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紧急.

问题描述:

小故事
紧急.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2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趣味语文故事】
历代的诗话、笔记中,载有许多诗人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据《唐诗纪事》等记载,唐朝有位名叫齐已的诗僧,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这样的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提出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好,因为“一枝开”与“早梅”的诗意更加贴切.齐已深以为然,立即下拜,尊奉郑谷为“一字师”.
元朝著名诗人萨都刺,有两句诗常常被人们赞扬: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后来他听说山东有一位老人对这两句诗有不同的看法,便专程去拜访.老人见诗人登门,便直率地说:“前一句用‘闻’后一句用‘听’,都是用的耳朵,不是太单调了吗?”萨都刺觉得老人的意见很中肯,便请教说:“依你看,怎么改好呢?”老人说:“唐朝人有‘林下老憎来看雨’的句子,把‘看’借来代替‘闻’字不好吗?”萨都刺非常叹服,急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自己的“一字师”.
【纪晓岚轶事二则】
一、灯谜联难倒君臣
有一年元宵节前夕,乾隆帝让每位大臣都糊一盏灯,上面写好谜语、对联或诗文送进宫来,让大家一同欣赏,共度元宵佳节.
到了元宵节这天,各式各样的彩灯挂满了御花园.乾隆与文武百官在御花园里走动,就好像是在灯海里神游.他们每到一盏灯前,或赏诗,或猜谜,或对句,不时发出一阵阵酣畅的笑声.
文武大臣众星捧月般地陪着乾隆帝来到纪晓岚献的彩灯前,只见上面挂着一副灯谜对联,上写: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即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满朝文武看了这副灯谜对联,立刻收敛了笑容,皱起眉头,他们都被难住了.
既爱对句又喜猜谜的乾隆帝,这时也没了辙.君臣一起,搜肠刮肚,绞尽了脑汁,但猜来猜去,还是不知所云.最后,只得让纪晓岚自己揭开谜底.
原来,谜联是打两个字,上联是“猜”,下联是“谜”.
二、巧对贺寿联
话说,乾隆帝在位五十年时,为了庆祝大清当时的繁荣富强,更为了庆祝自己在位五十年,乾隆皇帝遍请全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到北京赴宴.乾隆皇帝非常高兴,遍问谁是最年长者,其中一位称自己141岁,皇帝大喜.
因为,大清国从l644年入关至此,正好是141年,此人正好见证了大清的这一历史,皇帝大喜,便招纪晓岚与己对一联:
上联: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花甲为60岁,重逢为120,再加上3×7=21,正好是141);
纪晓岚思考片刻,即对出下联: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古稀为70岁,双庆为140,多一度即再加一也,正好是141).
此联对得如此之工整,纪晓岚真可谓天下第一才子也.
【对联天子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未登基前就酷爱对联,故有“对联天子”的雅称.
元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朱元璋当时刚想举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途中,他遇到了好友葛恩,于是口占下联曰:“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葛恩沉思片刻,便以诘问句对出上联:“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朱元璋听后,暗自高兴.
朱元璋率军于集庆大胜元军后,在驿站小憩,见到有一名7岁儿童居住其间,乃是代父服役,便问童子:“你会不会对句?”童子答道:“会.”朱元璋便出上联曰:“7岁儿童当马驿”,儿童上下打量朱元璋一番,心想,此人不凡,随口以“万年天子坐龙庭”相对.朱元璋大喜,下令免其劳役.
朱元璋在率军攻打姑苏城时.为了鼓舞士气,便以拆字法出了下联:“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军师刘伯温随即以同样方法对出上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联意是说,您的“吞吴”意图,我一定会把它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完成.朱元璋闻之大喜道:“军师知我也.”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传旨曰:不论文武百官,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张贴春联.一日,他微服上街察访,忽见一户人家门口没有贴春联,便上前询问.原来此人家以阉苗猪为业,家里并无人会写字,一时又未请到秀才来写,正在为此事犯愁哩.弄清原委后,朱元璋自荐说:“我来替你写一副吧!”他根据户主的职业特点,展纸挥毫:“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朱元璋视察完返回时,发现这家仍未把他亲自撰写的春联贴到门上,不禁大怒.户主连呼:“皇上走后,我们才知道这是千古难得的御赐墨宝,已经把它悬挂在中堂,正在焚香祝圣呢!”朱元璋听罢,转怒为喜、命侍从赐户主白银30两,以彰其一片忠心.
一日,朱元璋在四子朱棣和孙子朱允的陪同下,观看赛马.他见骏马飞驰,四蹄生风,偶得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并让一子一孙分别对出下联.朱允抢先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太祖听后,认为对句太软弱,无气势,不悦.又让儿子对,朱棣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太祖欣喜,频频点头称赞.
一日,朱元璋微服出访,途中遇到担藕叫卖的农夫,便触景生情,口占五言上联曰:“一弯西子臂”,并让农夫对下联.农夫看看藕孔,应声对出下联:“七窍比干心”.农夫对得如此快速、工整,大出朱元璋所料,他非常高兴,即封其为“祭酒”(官职名).
