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的浮力和地球引力的作用方向各是什么样的?2.冬天玻璃上的窗花是怎样形成的?3.阳光,空气,水,一定的温度,哪一项不

问题描述:

1.水的浮力和地球引力的作用方向各是什么样的?2.冬天玻璃上的窗花是怎样形成的?3.阳光,空气,水,一定的温度,哪一项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4.在固体,液体,空气中,哪个的热胀冷缩现象最不明显?5.造纸术是谁发明的?6.彩虹是怎样形成的?用什么方法可以制造彩虹?7.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2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水的浮力和地球引力的作用方向相反地球引力指向地球质量中心 冬季室内外温差很大,室内空气中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窗玻璃会凝华成“窗花”. 水气的凝结是需要"介质"的,就象雨滴与雪片的形成一样,没有空气中的尘埃水蒸气是无法凝结成雨滴与雪片的. 窗玻璃上布满了尘埃,所谓的"窗花"就是凝结在各处尘埃的许多冰片组成的!假如玻璃是绝对干净的话,那么玻璃上就没有花了 阳光 固体最不明显,空气最明显.热膨胀是当物体的温度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的现象.一般物体温度升高时,体积增大;温度降低时,体积缩小.在相同的温度变化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程度不同. 固体膨胀最小,液体较大,气体最大.水的膨胀有它的特殊性.水在4℃以上跟一般的物体一样,遵循热胀冷缩规律.但在0℃—4℃之间,水出现反常膨胀现象,即是“热缩冷胀”的.水在4℃时体积最小,密度最大. 多年以来,中国使用的教科书告诉人们,东汉时期蔡伦开始造纸.而二十世纪以来几项考古发现表明,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纸”,这两种观点引起了学术界40多年的争论.日前,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纸提供了有力的证明: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纸. “蔡伦发明造纸术”的根据来源于《后汉书》.由于《后汉书》作者对这一事件的纪录非常明确,且《后汉书》在当时和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所以在没有其他历史文献为证的情况下,后人认定,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1957年,陕西出土了西汉晚期的灞桥纸,1974年,甘肃居延金关汉代亭燧故址出土了金关纸,1978年,陕西扶风中颜村西汉窑藏出土了中颜纸,这些考古发现使学术界对蔡伦造纸的观点提出了异议.一派专家认为,经过考证,这些纸的年代都比东汉早,因此可以说,在蔡伦之前中国就有纸,蔡伦不应是造纸术的发明人.另一派专家则对出土这些纸的古墓或遗址的年代以及出土的是不是真正的纸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虽然在西汉时期中国已造出了植物纤维纸,但纸质地较粗糙,结构也比较松散,造纸技术处于初级阶段,而蔡伦对造纸术进行了重大的革新,才使纸的质量和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成为今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纸.因此,部分专家指出,蔡伦对纸向中国、向世界的推广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即使不是最早造出纸的人,也可以算作“造纸术”的发明人.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再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古纸,与以往考古发现不同的是,这次出土的古纸质量较好,纸面平整光滑,质地薄而软,上面还有用细墨线绘制的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经专家考证,这张古纸的“生日”是西汉早期,比东汉蔡伦造纸的历史早了300多年.所以,这张目前为止世界上所知最早的天水放马滩纸,当时成为中国在西汉早期就有优秀纸张的惟一物证. 近日,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的考古研究又有重大发现,甘肃省考古所研究员何双全告诉记者,该遗址出土了200多片纸文书残片和麻纸,成为目前中国考古发掘中发现古纸最多的地方.根据同时出土的简牍和地层分析,这些古纸的年代从西汉武帝、昭帝及宣、元、成帝至东汉初到西晋都有.古纸的颜色和质地也非常之多,有黑色厚、黑色薄、褐色厚、白色薄、黄色厚等8种.从残留在纸面上的残渣看,这些古纸主要用麻织物和很细的丝织物制作,用于书写文件、信件及包裹物品.