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中国人的姓名历史就说这华夏一族吧,少数民族的姓名就先不研究了1.姓从何时开始?据我所知,禹,启,纣应该是没姓的吧,而

问题描述:

聊聊中国人的姓名历史
就说这华夏一族吧,少数民族的姓名就先不研究了
1.姓从何时开始?据我所知,禹,启,纣应该是没姓的吧,而周文王,武王是姓姬的.偏偏达几千年前的黄帝“亦号轩辕氏”(出自《史记》).怎么可能黄帝姓轩辕,而后来的夏商国君就没姓了.
2.表字从何时开始,何时又不流行了?翻翻历史课本,好像但凡有名有姓的人物都有字,周文王叫姬昌好像没字,李耳字伯阳,毛泽东字润之,启功字元白等等.
姓的起源我已了解,就请大家说说表字的历史吧.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2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20世纪以后出生的人,姓名都比较简单.在秉承先辈姓氏的前提下,取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名就算完事.对于他们来讲,“名字”是一个单纯词,意义不可再分割.但是,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独立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这里专讲古人的“字”.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时加“字”,当然是说男子;对于女子,则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岁)加“字”.人一出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有什么顾忌,但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的相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也可以称名而不称字,这样显得更亲切.如果说起名是为了分彼此,那么取字就是为了明尊卑.这是名与字功能的基本区别.
  字独立于名之外,但又与名保持有密切的联系.根据古文字学,“字”有滋生之义.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古人的字,系由名滋生而来.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名与字之间,一般均有特殊的意义关联.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归纳、揭示了当时的人名与字之间的五类关联,全面而准确.现补充实例,列举如下:
  同义互训.孔子的学生樊须,字子迟.须与迟,都有等待的意思.闵损,字子骞.损与骞,都有亏折的意思.颜回,字子渊.据《说文解字》解释:“渊,回水也.回,渊水也.”
  反义相对.卫人端木赐,字子贡.上赏给下叫“赐”,下献给上叫“贡”,意义恰好相对.楚将唐昧,字子明.昧,昏暗的意思,与光明正相反.
  连类推论.孔子的弟子南宫括,字子容.“括”,包括;推论到“容”,受容.楚臣仲归,字子家.由归而家,顺理成章.
  据义指实.齐公子固,字子城.由坚固之义,引指高大实在的城墙.鲁人冉耕,字伯牛.由农垦之义,引指具体的耕牛.
  辨物统类.卫人邃瑗,字伯玉;齐人陈灌,字子玉.瑗、灌均为玉类之一种.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楚公子鲂,字子鱼.鲤、鲂均为鱼类之一种.
  上面列举的诸人之“字”,均由两个字组成,但第一字并无实义.如子迟、子贡之“子”,是古代男子的美称.而伯牛、伯鱼之“伯”,系排行用字伯、仲、叔、季的第一位.所以,此类二字“字”,其实是一字“字”.这也是早期命字的特点之一.
  秦汉以后,二字“字”逐渐增多,成为主流.而且,字与名并用时的排列顺序也发生变化.先秦时是先称字,后称名,如楚将百里孟明视,百里是姓,孟明是字,视是名.汉代以后,改为先称名,后称字,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论及“建安七子”时称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宣……这里的孔融、陈琳、王粲是姓名,文举、孔璋、仲宣则分别是他们的字.此外,在取字的方式上,既继承了先秦时代同义互训、反义相对、连类推论、辨物统类以及以排行入字、以美称入字等传统做法,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先说在继承传统方面,例如:
  蜀相诸葛亮,字孔明;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字文明.(同义互训)
  唐代诗人罗隐,字昭谏;“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字退之;宋代大儒朱熹,字元晦;清代音韵训诂学家王念孙,字怀祖;桐城派作家管同,字异之.(反义相对)
  北宋文学家晃补之,字无咎;南宋诗人尤袤,字延之;南宋词人刘过,字改之;清代史家章学诚,字实斋.(连类推论)
  东吴将领周瑜,字公瑾;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字子瑜.(辨物统类)
  东汉文学家蔡邕,字伯喈;唐代诗人钱起,字仲文;北宋词人晏几道,字叔原;明代文学家王思任,字季重.(以排行入字)
  其次,在新的发展方面,主要有:
  增美辞.在先秦时代的子、父一类尊称用字以外,大量涵义丰美之辞,如公、翁、卿、倩、彦、伟、休、道、孝……成为取字的热门选择.例如:用尊老美辞的,东汉大臣窦融,字周公;东吴将领黄盖,字公覆;西汉豪强郭解,字翁伯;唐吏孔巢父,字弱翁.用称谓美辞的,西汉使节苏武,字子卿;大将军卫青,字仲卿.用身份美辞的,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字曼倩;曹丕之孙、魏帝曹髦,字彦士.用形容美辞的,“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字伟长;三国魏文学家应璩,字休琏.用德性美辞的,东汉学者尹珍,字道真.刘备的谋士法正,字孝直.
  采典籍.采摘典籍中精彩的名言警句之义,用做表字,意趣高雅.曹操字孟德,语出《荀子·劝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尚书·大禹谟》称“满招损,谦受益.”由此,明末文人钱谦益,字受之;晚清士绅王先谦,字益吾.
  表仰慕.表示对前贤先哲的仰慕之意,是古人命名、取字的重要思路之一.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倾慕春秋时晋人介之推的节操,故与之同名,又以其姓氏为字.南朝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钦佩西汉博士冯野王,不仅照搬其名,而且取字曰希冯.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景仰宋代史家、人称“唐鉴公”的范祖禹,仿其名,又字景范.
  寄情怀.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字所以表其人之德.”正如言为心声一样,字也是人们抒情怀的手段.近代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康有为,字广厦,意在表达自己为黑暗专制下的国人争得一个开明、自由的生存“广厦”的宽阔胸怀.现代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字任之,他自己解释“任之”的涵义:“其一是对自己该做的事,对国家对社会该负的责任,坚决勇敢地担负起来,任之;其二是对无所谓的事、无聊的流言等等,不管它,由它去,任之.这就是我做人处事的信条.”
  析名文.名与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可以是文辞意义上的,也可以是文字结构上的.南宋诗人谢翱,字皋羽;大奸臣秦桧,字会之;明“竟陵派”文人刘侗,字同人;清文学家毛奇龄,字大可.
  既起名,又取字,是中国姓名文化的独特传统之一,直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依然如此.以名人为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李大钊,字守常.
  胡适,字适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朱自清,字佩弦.
  陈毅,字仲弘.
  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其后又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传统的上下尊卑秩序被完全否定,因而以明尊卑为主要功能的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依据.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称谓繁复、叠床架屋的名、字并行之制,显然不再有恢复的必要与可能.但是了解一点这方面的知识,至少可以避免出现评书《杨家将》中杨六郎竟然在皇帝面前自称“杨景杨延昭”之类的笑话.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