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校园内的不和谐因素调查及分析

问题描述:

关于大学校园内的不和谐因素调查及分析
马克思实践报告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0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大学校园内的不和谐因素从劳动实践使人类脱离其余动物界,生成为人,从实践使人内在本质力量对象化,在客观对象中肯定自身,并使外部自然界人化来说,它的积极意义是一目了然的.但是,如果不停留在对对实践的抽象考察,而对它作具体历史的分析,就会发现其消极的一面,这就是它造成了人的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十分透乇地说明在私有制和分工的条件下,人无法支配自身的劳动及共产品,反而要受自己产品的支配.异化劳动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使人丧失人的本质.尽管如此,个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并没有妨碍人作为类的全面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获得了明显珠进步,这实际上是在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准备前提条件.根据异化劳动理论,人类实践发展的历史是从对象化劳动到异化劳动,再到异化劳动的扬弃,重新回归到对象化劳动.与这一过程相对应的,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是从原始以有制社会到私有制社会,再回归到公有制社会.人类实践的最高形态将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相应地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将“真正的人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一致的.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首先了解校园里的不和谐因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全面、准确、科学地了解、掌握不和谐因素,才能使和谐校园构建工作有的放矢,更具有针对性.所以说,发现不和谐因素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条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校园里的不和谐因素1、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
  曾培炎同志在《深刻理解〈建议〉的基本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democracy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可见,作为和谐社会组成部分,和谐校园也应具备这些基本特征:依法治校、democracy管理;以人为本、体现公平、全面发展;建立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安全有序、优美健康的环境.
  2、校园不和谐因素的表现.
  构成和谐学校这个组织及其行为的各个要素,都应该是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主要表现在校园组织结构要素和谐、教育环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以及内外关系和谐等方面.所以,有悖于构建上述和谐愿景的事物,都是校园里的不和谐因素.例如有碍于democracy、快乐、优美的育人氛围创建的;有碍于学校内部各系统、要素间协调运转的;有碍于人际关系平等合作健康发展的;有碍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形成教育合力的;有碍于获取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整体效应的等等,都不利于构建和谐校园,都是学校里的不和谐因素.
  二、发现校园里的不和谐因素的必要性
  1、校园不和谐因素客观存在,影响学校科学发展.
  毋庸置疑,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不和谐因素都或多或少存在于各级各类学校之中.例如有人认为,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普遍存在着“五育”之间、师生之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不和谐的现象.再拿新课程改革来说,其中就有许多不和谐因素.曾有人归纳出了五点:现行评价体系与课改不和谐,教育经费不足与课改的不和谐,教师的付出与收获不和谐,现行教育管理与课改不和谐,中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在课改中的地位不和谐.这些不和谐因素必将影响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
  2、校园不和谐因素具有隐蔽性,限制学校的深远发展.
  party中央、国务院几乎每年都要下发文件,针对校园不和谐因素作出指示,但与此同时,校园不和谐事件仍然在悄然发生.中央有文件、也有前车之鉴,我们也不一定能准确发现身边的不和谐因素.因为这些不和谐因素,有的是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有的是习以为常、不以为然的;有的是明知故犯、心存侥幸的;有的是深藏不露、随机爆发的;有的是日积月累、潜滋暗长的;有的是此消彼长、此起彼伏的.如果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不创造条件,不仔细研究、不深入挖掘,就很难觉察到这些不和谐因素的.
  3、消除校园不和谐因素是迫切的时代任务.
  当前,我国的教育面临许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从各种媒体上,每天都能看到对其巨大危害性的相关论述和报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毫不夸张地说,学校教育,事关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每一个家庭和每一名学生的幸福.考试制度、校园安全、教育收费、课程改改、教师待遇、发展失衡、竞争加剧等等,甚至一种教学模式、一次考试成绩排名,都牵动着千千万万颗心,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party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教育到底需要怎样改革?和谐校园到底怎样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所以,消除学校不和谐因素,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成为构建和谐校园急待迈出的第一步.
  三、如何发现校园里的不和谐因素?
  1、前提条件
  简单说有两个方面:主观认识、客观准备.每一位从事和谐学校构建工作的人,首先要在思想上对不和谐因素的危害性有足够的认识,真正重视起来.同时,应该做好应对消除不和谐因素的充分准备,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
  2、基本方法
  (1)观察法.即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校内部各个组织机构、利益群体;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思想情绪、育人环境;收集并分析不和谐因素所需要的感性资料.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细心而长期地观察,做好记录,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进行分析,循序渐进地发现和把握不和谐的蛛丝马迹、来龙去脉.
