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设计心灵和道德怎么样

问题描述:

演化设计心灵和道德怎么样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0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从对新达尔文主义的简介开始,到以演化心理学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终(“异化”作为一种长久演化以来形成的智人大脑对飞速演进的现代文明的“心理不适症”),本书的七个章节可谓论证严密而又充满大胆的尝试,作为一本具有着浓厚哲学色彩及背景的、有着普及性质的著作来说,实属难得. 当然,要对本书做出非常精到且细致的、纠於某个小的论证的书评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本书所基于的学科种类超出了传统教育下读者的能力和知识储备:科学史、生物学、认知科学、哲学、伦理学、知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这并不意味着本书是不可读的,恰恰相反,徐英瑾教授在本书的易懂性上可谓用力实深,对于具备着极其普通的非理科教育背景的读者如笔者来说,都是不难理解的,然而要插话就难了);另一方面,由于徐英瑾教授的背景使然,其逻辑严密性也得到充分保证,举例来说,就笔者尚能跟上思维以及揣摩反驳的第五章而言,就有多次想出一则可疑处即在下文发现预先放置好的论证,来回应几种通常的可能反驳,而不幸的是笔者所能想到的每每命中.这种对论证的意识在汉语哲学圈是不多见的(话说回来就前一点说也是如此),主要与徐英瑾教授研究领域与所受训练有密切关系,另如,第三章中构拟的两则佛笃(Fodor)及其反对者的对话,就在更显有趣可读之余,也要求作者对于佛笃及其反对者的理路、论证及相关文献有相当的熟稔程度,及想象力和化约能力,颇为令人印象深刻. 导言中简明论述为何采取并坚持“自然主义”立场,不赘述. 较为短小,除了正式介绍新达尔文主义的理论发展和内容之外,首先还是先澄清其与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关系,这是由于国人因历史等诸原因多极熟悉后者、乃至不少人的观念至今仍可称为被其塑造的缘故.新旧达尔文主义的一个主要区别即在于演化框架下有否遗传学内容的加入.作者叙述了孟德尔(高中生物学亦会提及的“遗传学之父”,豌豆实验)、摩尔根(发现遗传因子乃是染色体,为遗传学说找出了“物质基础”)以及费舍尔(性别选择模型和种群遗传学)等人的学说.当然,对于笔者而言最有趣的是作者对遗传学说所作出的哲学反思(p.16),即孟德尔所勾勒出的遗传因子与亚里士多德的potentia如何肖似而又有根本的不同,孟德尔以及遗传学如何在其领域中将这对潜能-现实范畴的地位倒转过来.在本章的末尾,作者简述了新达尔文主义对社会科学的深远影响,所提及的一个极为有趣的例子是汉密尔顿的亲属选择模型.对笔者来说,极难承认某种神创或神秘的人性结构,故偏向将人的最根本动机理解为自我持存,然而这就无法解释人的利他行为尤其是牺牲行动,汉密尔顿给出了一种极具解释力的答案,在文中及后文有详述,大意是因个体所处种群中基因重合度高,协助此中其他个体就接近于本人基因传播,当然这值得进一步推敲. 在随后的部分,作者并未急于进入新达尔文主义一路相承的诸研究成果,相反的,先花了两个章节的功夫来呈现对演化论的两类批评,一类是来自智慧设计论者的批评,一类是来自之前业已提过的佛笃的哲学化的批评.这两类批评都与目的论的切入点有关. 智慧设计论首先并非一种神创论,而只应当被理解为对演化论中“不能自圆其说”处的批评.这里主要涉及的是邓博斯基、贝希和拉茨.按笔者的阅读来说,如果要简要概括这类的批评,不妨说光靠自然演化,要达到今天我们所处的生物界尤其是人类的形态,可谓是太反常的.