某日,朱元璋又微服来到一茶馆,与一正在品茶的读书人攀谈起来.他得知书生祖籍在重庆,便以地名出上联曰:“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书生知道这是嵌地名上联.便应声对出下联曰:“一人是大,大邦大国大明君.”朱元璋听后十分赞赏.
还有一次,朱元璋微服来到一个小镇的酒店饮酒.他见店面狭小,又没有可口的下酒菜.便口占下联曰:“小酒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店主随口对出上联曰:“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朱元璋听后大喜,欲赐其官职,店主人婉言谢绝.
朱元璋和丞相刘伯温对弈时,兴致所至,偶得下联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并让刘伯温对上联.刘略加思索,对“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朱元璋听后,感到君臣二人以对抒发胸臆,倍觉畅快.
【朱元璋为一字斩知州】
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过去说“私凭文书官凭印”,他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这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这兖州自然变成衮州了.可是山东历来只有兖州而没有衮州.
卢熊当时要是将错就错,衮州就衮州,这是皇帝改的,谁还敢怎么的,也就没事了.可是卢熊是个搞学问的,办事就是认真,他认为兖州就是兖州,怎么能改成衮州呢?于是,他就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过来.
朱元璋一见奏章,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的确是写错了,他是亲自打天下的人,对全国地理州名县名还是比较熟悉的,他应该知道兖州不是衮州,这衮字的读音是“gǔn”,而不是“yǎn”.但是,想要皇帝认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很强,他的泼皮脾气上来了,就大骂道:“卢熊好大胆,竟然在朕头上咬文嚼字,朕还不知道山东有个兖州,朕受他衮州知州就是兖州知州,这兖和衮就是同一个字,就是因为文人多事写法不同,这卢熊竟敢将它念成‘滚’州,这不是要朕滚蛋吗?混账东西,刑部尚书听旨,将卢熊斩首.”可怜卢熊为了一个字,竟然送了一条命.
【苏轼妙语拒友】
一代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人所熟知.其诗词歌赋,水平之高,数量之多,在中国古代文坛上都是屈指可数的.但他的宦海生涯并不顺利,虽然也曾官至三品,任过礼部尚书、翰林、皇帝侍读等要职,但更多的是作迁客骚人,一生被放逐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庙堂”的时间.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名气却很大,身后更是千年传颂不衰.
1057年,22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试,在仁宗皇帝举行的殿试考试中,双双考中进士,名震京师,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大文学家、宰相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说:“看他的文章,我的汗都快下来了,再过三十年,就没人知道我了,而只知道他了.”仁宗皇帝更是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
苏辙和苏轼兄弟俩都是京官,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任翰林学士丞旨.有一个人同他们是旧交,想求取官职.他在苏辙那边呆了很长时间没有如愿,便满怀希望转到苏轼这边来.他说:“我很想在翰林学士院谋个职,请你帮忙说几句话.”苏轼未置可否,却讲起了故事:“过去,有个穷得叮当响的人去盗墓.棺材里坐着个赤条条的人,他对盗墓者说:我是汉代的杨王孙哪!临死的时候,我嘱咐儿子实行裸葬.所以,没有钱周济你呀!盗墓的又花了好大力气掘开另一座坟,里面的人打扮像国君.死者自我介绍:我是汉文帝.驾崩之前,我留下遗诏叫臣下不要用金玉财宝陪葬.这里连器皿都是陶制的,你能得到什么呢?盗墓者见旁边还有紧紧相连的两座坟,便掘开了左边的那座.死者皮包骨头,眼珠深深地凹在眼眶里.他说:我是伯夷,你没有听说吗?我是饿死在首阳山的,你想想看,饿死的人身上能有分文吗?盗墓的还想挖右边那座坟,伯夷好心相劝:那是我的哥哥叔齐.我这个做弟弟的瘦成这个样子,他还能像个人吗?”
苏轼拿这个故事作比喻:伯夷是苏辙,叔齐是自己;苏辙满足不了你的要求,我苏轼就能满足吗?还是不要张口吧!朋友会意,竟忍不住笑了起来.
【徐文长手对知府】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又别署田水月,山阴(今属绍兴)人,明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晚明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一生作联很多,《徐渭集》载有对联118副,这在明代是很少见的,而所写40字以上的长联就有12副,在明代几乎没有第二人.尤其是他最先突破百字长联,为绍兴开元寺大殿题的140字长联至今犹存.至今徐文长还有一些作联故事在浙江流传.
徐文长十四岁时来到杭州.当时的杭州知府目中无人,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颇受人们赞赏时,大为恼火,认为一个小毛孩子竟敢在他的辖区内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便派衙役将徐文长召来对句.威胁他说如对不上,就驱逐出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带徐文长到西湖边,指着六合塔,说出上联:“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没有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以为对不上,暗自高兴.他得意忘形地指着保俶塔,又出了个上联:“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四海.”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而是用手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往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是没有回答,就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出,还算什么神童!”立即下令:“快把他赶出去!”这时,徐文长却理直气壮地哈哈大笑:“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徐文长解释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手对!是什么意思?”知府追问道.
徐文长答道:对第一联扬了扬手,就是说“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对第二联拱拱手,两手平摊,往上一举,是说“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知府听了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