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的土族历史名人

问题描述:

土族的土族历史名人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09-29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土族李氏,土族李姓本为土司族姓.土族人口虽少,但其姓李之人却不少.据说,这些土族李姓,是出自前土司(西夏皇族后裔)的族姓.土族历史上曾有西李土司、东李土司和其他等数十土司,属李土司管辖的部分人后来就随了土司的族姓而姓李了.
著名的土族李氏,有明朝官吏李文、元末明初土族官吏李南哥、明朝官吏李央、明末清初土族官吏李天俞等.
李英(生卒年不详)是曾为明王朝招抚过的西番八族,西宁卫指挥佥事李南哥的儿子,因战功显赫,被宣宗皇帝封为会宁伯,成为李土司家族中封爵最高的人物之一.洪武元年(1368),李南哥率众归附朝廷,授西宁州同知,西宁卫指挥佥事,后李英承袭父职.他有胆略才气,精于射骑,对于甘、青四卫的地形险要和各族情况,甚为熟悉.在明成祖北征时,李英所率领的士兵常作先锋,所掳获的胜利品也常比别的军队多,故李英便为成祖所信宠.永乐十年(1413)冬天,土族一首领叛乱,李英兴兵讨伐,捕获兵丁360人,并全部斩首示众.永乐帝因其平叛有功,授予都指挥佥事之职.
土族僧人张答里麻,精通汉文,明成祖授予左觉义,他在西宁恣意妄为,并窃取西番进贡的财物.官府欲捕获予以严国,不料他逃至蒙古边境,为非作歹十多年.李英发现其行踪带领军部下将其捕获并满门抄斩,边境居民无不拍手称快.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明王朝派使臣乔来喜、邓诚等前往西域,途经安定、曲先地区.安定、曲先诸部见利忘义,劫走赐给西域的金银财物,杀害了使臣乔来喜、邓诚和随行人员,边地也骚动起来.仁宗皇帝命令当时任陕西行都司土官都指挥同知的李英率西宁诸卫士兵前去平叛.李英率部一直追过了昆仑山,掳获安定王桑儿加失夹,俘斩了一千多人,夺回了劫走的财物,平息了骚乱,并得了驼、马、牛、羊14万余只.宣宗皇帝在给李英的敕谕中,对李英作了高度的评价,并封李英为会宁伯.
李鸿仪(1897.2.16—1972.3.16),字一如.西夏皇族后裔,青海乐都县人.民间历史学家、西夏史学家.
李鸿仪先生自1915年起,在课余研治《西夏李氏世谱》.后又研究西夏史,不问寒暑,五十年如一日,成果颇丰.1965年社教,因写家谱而罗织罪名,遭残酷斗争.家中万卷藏书,被红卫兵付之一炬.先生爱书如命,目睹此景,痛哭不已,几致大病,竟于1972年3月16日与世长辞,享年76岁.
李鸿仪先生自幼即对祖先历史发生兴趣,他说:“仪八九岁时,见族中长者,聚谈先世事迹,窃喜我祖我宗,功业声闻,非特传之口碑,即昭耀典册者,莫不家传而户晓.”(《新修六门家谱自序》,1927年)在高小读书时,尤对史学殊感兴趣.除通读《资治通鉴》外,即对家藏《李氏六门家谱》开始进行研究.据《海东李氏家谱》(1923年)李承襄序中称:“余早识宝亭族兄,为人光明磊落,富有胆识,承先伯得志嗣.舍侄鸿仪者是其子也.性嗜学,从明师,亲益友,卒乃出其所学,以促进教育,灌输文化为己任,今乃纂叙谱牒,阅时八载.其报本之心,非诚至极,岂能若是哉!”则知李鸿仪先生于1915年在高小读书时,已开始研究家谱.
