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借鉴优秀文化遗产,强化人格修养有何现实意义?

问题描述:

1借鉴优秀文化遗产,强化人格修养有何现实意义?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孔孟在加强人格修养的重要观点?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15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1.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和经验
使我们后辈在人生中可以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少一些曲折
人格修养是人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都喜欢和修养好的人相处 他们懂得尊重别人 会使交往变得愉快 长期下去也可以避免产生其他问题 诸如民事纠纷等等.
优秀的遗产包括文学,建筑,历史等各个方面,我们感受这些宝贵财富的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享受,获得深沉的思考,对人生会有自己的领悟.比如我们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李白的诗歌,就能感受心里浪漫激荡的情感,比如我们探访一些古刹,会叹服于古人精湛的技艺.
先辈留下的诸多遗产在当今仍为人们提供着借鉴,也使人们可以更多了解人类自身的发展历史,派生出各种学科,丰富人类的文明.
好的修养人对自身也是一种良好的因素,会使人活的更美好.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社会也会更快得进步.
2.孔子之“仁”内容极其宽泛,多为个人品德(品性)修养问题.《论语》开篇《学而》即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似乎“仁”之根本在于“孝悌”,此说即便有不当之处,但孔子对“仁”的论述不少是由此而阐发开的.同章又言“巧言令色,鲜矣仁”〔2〕,“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从以上言论可以看出,“仁”在孔子的眼中是一个如何做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的问题,与《大学》一再言及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有相契合之处〔3〕.
孟子对“仁”的论述远没有孔子繁杂,单独使用“仁”的情况很少,更多的是用“仁义”、“仁政”、“仁术”之语,“仁”成了一个修饰名词,其主体意思也似乎发生了转移.经过孟子的发挥后,“仁”的含义有了明确指向,可以更具体地理解它,也能加以总结和概括了,这就是学者为什么对“孟子仁学”谈得更多的原因,也是将其“仁”多局限于“仁政”的缘故.
其实孟子之“仁”,仅“仁政学说”是不能加以概括的,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仁”即学者们所言的“仁政学说”,广义上的“仁”还有“仁人”、“个人修身”其它意思,这也是孟子对孔子学说继承的地方.就后者而言,在孟子的论述中占有一定比重,“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9〕;这是孟子对“仁人”的厚望,“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10〕,这是孟子对“仁人”的崇仰,对孔孟而言,仁者是无敌的.“仁,人心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11〕,这又强调了个人的修养问题,“仁义”即是孟子一再言及的个人行为准则.“仁之实,事亲是也”,“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而尧、舜“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12〕,显然这是对孔子所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的认可与赞成.孟子对孔子的承袭之处尚多,此不多赘.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242928.html
孔子有关人格修养的论语的言语论述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090662.html?si=1
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http://www.101ms.com/lunwen/wenhua/l/200809/lunwen_123215_2.html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