何双全说,此次敦煌出土古纸的数量之大、品种之繁多、时代跨度之久,在中国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这些古纸的发现不但有力地印证了蔡伦不是造纸术的发明人,也为中国研究纸的历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证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圆型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亦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至42度的反射最为强烈,造成我们所见到的彩虹.造成这种反射时,阳光进入水滴,先折射一次,然后在水滴的背面反射,最后离开水滴时再折射一次.因为水对光有色散的作用,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率有所不同,蓝光的折射角度比红光大.由于光在水滴内被反射,所以观察者看见的光谱是倒过来,红光在最上方,其他颜色在下. 其实只要有空气中有水滴,而阳光正在观察者的背后以低角度照射,便可能产生可以观察到的彩虹现象.彩虹最常在下午,雨后刚转天晴时出现.这时空气内尘埃少而充满小水滴,天空的一边因为仍有雨云而较暗.而观察者头上或背后已没有云的遮挡而可见阳光,这样彩虹便会较容易被看到.另一个经常可见到彩虹的地方是瀑布附近.在晴朗的天气下背对阳光在空中洒水或喷洒水雾,亦可以人工制造彩虹. 空气里水滴的大小,决定了虹的色彩鲜艳程度和宽窄.空气中的水滴大,虹就鲜艳.也比较窄;反之,水滴小,虹色就淡,也比较宽.我们面对着太阳是看不到彩虹的,只有背着太阳才能看到彩虹,所以早晨的彩虹出现在西方,黄昏的彩虹总在东方出现.可我们看不见,只有乘飞机从高空向下看,才能见到.虹的出现与当时天气变化相联系,一般我们从虹出现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推测当时将出现晴天或雨天.东方出现虹时,本地是不大容易下雨的,而西方出现虹时,本地下雨的可能性却很大. 彩虹的明显程度,取决于空气中小水滴的大小,小水滴体积越大,形成的彩虹越鲜亮,小水滴体积越小,形成的彩虹就不明显.一般冬天的气温较低,在空中不容易存在小水滴,下阵雨的机会也少,所以冬天一般不会有彩虹出现. 造成彩虹的光学原理很多时候会见到两条彩虹同时出现,在平常的彩虹外边出现同心,但较暗的副虹(又称霓).副虹是阳光在水滴中经两次反射而成.两次反射最强烈的反射角出现在50°至53°,所以副虹位置在主虹之外.因为有两次的反射,副虹的颜色次序跟主虹反转,外侧为蓝色,内侧为红色.副虹其实一定跟随主虹存在,只是因为它的光线强度较低,所以有时不被肉眼察觉而已.苏格兰上空的双重彩虹1307年时欧洲已有人提出彩虹是由水滴对阳光的折射及反射而造成.笛卡尔在1637年发现水滴的大小不会影响光线的折射.他以玻璃球注入水来进行实验,得出水对光的折射指数,用数学证明彩虹的主虹是水点内的反射造成,而副虹则是两次反射造成.他准确计算出彩虹的角度,但未能解释彩虹的七彩颜色.后来牛顿以玻璃菱镜展示把太阳光散射成彩色之后,关于彩虹的形成的光学原理全部被发现. 彩虹其实并非出现在半空中的特定位置.它是观察者看见的一种光学现象,彩虹看起来的所在位置,会随著观察者而改变.当观察者看到彩虹时,它的位置必定是在太阳的相反方向.彩虹的拱以内的中央,其实是被水滴反射,放大了的太阳影像.所以彩虹以内的天空比彩虹以外的要亮.彩虹拱形的正中心位置,刚好是观察者头部影子的方向,虹的本身则在观察者头部的影子与眼睛一线以上40°至42°的位置.因此当太阳在空中高于42度时,彩虹的位置将在地平线以下而不可见.这亦是为甚么彩虹很少在中午出现的原因. 彩虹由一端至另一端,横跨84°.以一般的35mm照相机,需要焦距为19mm以下的广角镜头才可以用单格把整条彩虹拍下.倘若在飞机上,会看见彩虹会是原整的圆形而不是拱形,而圆形彩虹的正中心则是飞机行进的方向. 晚虹是一种罕见的现象,在月光强烈的晚上可能出现.由于人类视觉在晚间低光线的情况下难以分办颜色,故此晚虹看起来好像是全白色. 早在18世纪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对这个现象产生过兴趣,并做了一些研究.他发现,种在屋子里的花草,茎叶也会朝着透光的窗子那边倾斜.他曾把花草幼苗的顶芽切去一小块,幼苗虽然还会朝上长,却不会弯向太阳了.于是他断定,在幼苗的顶端肯定有某种物质使幼苗倾向太阳. 后来,科学家们经过进一步研究,在植物顶端找到了一种能够刺激细胞生长的激素,叫做生长素.由此也初步揭开了向日葵向阳之谜. 原来,生长素主要在茎尖形成,并向基部运输.生长素的分布受到光的影响:向光的一侧生长素浓度低,背光的一侧浓度高.这样,向光的一侧生长区生长较慢,背光的一侧生长区生长较快,由此茎就产生了向光性弯曲.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科学家对向日葵向阳现象的解释做了新的补充.他们从向日葵的茎的生长区内发现了较高浓度的叶黄氧化素.这种物质与生长素相反,会抑制细胞伸长.科学实验表明:当光由一侧照射30分钟后,在向日葵幼苗生长区的两侧,其叶黄氧化素的浓度分布为:向光的一侧浓度高,背光的一侧浓度低.这正好与生长素的浓度分布规律相反.那么说来,向日葵的向阳性与叶黄氧化素也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向日葵的向阳是生长素与叶黄氧化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麻烦采纳,谢谢!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老师第一十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