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议论800字作文:读书的苦乐之境

问题描述:

话题议论800字作文:读书的苦乐之境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1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1.谈读书的苦乐之境

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同是一杯咖啡,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
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咖啡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乐之境.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读书乐之境呢?
首先,要忘记苦境.如果忘不了苦,那么就无法在意义上体会到乐.当今的学生,大多说读书苦.固然,考试与升学的压力,扼杀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但学生不会从读书中找到乐子,也是不争的事实.古人读书,大多摇头晃脑,乐此不疲;今人读书,大多愁眉苦脸,见书生厌.古今读书之心境为何有如此之差异?不可否认的原因之一,就是当今的快节奏生活无法让人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久而久之,看到书就心烦气躁,但我认为,这绝对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我们这批新新人类的“心境”出了问题.
心不净(静),则难成事.不是读书苦,而是我们无法抑制那颗动荡不安的心.当今的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早已俘虏了我们的心.读书与娱乐相比,读书当然是苦的.此外,读书之悲苦,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向往俗世的功利.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见林语堂《论读书》)读书本是无功利的.带着功利之心读书,读书还有趣吗?还是林老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见林语堂《论读书》).因此,快乐读书的前提就是安顿好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阅读.唯有如此,读书之乐境才会如那“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豁然开朗.我以为,读书应该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自己的眼睛来读书,这是低级的阅读.另一种就是用生命来读书,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也只有用生命来读书的人,才算是真正会读书的人,此时,读书不是负担生活,而是享受生活.
其实,畅游书海,我们的生命才会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精骛八极.在书中,我们可以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大师对话;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我们无所不去.在书中,我们会认识孔子和庄子,认识屈原和文天祥,认识了谭嗣同和毛泽东.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荷马与巴尔扎克,了解雨果与华兹华斯,了解了卢梭与康德.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我们的人格得到了完善,思想得到了提升,甚至可以成为大师——没有一个大师不是书滋润出来的.
当然,读书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半空坠”是常有的事情.如今的我们太怕考试分数低,太怕输,太怕老师和父母失望的眼神,太怕孤独.我认为,分数大多与读书无关,分数低绝不是因为书读得太多,而是读得太少.
如果,书是帆,良好的心境是风,那么,读书之乐便是那探险的远航之船了……
2.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人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赛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捡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了“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看看有没有你能用到的!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