1916年高小毕业后,充大湾塘小学教员,又得到王学尹先生纂修的《李氏家乘》,成为李鸿仪先生研究家谱的基本材料.李鸿仪先生在《李氏家乘》的“说明”中写到:民国丙辰冬(1916年 )仪毕业于碾伯高小校,昱年受族祖兰谷老师命及族叔润之督学聘,充大湾塘国民学校教员 ,开校之三月与族中人不论尊卑,有见面相识之谊,时有吾六门高祖父贡生荫武者频来学校,谈祖先历史,因执此稿本授予,并命之曰:“祖先事迹,备录在内,宜牢守之,永作后世修谱嚆矢.”为了进一步展开家谱的研究,从此,李鸿仪先生已注意收集史料.
1919年李鸿仪先生考入甘肃第一师范,因先生品学兼优,且长于史学,在李氏家族中,声誉远播,得到当时东府最后一位土司李承襄的赏识.寒暑假回家,来往步行,途经民和县上川口,常往土司公署.翻阅土司官谱(今藏民和县档案馆),为祖先开拓青海事迹所感动.但同时又不可解的是堂堂土司官谱,竟然将拓跋思恭叙为晋王李克用的后裔,闹出张冠李戴的大笑话,关于此段实情,在李鸿仪先生二十年后写的《西夏李氏世谱序》(1937年)中有详细记述.今录如下:“民国庚申春(1920年),余于甘肃第一师范肆业,时有翰林筱梧张林炎夫子,金城人也 ,负授经史之责,尤以长于史学称.因捧谱牒,乞之为序,翻阅毕,夫子以世系错讹不确辞,余亦为之甚惑焉.及暑假旋里,道经享堂,亲谒祖墓,详录碑铭.始知族谱之载晋王者,不免以讹传讹矣.……于是远搜近采,广为裒集,详阅魏书本纪,隋唐各书党项传,五代史李仁福传,宋、辽、金各史夏国传,元史李恒、李察汗传,明史李英传与甘肃新通志西宁李土司李百户等土族志.并参看家存西宁卫右千户所、世袭镇抚、世袭百户、世袭千户、前千户所世袭镇抚各亲供号纸,旁及稗官野史之记载,各门重修之家谱,经十余寒暑之考究.列为图考,编成西夏李氏世谱.凡各史乘确凿者原录之,世系错讹者订正之,原谱残缺者补充之,世系中断者完善之.使我族族谱,灿然详备,以免今后历史家之讥诮,后之起者,览图考,阅世谱,知我罪我,亦听之而已.”李鸿仪先生为恢复李氏历史的本来面目,为发扬光大祖先立功创业的精神而孜孜不倦地奋斗了一生.
李鸿仪先生所写谱牒不下二三十种,河湟李氏族中,到处可见,虽经“文革”之灾.仍保存下来不少.考其写作经过,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二十年代.此一阶段他主要工作是以享堂会宁伯李英碑文为据,修正土司官谱之谬误.完成两部家谱,即《海东李氏家谱》(1923年)及《海东李氏家乘》(1925年).他经过详细考证,第一次提出了李土司系西夏皇族后裔的观点,驳斥了川口土司族谱的沙陀晋王说.在所修纂的家谱中完全删除了沙陀晋王的世系.
第二阶段为三十年代.此阶段主要工作是更广泛地收集资料.特别发现了明代的更多史料 ,如家谱序言、中府镇抚、千户供状,为西夏说找到了更有力的证据.且对世系表作了更多的补充,完成了《西夏李氏世谱》(1937年),由此最终确立了区别于土司官谱的另一家谱系统.实际上是恢复了明代家谱的内容.
第三阶段是四十年代、五十年代.此阶段李鸿仪先生扩大研究领域,致力于西夏史研究.1945年李鸿仪先生在碾伯完小任教时,得读乐都中学所藏的二十四史、甘肃新通志、西宁府志及其它地方志.1953年,其子李培业考入西北大学,遵李鸿仪先生之命,利用西北大学图书馆藏书,抄录很多西夏史料供李鸿仪先生研究.李鸿仪先生下了很大功夫,抄录汇集成《西夏实录》一部.李鸿仪先生在全面研究西夏史后,撰成《西夏史略》一部,共四册,藏于乐都黑古城家中,惜“文革”中遗失 ,不知是否尚在人间!