这个反常(反的是“自然”的常),也应当是有原因的(毋庸置疑),应当是非自然的,也只能是设计的了.所以要说明反常是什么,基督教哲学家背景的拉茨就提出了逆流现象的概念,并且提出了五对子为主的标志来帮我们辨别它.也就是说,要反驳自然演化论,就要指出演化在多大程度、在哪些方面是显得反常或者说不太有可能的.贝希作为生物学出身的专架,把矛头指向了突变,也就是说突变太集中了!本来呢,对于许多生物来说,要找到适应A环境的新的突变基因a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结果很快就找到了,并且这种现象一再重复,也就是说,这和“放任自然”的概率比太高了(可惜笔者数理功底有限,否则颇想了解演化速率的测算是如何得出的)!另外,要演化出像细菌纤毛和感光细胞这种极其复杂的组织,光靠自然而然的演化,其可能性和猴子打字机大概也相差不远.随后,徐英瑾教授又找出/做出了六种对此的反驳意见,并且分别给出了反驳效力评估(百分百).最有趣的是从哲学上进行的反驳,即智慧设计涉及无限倒退或投身神创论的问题,智慧设计者本身是否为演化而来呢,此设计者呢?……当然,作者在此再三提及,这不意味着智慧设计运动本身应当因此被轻飘飘地忽视了,它迫使我们去思考演化论的问题. 佛笃的批评就比较哲学气了,为论证自然选择具备某种目的论因素,就要说明自然选择若作为“外延化的操作模式”如何保证了“内涵性的表达”(p.108).要理解这一论证,需要了解何为等外延异内涵,何为反事实条件句,并且这还只是最基本的,或因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水平,作者在此模拟了两场穿插事例的对话,来使佛笃的论证比较令人容易理解.在佛笃看来,自然选择本质上是适应主义,因为就我们的经验证据来说,对同一自然选择的阐释对象来说可能存在着一对等外延异内涵的可能,而在这里是有困难的.与其将过去那种适应环境为主的观点奉为圭臬,不如承认很多表现型被“选择”出来只是作为其他基因的附属品,没必要给每种表现型都安上“为了x”的标签.在接下来的部分,佛笃攻击自然选择作为“事后诸葛亮”的历史叙事(p.124),也就是说虽然自然选择具备很强的解释力,但它根本来说没有一般科学被期待具有的预测的功能,由于人不可能穷尽自然界所有的变量,因此自然选择学说的功能仅限在给已经“被选择出的表现型”加以解释并且还有可能解释错了.作者尤其提到,如果要用科学哲学对于科学的不同理解来批评佛笃,是离题且不着力的.下面,为了提高平衡性的论辩,作者再次拟想佛笃和布洛克、克彻——两位当代北美哲学家的对话,两位哲学家作为佛笃的反对者,主张把自然选择表达为纯粹因果表达式,这样就可以除去因使用拟人的语词而造成的混淆,目的论的色彩不是本质的或者说只是被误读的.最后作者还是以偏向自然选择的色彩结束了这场“对话”. 以后,就进入了更为一马平川的部分,因在之前考虑过立场问题了,一概对此“神学”争论悬置不论,默认为真因此第四章是主要解释演化心理学的,作者引用考斯米德和托比的观点,将演化心理学的基本特点归纳为六点,并依次展开了三个部分的讨论.首先是在“认知革命”下人们对于心灵或曰心智的理解,转变成了由自然选择形成的“计算机”(p.142),首先为什么要采用这一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色彩浓厚的演化心理学进路呢?作者在罗列了两则考斯米德和托比的论证后,提出了三点(笔者理解下):1,因果封闭原则,即物理世界是因果封闭的,心灵要不受其法则支配要不就悬浮于外,例如对于人的某个具体行为同时有两套因果是明显不合理的;2,当下生物学研究结果不但不与此冲突反而给出了许多支持;3,反向工程学的方法已经较多应用到今日生物学研究.随后,作者又罗列了三则对此中沿用计算主义纲领的批评:“语义关系”批评(塞尔和中文屋实验),“语义相关性”批评(佛笃的模块学说,以及反对理解中央语义处理机制为一般模块的意见,以及计算主义似乎难以解决“框架问题”——源自人工智能的疑难)以及“非具身性批评”(玛格丽特威尔逊),并且分别给出了不长的反驳. 