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修饰副词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这个用法么?

问题描述:

副词修饰副词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这个用法么?
Very quickly?没有么?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2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在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常会陷入这样的误区:那就是认为汉语与英语教学是对立的,认为在汉语在英语教学中是无关紧要的.其实,在外语教学中,母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根据语言学和外语教学法的论证我们可以认识到,非母语学习与学习者本身的母语水平密切关连.因为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进展与其认知能力发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学习者充分掌握母语和认知能力有足够发展之前,过分强调非母语的学习,对于整个教育只能带来双语发展及认知发展的破坏,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在一些国家的外语教学中越来越重视母语.
比如,在日本,聘请外籍教师教英语曾经是普遍的.但这些外籍教师已深为自己不懂得日语难以与学生交流而困惑.日本当局已感到,完全不用日语学习英语会影响教学效果,因而转过来培养本国的外语教师.在印度,普遍认为学生对二语结构的认知是在与母语结构相比较中获得的.外语学习者必须把英语与母语的语法规则结合起来,教师必须认识英语与本族语言的共同影响.还有些国家的英美文学课的教学,不像通常所做的那样,一行一行地研究原文,而是首先让学生读译文,学生可以不费多大劲地获得一个初步的印象,教师然后选出与原著有关的有趣的话题或主题,让学生在这些标题下列出提纲,然后,学生才读原文,品味特别有趣的篇章,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可以扩展原来的提纲.因此,本人认为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汉语也应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源.
一、利用汉语优势作为促进英语教学的资源
我们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母语与外语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不是或只有极少比率是脱离母语在目的语的社会中去交流.因此,外语学习应与母语水平的发展与提高互促互成.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不能回避外语学习者已具备母语这一现实,另一方面,不应企图离开这一现实去进行教学.如有些教师刻意追求课堂教学外语化,生怕漏出一句中国话,与此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却无时不刻不在用汉语思考、对比、猜测.无论教师如何使用直观手段培养学生直接理解、直接运用的习惯,学生却首先直接将外语与母语挂钩.直观手段只不过成为英汉挂钩的媒介.我们用实物苹果与英语“apple”直接挂钩,因为学生早已把实物苹果与汉语钩得紧紧的,学生最后还是让英语“apple”与汉语“苹果”对上号才肯罢休.直观教学的作用可以避免教师使用汉语,使课堂生动活泼,但却无法克服汉语在学习者心中的牢固地位.所以,师生之间多讲英语以创造外语环境,使学生接触英语是对的;但不能因而忽视学生已掌握汉语这一事实,而应利用汉语优势去促进英语教学.
二、利用英汉文化内在的规律性作为促进英语教学的资源
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它包括社会的信仰、观念、风俗、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社会背景等.文化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不同文化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异性当作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共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就是说文化的共性必将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所以英语与汉语有着相通的一面,在英语教学中汉英文化沟通的方面表现在词、句、篇章结构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英语单词与汉字一样有各类词性,如形容词、副词、动词、名词等,也就是说都有相同的属性.形容词作定语用来修饰名词;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修饰词一般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这种修饰模式汉语和英语是一样的,如“一本很好的书”的英语就是“a very good book”.very(很)是副词,good(好)是形容词,book(书)是名词,它们的词性词序完全一样.英语句子与汉语句子都由主语、谓语基本要素构成,缺一不可,否则成份残缺.篇章结构中无论汉语或英语都有使读者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都有用相关的理论和事实来阐明文章的观点,这就是论据.每一段同样有个小论点.所以阅读英语文章的方法和阅读汉语文章的方法基本上是一样的,按照文章的结构找出各段的主题句,进行归纳或推理或找出其中心论点.运用英汉文化的共性特点,学生就会减少对英语的陌生感,减轻心理负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异性 教师可以根据英汉两种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把它开发为课程资源,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和归纳.英语教学中把它归纳为3个方面:词语文化、话语文化、思维文化.词语文化最重要的内容包括:1)文化中特有的事物与概念呈现在词语上.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这里的“Rome”不只是指“罗马”,还引申为目的地,就象我国的“黄河”,不仅指这条河而且还是中华民族的象征;2)指称与语面意义相同,文化内涵不同.如英语中,worker, farmer, teacher与汉语中的“工人”、“农民”、“教师”之间文化涵义不尽相同;3)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习用语,如熟语、成语等.习用语注入一定的文化内容,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如“go Dutch”:各自付帐.话语文化表现在以下几具方面:话题的选择.打招呼,谈天气,问候健康,询问年龄、收入、个人隐私等,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社会含义.例如中国人常以“你到哪里去?”,“你吃过饭没有?”作为问候、打招呼;但如果遇到英国或美国人用“Where are you going?”或“Had you had lunch?”来问候,外国人会感到莫明其妙.听了前一句会感到生气,以为你在干涉他的私事;听了后一句话以为你要请他吃饭.2)话语的形式与得体性.用什么言语形式表达、用什么风格谈论某个话题是受文化因素影响的.如学生向老师问好不能用“Good morning, Teacher Wang!”,因为是种职业,不能用作称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稳中有各种“逼真”的情景,检测学生的话语是否得体,发现学生的话语中语法虽然对但有不得体的地方应及时纠正,如电话用语及书信用语.3)话语的组织.各种文化话语的连贯、语调、叙述方式、顺序等都有一定的模式.英语教师根据所教的内容,认真备好课,挖掘内在的文化因素,因势利导,使学生有情有悟达到触景生情.思维文化强调的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其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英语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学习方法上.如记英语单词应不同于记汉字,因为英语是拼音文字,要根据读音规则来记,同时要通过听、读、拼、看、写多种感官同时进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总之,母语是外语学习的基础,学生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开始学习外语,驱动他们学习的内因的共同优势是母语.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英汉文化的差异和规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调整教学方案,凸现英汉文化的不同方面,把这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使英语课堂达到良性循环.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铜,及其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