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二)

问题描述:

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二)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3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讲授法,用一个貌似高级一点的名字,就是传递-接受式教学策略,近年来一直备受批评,好像讲授法就等同于灌输,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至少也是以偏概全.只有最糟糕的讲授才等同于灌输,而好的讲授极富启发性.那些口口声声推崇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的专家学者,每天做得最多的也是讲授,甚至当他们申讨讲授法的时候,采用的就是讲授法.以后再碰到这样的时候,我们不妨站起来问一句:请问您现在采用的是什么教学方法? 好的讲授者非常重视开头与结尾.如何开好头一直是困扰他们的一个问题,怎样用三言两语抓住听众,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讲课中来,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很难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与模式.我每次走进课室前,想得最多的就是今天我怎样开头?这需要调动自己全部的感官和经验,去观察、分析与判断.我曾经有一次悲催的经历,某次我应邀到某校去开讲座,走进教室前才得知晚上来的听众大都不是学科教师,而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因为学科教师都住在校外,下了班大都回家去了,只有辅导员之类的工作人员才住校.当时我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觉得自己今天讲的主题可能听众不会太感兴趣,但一时已来不及更改了,只好按照原来在别处获得成功的方式去讲.果然,一些听众只听了几分钟就开始退场.中间休息的时候,我立即改变策略,将过于学术化、理论化的内容尽量减少,而多举一些身边的具体案例,多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后半段的效果才明显改善.这次讲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认识到没有一种讲课方式可以随时随地都能适用,必须先把听众的情况弄清楚,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我自己多年教学的体会是,哪天我的讲课头开好了,后面就会比较顺利,因为我会越讲越放松,越放松发挥得就越好;头没有开好,后面就会比较艰难.当然,一堂课上得好不好,也不只与讲者有关,与听众也有一定的关系,好的讲者遇到好的听众是一种缘分.越优秀的讲授者,越能吸引不同类型的听众. 结尾当然也很重要,既要干脆利落,又要余味深长,给听众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最好留出时间与听众互动.当然,互动也发生在讲课之中.如果一次讲课,能让讲者和听者都沉浸其中,大家共同思考、共同欢笑,有一种思维与情感上的共鸣,那就是精彩的讲授. 讲授法固然有一定的规律,比如教科书上经常提到的先行组织者策略等,但在我看来,最主要的还是一门与听众互动的艺术.作为艺术,最直接的学习方法就是观摩.要提高讲授水平,学习一些教学理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直接观摩名家的讲课.当年我在医学院当助教的时候,就因为听了几堂讲课好的老教师的课,产生顿悟,讲课水平才得到大幅提高.还有就是要学习一些艺术创作方法,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在讲课中旁征博引、触类旁通.我发现大多数优秀的教师都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而不仅仅是专家. 比如,我从我的导师卢光启教授的讲课中,悟出如何对内容大取大舍,抓住核心,纲举目张.我记得一次上课铃响后,教室里仍然嘈杂一片,静不下来.卢教授没有像有些老师那样大声批评或制止,而是一动不动地站在讲台上看着大家,同学们发现后立即相互提醒,几百人的大课室很快变得鸦雀无声.卢教授适时开讲,声若洪钟,大家很快就被他的讲课吸引住了.这种处理方法的优点是没有破坏讲课的气氛,让同学们易于接受.相比之下,那种大声指责与批评的做法虽然也能让课堂安静下来,但破坏了讲课的气氛. 又比如,我从我的老主任詹澄杨教授的讲课中,总结出“阳关三叠、一唱三叹”的讲授方法.詹教授的讲课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简洁、条理清楚,每次开头都要告诉大家他下面将讲什么,每讲一段就要总结一次,到一章书的内容全部讲完后,又再集中总结一次.给学生的感觉是听得非常清楚,不会跟不上,也不会太吃力,课后复习起来非常轻松容易.当然,上述方法只是我在医学院听课时的体会,其他学科的讲课可以参考、借鉴,但不能照搬. 进入教育技术领域之后,讲课好的老师也不少.在我熟悉的专家里,黎加厚老师和焦建利老师是比较突出的两位.年轻学者中,郭文革老师的讲授也让我印象深刻,虽然我只听过她短短十几分钟的报告.当然,以我一贯的孤陋寡闻,很多讲课好的专家被遗漏是一定的.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