随后,作者详细解释了大规模模块性假设.这个理论的根基即模块理论是之前多次提及的佛笃的作品,佛笃给其模块性下了定义,即9种属性的集合,而为了解释佛笃理论中的疑难即中央语义系统究竟如何运作的问题,诸如卡鲁瑟斯的哲学家就提出了修正版本的大规模模块性假设,去除了妨碍信息模块间传递的“信息封装性”等近乎一半的属性.并且给出了三个支持此理论的假说,不过作者对此的态度颇为审慎,主张在此与“通用问题求解器假设”间采取反思平衡的方法. 在本章的最后,作者给演化心理学方法论的哲学辩护单辟了空间.演化心理学如何取得种种可信服的证据,尤其是“客观的”(物质的)外在证据来证明其假说正误与否呢?一则有考古的外围证据,可以从侧面印证许多想法;二是我们今日的人脑与采集-狩猎时代的原始人的人脑相差不多.要反驳这一点,无论是批评说人类有文明以来人脑进化飞速,或因偏向此结论而找证据弥补之的两类批评都是站不住脚的,作者分别给出了相应论证,不过有趣的是援引了“亲代投资”的研究,此研究证明了人类对异性的审美与其生育抚养子嗣的能力和投资价值密切相关,许多非常“自然”的基本的偏好都可以被合理地解释,当然这点已有许多类似研究为人熟知. 在第五章,作者试图论述演化学说对于三种伦理学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并且构建演化伦理学并非不可能.比较有趣的是之前业已提及的汉密尔顿的创见,即b>c/r,b代表受惠者的好处,c代表施惠者的代价,r代表两者间的血亲协同系数,这可以解释为何父爱或母爱、以及家人间的爱和为彼此牺牲的热情是如此强烈,但这种利他主义模型怎么解释“恻隐之心”呢?作者将之归因为在人类的长期历史中,人类都是部落群居的,在此部落中大家都多少共享较多基因的缘故,也就是说,人一辈子所接触的人间互助自是常事.结果人类的文明前进地太快了,以至于这个自然的倾向还没有被磨灭,个人已经被投入到陌生人的汪洋大海中了,只是人无法克制住这根本的倾向,故而对遇到的人依然会有如此的强烈的帮助冲动.当然咯,这里论述的东西是比较复杂的,除了还能够解释跨物种的利他现象和为何投机分子不为偏好,还涉及一系列使得此利他主义得以可能的条件. 作者在随后论述了为何演化论理学可能更偏好孟子的理由,弥补应然实然差距的办法,最有趣的的是根据之前作者之前合著论文改写的为万物内在价值的辩护,即对常识的价值相对主义做了挑战.作者在此通过11步的论证来勾勒出了他的想法(涉及原子粉碎机等思想实验的内容),如果要再行圈画出笔者认为的精妙论证,则集中在6~8中,事物所起功能作用是其内在属性-事物经过原子粉碎丧失了内在属性的功能作用-人能察觉此内在功能丧失,从而感到价值幻灭.当然,对整个论证笔者还是存在一定疑虑的,有待进一步的检验. ,则讲演化论与知识论研究.即在可靠主义的大背景下,杜威哲学因与演化论的应和之处,而产生的两点突破,一是“以有用性替换真”,二是更多依赖演化论.作者随后提出了可能来自波普尔、庄子和普兰丁格的批评. 则是徐英瑾教授最为大胆也作为轻快的一章,主要是在对马克思《1844年手稿》的研究热潮下,提出了演化论的解读视角,在文章的一开头,笔者业已迫不及待地提到了这一对于异化的新解读,作者在此尚有进一步对共产主义的解释,即构造出适应原始人心理的、同时又为现代文明支撑的社会.当然,就连作者本身也坦言这只是一步大胆的新尝试,然而无论如何,这提供了一个去魅化的马克思的面相,已足以发人深省. 本书的知识涵盖面跨越之广,在汉语学圈实属少见,但若仅此而已尚或有一二比肩,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穿插在各种观点和材料当中的作者原创性的环环入扣的哲学反思,这使得阅读这本书本身成为了知识和思辨的双重挑战,也使之成为一件值得享受的、极少有的经历.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希望高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