  (2)问卷法.把教职工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反映强烈的重点难点问题;即将展开的新工作、即将出台的新制度,以及其它可能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分门别类,按专题列出详细纲目,拟成易答的一系列问题,编成问卷.然后随机抽取一部分教职工、学生及家长、社区进行问卷,征求有关意见和建议.最后对回收问卷进行系统认真统计分析,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3)座谈法.选取学校各类型代表群体,就相关问题发扬democracy精神,引导他们畅所欲言展开讨论,征求意见建议,分析座谈记录.
  (4)比较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当我们一筹莫展、困惑迷茫的时候,不妨走出学校,选取一所或几所先进校,进行参观考察,寻找与之存在的异同点,找出联系,借鉴经验,从而看清本校存在的不和谐因素.还可以就本校两项工作之间的异同进行横向比较,就某项工作的前后发展变化进行纵向比较.做到求同存异,创新性地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5)实验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的工作在推动之前,很难发现其中的不和谐,所以有必要在小范围演习一下.这样,通过人为控制各种条件,有计划地操纵实验变量,观察相随的现象变化,探究因果关系,就可达到发现不和谐因素的目的.
  3、主要途径
  (1)分析人际关系.要发现校园里的不和谐因素,首要的、核心的问题是看学校中各种利益群体的关系是否和谐.校内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师生、party群、干群、个人与集体等方面的关系.这些群体里有些是符合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要求的,但有的却各自为战、唯我独尊、个人利益第一,严重影响和谐学校的构建.所以,通过分析校内人际关系,发现不和谐因素,从而抓住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找到构建和谐校园工作的突破口.
  (2)体验校内democracy.目前,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实施的是校长负责制、democracy集中制的组织管理制度,但也往往会将学校的管理推向另一个极端:如校长和party支部书记往往由一人担任,是学校全部资源配置权利的绝对掌握者.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party组织、教代会等组织的政治功能.一旦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便容易形成专制、滋生腐败,必然影响学校的和谐发展.所以,只有能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体验学校里的democracy气氛,才能真实地了解与democracy法制要求相违背的种种不和谐因素.
  (3)掂量公正公平.学校里的公平,既包括机会公平、标准公平、分配公平,也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所以,很有必要重新审视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仔细掂量各种事件处理的公平性.例如对于教师业绩的评价,不能简单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应该考虑他所处的客观条件、学生的构成与质量、学生学习效果检测方法的科学性等等.如仅凭学生的一次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业绩,无疑得出的是片面、主观、错误的结论,势必形成不公,产生矛盾,造成不和谐因素,与教师评价的出发点背道而驰.
  (4)研究各项工作.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工作中,都可能存在轻重不分、主次不明、前后脱节、平衡失调等不和谐因素.例如教育与教学、教学与科研、管理与服务、质量与发展、工作业绩与考核评价、基础设施建设与职工福利待遇等诸多关系之间,不一定能统筹兼顾;所以,都应该找出存在的矛盾问题,认真研究、分析和解决,确保学校工作既有特色,又能整体推进.
  (5)查找安全隐患.每年校园安全事故在全国各地都有一定的新发率,大都是校园里的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没有被发现和消除所致.但是这些隐患,往往隐藏在教育教学、饮食卫生、交通消防等各个方面;隐藏在不完善的机制、不科学的管理、不健全的设施、不够重视的思想之中.所以必须进行认真排查,不留死角,使安全隐患尽早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为创造安定有序的校园,使师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6)感受校园氛围.具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校园和谐氛围的形成过程中必然隐藏着或多或少的不和谐因素,需要切身感受才能发现,通过观察师生是否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否真正做到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教师层面是否达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学生群体是否都遵守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7)观察教职工活力.富于活力是学校的生命力和生存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所以,不能满足于现状,不能陶醉于表面繁荣,而应通过长期、全面、仔细、科学的观察,透过浮华美丽的外表,努力发现存在于学校各个角落的影响活力激发的不和谐因素,使学校里的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确保校园活力不断增强.
  总之“实践”不能像现行的哲学论著那样,仅仅把它当作主认识论的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将实践提到世界观的高度,明确地宣称他们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哲学的任务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由此,“实践”应当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是机统一的整体,这个统一的基础,不是别的,正是实践.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不能想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一道物理提题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