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有哪些战略得失?

问题描述: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有哪些战略得失?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0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失:定都天京后数月内盲目乐观,不守安庆,不建立根据地,将仅有的十余万兵力分散到北伐、西征、天京三个战场,导致北伐两万精锐一去不回,西征徒劳无功,天京也一直被围.
得:1853年秋,放弃攻打南昌,调整西征战略,命石达开主持西征,开始建立、开拓安徽根据地.
失:1854年春,不顾安徽根据地刚刚开拓不久,将石达开调回天京,将安徽的西征部队多数抽调去两湖战场,导致安徽根据地陷入反复的拉锯战,庐州也一直被围,远征两湖的部队因战线过长,兵力分散,不设前敌指挥部,由杨秀清千里遥制,不重视水师等原因,虽一度取得辉煌战绩,但自湘潭败于湘军后屡战屡败,千里大溃退.
得:1854年底第二次任命翼王石达开为西征前敌总指挥,在湖口会战中击败湘军,西征军开始全线反攻,并第三次攻克武昌,1855年底,石达开又趁江西兵力空虚一举夺取了江西七府四十七个县,几乎置曾国藩于绝境.
失:1856年初,为了攻打江南大营,将在江西和曾国藩作战的石达开主力调回天京,使曾国藩死里逃生,错过了一举巩固江西版图、给湘军致命一击的好机会.
得:1856年,石达开、秦日纲大破江南大营,解天京之围.
失: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内乱不止,武昌失守,皖北告急.
得:天京事变期间,石达开命江西诸将严守重镇,使湘军趁乱反攻的计划不能如愿,天京事变后,又命陈玉成、李秀成在皖北发动反攻,逐渐扭转了天京事变后的被动局面.
失:洪秀全任人唯亲,谋害石达开,石达开避祸逃出天京,太平天国陷入继天京事变后又一次混乱中,朝中庸臣当道,地方人心惶惶,形势再度恶化.
得:石达开与洪秀全达成谅解,石达开不再回天京,但命陈玉成、李秀成、韦俊等部队继续在天京根据地作战,他本人先援江西,再进攻浙江,配合天京解围,并力图在天京外围建立新的根据地,和天京根据地相互声援.
得:1858年,石达开进军浙江,清廷急调各路兵马援浙,减轻了天京战场的压力,不久,清廷以浙江危急,命丁忧在籍的曾国藩再任湘军主帅,统江西湘军追剿石达开部,此后,石达开、杨辅清将曾国藩所辖湘军主力数万人牵制在浙、闽、赣战场上,为天京和皖北战场的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得:1858年下半年,石达开、杨辅清在外围战场上牵制大量清军兵力的同时,陈玉成、李秀成在天京、皖北战场上连奏凯歌,攻克庐州,大破江北大营于浦口,将孤军深入的湘军李续宾部六千精锐全歼于皖北三河镇,逼迫敌人退守鄂东,制止了敌人长驱直入之势,对稳定天京及整个太平天国的战局,起了重大作用.
得:1859年春,石达开长驱直入湖南战场,发动“宝庆会战”,令清廷定下“并两楚之力先除西南之患,庶可专力东征,无瞻前顾后之忧”的战略,全线驰援湖南,动员总兵力达十万众,此战将曾国藩、胡林翼策划的三路围剿安庆计划扼杀于襁褓之中.
失:“宝庆会战”未能得到天京根据地其他太平军部队的呼应,面对湘军全军总动员,石达开孤军奋战而落败,失去了建立湖南根据地,抄湘军老巢、重夺武汉三镇、挺进四川的最佳时机,此战过后,石达开远征军被迫退入广西,从此和天京战场再难进行有效呼应.
得:1860年春,太平军各部合力二破江南大营,再解天京之围.
失:二破江南大营战役,洪仁玕贸然抽调陈玉成部参战,致使安庆形势急剧恶化.
失:二破江南大营后,太平军置安庆形势日益恶化于不顾,急于发动东征,虽然开辟了新的根据地,但丧失了倾举国之力解安庆值围的大好时机.
失:东征期间,李秀成率兵一打上海,由于洪仁玕错误地估计了外交形势,太平军对洋人的军事介入缺少准备,以及洪秀全的急招,使此次攻打上海战役在相当有利的战略形势下无功而返,错过了攻打上海的最佳时机,给后来的外交、军事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失:由于诸王各据分地,太平天国不能集中优势兵力解安庆之围,致使安庆于1861年9月陷落,陈玉成部的精锐在安庆保卫战中损失殆尽,英王本人于1862年6月受骗被俘,后就义于河南延津.
得:1862初,石达开远征军进入四川,此后为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据地,转战川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终于1863年4月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
失:1863年,石达开远征军阻于百年不遇的大渡河提前涨水,陷入绝境,石达开“舍命以全三军”,就义于成都.
失:太平天国末期,诸王各据分地,各怀私心,不能同心同德,洪秀全不识军事,却屡屡乱命,造成军事上一系列的失败(如雨花台战役十五万大军拿不下曾国荃两万人,不切实际的“进北图南”损失了大量有生力量),天京形势日益危急,洪秀全拒绝李秀成“让城别走”的正确主张,死守天京,最终导致了天京陷落,李秀成、幼天王先后被俘,太平天国政权覆灭.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希望高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