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
昆虫的绝大多数种类进行两性生殖、卵生.两性生殖需要经过雌雄交配,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结合后,才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昆虫的两性生殖的特点是:卵通常必须接受了精子以后,卵核才进行成熟分裂(减数分裂);而雄虫在排精时精子已经减数分裂.这同别的生殖方式的分化有密切关系.
在昆虫中,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也不少见.这种现象统称为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昆虫的孤雌生殖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偶发性的孤雌生殖(Sporadic parthenogenesis).即在正常情况下行两性生殖,但偶尔可能出现不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在蛾类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如较熟悉的家蚕,就能进行偶发性的孤雌生殖.
第二种是经常性的孤雌生殖(Constant parthenogenesis).例如在膜翅目昆虫(如蜜蜂)中,雌蜂在排卵的时候并非所有的卵都是受精的.在这种情况下,受精卵发育成雌蜂,非受精卵发育成雄蜂,因为很多膜翅目昆虫(包括蜜蜂)的雌虫,其染色体为双倍体,而雄虫则是单倍体.雄虫形成精子时是不经过减数分裂的.当精子同经减数分裂的卵核结合时就成了双倍体,所以就都发育成雌虫.还有一些经常孤雌生殖的昆虫,在自然情况下雄虫极少,有的甚至雄虫还没有被发现过.这些种类的生殖完全或几乎完全通过孤雌生殖.例如一些叶蜂、瘿蜂(没食子蜂)、小蜂、竹节虫、蓟马、蓑蛾等,都有这类情况.
第三种是周期性的孤雌生殖(Cyclical parthenogenesis).即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随季节的变迁而交替进行,即所谓“异态交替”(Heterogeny).蚜虫是最熟悉的例子.
许多蚜虫只在冬季将要来临的时候才产生雄蚜,进行雌雄交配,产受精卵越冬;而从春季到秋季连续十余代都以孤雌生殖繁殖后代,在这段时期几乎完全没有雄蚜.蚜虫在孤雌生殖时(产性蚜时除外),它的后代都是雌的,经两性交配后产的卵到第二年也都发育成雌蚜(干母),唯有产性蚜时才出现雄蚜.这是为什么?因为蚜虫的性染色体属XO型(♂:XO,♀:XX),蚜卵未受精时不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它发育成的个体均为XX型,即均属雌性.
在产性蚜时期,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如光周期、温度等)以致在细胞分裂的时候,其中一部分X染色体未分裂,因而产生了XO型(即雄蚜).在雄蚜产生精子时,本应有X型与O型两种精子,但在精子成熟时,O型精子全部退化,只剩下X型精子,所以同卵核结合全成为XX型的受精卵,这些卵以后都成了雄性的干母.
孤雌生殖对昆虫的广泛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即使只有一个雌虫被偶然带到新的地区(如风吹、人的传带),就有可能在这地区繁殖起来.当遇到不适宜的环境条件而造成大量死亡的时候,孤雌生殖的昆虫也更容易保留它的种群.所以孤雌生殖可以认为是对付恶劣环境和扩大分布的有利适应.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