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品味这篇散文的语言美

问题描述: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品味这篇散文的语言美
①晨起游大理.
②大理名胜风物素以洱海、苍山、三塔为最.
③洱海形似耳朵:面积约250平方公里.远看广阔无垠,水天相接.恰逢雨后初晴,风烟一空.人坐船中,但见鳞波浩淼,湖光潋滟,红日分辉,白云共影,好似凌波仙子,踏浪而前.那妙处,只可悠然心会,难以言语传述.
④时近中午,弃船登岸,去看那苍山.苍山有峰十九座,逶迤相属,所见三五座与洱海遥遥相对.它不很高,在婀娜多姿的洱海面前,显得奇崛挺秀,意态扬扬,有如一个小丈夫,颇见一些阳刚之气.古人云:山色空蒙雨亦奇.在倏然而至的蒙蒙细雨中,原本神清骨俊的小丈夫,一下子变得浑茫含蓄,温情脉脉.此时山与海已经完全融为一体,分不清哪是山、哪是水了.
⑤三塔是大理真正的代表.塔为一大二小的白色建筑,大者居中,小者为翼,比肩而立,坐落在背山面海的高坡上.大者为唐代所造,小者建于宋代.大者高耸巍峙,气宇轩昂,小者玲珑剔透,风姿绰约.大塔小塔,显示了唐人与宋人不同的时代风尚与审美趣味.此处地势崇峻,四无阻挡,登临塔顶,极目远眺,一海通天,数峰拔地,百里田畴,万户炊烟,大理美景尽收眼底.
⑥正当我徜徉在这山水之间,为其景色所陶醉的时候,忽然一阵清风迎面吹来,顿时感到异常的愉快.这风,不像塞外的寒风,;不像海南的热风,;甚至也不像家乡的杨柳风,犹如母亲般的抚摸,虽然 却带有泥土的气息.这风,不大不小,不徐不疾,轻轻的,柔柔的,使你感到舒心适意,飘飘欲仙,恨不得将自己化作一泓春水,和着这 的天籁之风,一起飞散到九霄云天里去.
⑦大理向来有“风花雪月”的说法,此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这一说法的可信.风,我算是见识到了.遗憾的是,雪和月因为时节的缘故,无法领略.那么这花呢?想来是因为有山茶、杜鹃、报春花等常开不败吧!昆明也是四季如春,何以大理独以花名?正在揣摩之时,不经意问发现一个个长得如花似玉、貌若天仙的白族姑娘,我的心不禁为之一动,这不就是“金花”吗?.
⑧要说我最欣赏的,还是大理人对于白色的崇拜.大理世代居住着白族,白族尚白,以白为主.不用说塔称为白塔;海和山也与白色有关,晴天清白透明,细雨霏霏之时,则像披上了一层白纱;大理的风花雪月,哪一种不是和白联系在一起呢?至于白族人民,尤其是始娘们,其穿戴打扮,更是与白色融为一体了.
⑨白色不仅是一种颜色,显得明亮、纯洁、令人赏心悦目;更是一种色调,蕴涵着神圣的境界,你只要浸润其间,久而久之,就可以被它熏陶成器.
⑩夕阳西下,我看着三塔的倩影,感受着大理的魅力,带着不能长留的无奈,一步一顾地下山而去.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2-1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第三段可以回答为 用了借代 夸张 比喻 的修辞手法
第四段 对偶
第五段排比
第六段 夸张
第七段 反问
第八段 设问
第九段和第十短谈不上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回答,首先回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引用一句原文中用了这个修辞手法的一句话,对此话进行分析,美化.最后一步说明用这个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效果如下: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生物 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