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作水调歌头时体会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问题描述:

苏轼在作水调歌头时体会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2-1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要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不要因为短暂的离别分别就痛苦不开xin.
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这首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佳作.词中反映了作者由幻想游仙超脱凡尘转为热爱人世生活的过程,体现了一种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缺憾儿仍然豁达乐观的精神.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节,当时苏轼正任密州知府.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月光如雪,人在月圆时常常会思家乡,念亲人,词人苏轼此时想起了已经分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子由).词人举杯望月,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随作此词.上阙:本词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气势豪爽、潇洒,仿佛成了天地之见局外之人,似有超然物外之神态.“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天上与人间作时间上的对比,突出了他当时“仕”与“隐”的矛盾心理.“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不满与现实,企望天上的纯洁,可天上又如何呢?然而天上和人间没什么两样,同样也有不可逆转的缺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则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着自己已然身处“琼楼玉宇”,与仙人一同翩翩起舞.可能是酒的作用吧,觉得月下清影好像不是在人间.下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转动的月光照着华美的宫殿,照着雕花的门窗,照着难以成眠的思想思亲之人,叫人觉得凄清,冷落,孤独.按理说,月亮不应该有怨恨吧,可它为什么常常要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在思念亲人的时候才圆呢?仿佛与人过不去一般.可事实上不非如此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及此,词人由情感的激越转入了理智的超脱,化悲怨为豁达,告诉人们,这原本是自然规律,没必要死死纠缠于其中,应退而思之.那就是此人所属发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还有可供千里亲人共赏的明月呢!只要健康常在,可以千里共赏一轮明月,共同寄托相思之情啊!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乐观向山上的人生态度.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蕴含着人间情事.词作虚实并举,通篇观之,意境在虚虚实实中跳跃,情感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世间徘徊,借自然界中月的阴晴圆缺,品味浓厚深刻的人生哲理,词人终于求得出了出路——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自慰来消解,只能以旷达的心态一笑而了之.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