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常对武术的影响有什么

问题描述:

儒家五常对武术的影响有什么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2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你好,以下内容是我网上转来的.
儒家伦理思想对传统武术道德的影响 毛勇,吴光远
从根本上讲,儒家学说是一种道德学说.在孔子开创儒术之始,对体育教育相当重视,六艺中就有射、御、乐,孔子本人则喜欢登山、郊游等体育活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身心关系上,儒家继承者更关注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即完美人格的塑造,而对于人的肉身,儒家则开始贬抑之,重视心力,而不重视体力,这种思想倾向在宋儒时代更加明显.但儒家文化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之一,它不能不对中国传统体育特别是武术产生重大的影响.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德层面,即对中华传统体育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1 忠君爱国,尊师重道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礼教,即等级观念,这种等级观念被儒家备加推崇,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并以伦理纲常的形式固定下来.具体来讲,就是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及仁、义、礼、智、信五伦.儒家三纲五常最集中的体现便是忠孝二字,臣民爱君王为忠,子女爱父母为孝.忠孝是一切伦理准则的基础和核心,忠孝观念也成为中国人道德观念的核心内容. 忠孝观念反映到中华传统体育中,便体现为忠君受国、尊师重道的体育道德观.以武术为主流的中国传统体育,其最重要目的是卫国强身,操练武术平时可以用来健身防身,而一旦国家有难,习武之人则应赴国难,万死不辞.如少林宗派秦经拳法备要如此告诫习武之人:卫国保身方可用,持强道理莫欺人.贤良秘授行危困,邪妄休传害众生,大道等闲若轻授,须防九族尽遭刑.即是告诫习武者若恃武功犯上作乱,而不思忠君报国,将难免株连九族.因此,诸如古代武师展昭、少林十三棍僧、近代武林高手霍元甲、陈真等,无不以奔赴国难、救国救民为己任.历史上武术门派众多,各家自成一派,并师徒相授,绝无外传.因此,任何一个武术门派,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师父具有绝对的权威,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诸如徒弟技艺高,莫忘师傅劳、得人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等等武德谚语,即体现了一个孝字.孝在中国武术中,成为了一条不言自明的道德律令. 2廉恭礼让,以德服人 在儒家看来,谦恭是每一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也是对人处事的道德要义.按照儒家的伦理观,谦在己,恭对人.谦恭必须真心诚意,尊人卑己,自厚宽人,克己正身,不自为大.礼让作为另一种道德规范,旨在要求人们在各种不同的人际交往中要有恭敬、谦让的精神,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顺畅.受儒家这一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华传统体育中非常讲究谦恭礼让,以德服人,讲究尚武崇德,德比武更为重要.即使在比赛中也要讲武德,讲谦谦君子之风.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说:作为道德高尚的君子,对世间其它事情,可以去不争,但对于射箭还是要比试比试的.不过在比赛中,还必须注意谦恭礼让,如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待射箭完毕,走下场来再与对手相互敬酒祝贺,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风.孔子对这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式的文明比赛非常推崇,以至对中国体育产生了深为远大的影响.即使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所有的武术比赛中,交手双方一上场,都要抱拳行礼,相互问候.而比赛结束,双方队员又要相互鞠躬,以示敬意.这一套程序已成为武术比赛的固定模式. 按常理,体育比赛是定要决出胜负的,但中国传统武术由于深受儒家德治思想的影响,更讲究以德服人,把武德看得比武艺更要紧,把比武时的德行看得比胜负更为重要,更反对恃强凌弱,逞能耍横.王培生先生所著乾坤戌己功功谱行动准则纲要第一条便规定:练武者应遵守武德.所谓武德,首先是口德,即要注重自意修炼,不言己之长,不道人之短.其次是手德,即要遇事多虑、勿躁、忍为高.即使忍无可忍时,也要做到出手不伤人,点到而已,适可而止.最后是身德,艺无法不立.历史上和当今流传的各门各派拳规中,都有类似的规定,不胜枚举.3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又一大内容.孔子在易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言君子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作为儒家基本精神之一,是儒家关于人生态度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儒家创始人孔子十分重视刚的品格.他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也是刚毅的生动表现.在他看来,刚毅和有为是不可分的,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刚毅,又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本人积极提倡并努力实践刚健有为、努力进取的奋斗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混世态度.儒家的这种自强不息精神,对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影响很大.例如在武术界广为流传的闻鸡起舞的故事,即是讲东晋文武双全的爱国将领祖逖,在朝廷苟且偷安、不重武备的情况下仍然健身习武,励志图强.在武术界,还有诸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若要功夫好,一年三百六十早等要诀,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参考文献1李金龙.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0:802郑珍坤.中国古代体育思想史纲要.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10~203乔克勤,等.中国体育思想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8~154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231~254(收稿日期:1998~05~18)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