综观李鸿仪先生研究家谱过程,始则为了恢复李氏历史真面目,继而进行深入研究,完成《西夏李氏世谱》,最后把研究范围扩展到整个西夏史领域,想取得更大成就.解放后,生活条件改善,图书资料容易求得,以李鸿仪先生文史功底,继续研究,定能取得想像的成果.可惜天运不佳,屡遭灾厄,最后竟抱着遗憾,在“文革”中与世长辞了.
李鸿仪先生研究家谱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恢复西夏李氏的历史本来面目.所以他的治谱原则是实事求是.他说:“世之作谱者,往往攀援仕官,附会名流,辄曰:吾宗即某卿之支派,某相之箕裘也.而不知谱者,贵谱其实耳.若于杳冥慌恍中,远引繁称,适以绝其类,乱其宗,不如不谱耳.”李鸿仪先生在这里指出了一般家谱攀高附会的弊端,而自己务必去其弊而正本清源.李鸿仪先生为了弄清李土司族源,广泛地进行调查研究,除参阅《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外,并大量阅读各种地方志及族中所存的土司、千户、百户等各种供状,旁及稗官野史,各门重修之家谱,特别是亲谒各处祖墓,拓印各处碑铭,下了很大功夫.乐都老鸦峡鹦哥咀古石刻,中抚镇抚祖坟墓碑,高阳伯李文墓志铭都由李鸿仪先生亲自调查抄录而得以保存,现此种文物皆毁灭无存,幸由他抄录,给李氏族源问题,增添了珍贵资料.最为可贵的是他在永登教书时 , 亲自骑马去凉州拓印《护国寺感应塔碑》,来回往返千里,其精神甚为感人.李鸿仪先生还绘制了各个祖莹墓图,标明所葬各祖先名讳,特别是享堂墓图,给我们留下了真实材料,彻底否定了系晋王墓的说法.现墓碑及坟冢全部毁灭无存,我们只有靠李鸿仪先生绘制的墓图,来想像当年墓群之盛状.李鸿仪先生不仅参考李氏各门家谱,并亲自查阅祁土司、鲁土司、阿土司等外姓家谱,若有与李氏有关者,皆一一录之于谱,丰富了家谱内容.李鸿仪先生访问各地遗老,询问祖先事迹,特别查清了中府世系,为全面反映西夏后裔的发展情况做了大量的工作.
李鸿仪先生对家谱的作用,在三十年代就提出可以补国史之不足的观点,李鸿仪先生说:“余思之,家谱之作,非徒志孝友睦姻任恤之行,尊祖敬宗收族之谊已也,尤可以助国史所不及.语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凡民终生劳动,竭彼血汗,以扩国家利益,俾国势蒸蒸日上,社会欣欣发展,其功绩为国史所不逮而应著于简编,珍藏诸家,使后世知之,不致湮没弗传者,惟谱是赖,是故家谱不可不作”.(《西夏李氏世谱》,1937年)李鸿仪先生的这个观点为家谱的存在价值作了根本的肯定.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家谱是一个家族、一个家庭所特有的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细胞,它是有深广的人民性的.在国史中只写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物,一般平民百姓是不能留于经传的.但是家谱中除大奸大恶者以外,不分贵贱尊卑,总按排行列出,记载着每个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对本家庭发展有贡献者,还要专门写几笔他的事迹.从全面反映“人”的历史来说,它超过了国史.对于这样的“家史”,为何不让它永远存在呢?诚然,家谱是宗法制度的产物,但弃其封建性,修人民自己的家谱,为何不可以呢?李鸿仪先生就是站在史学家的立场,来看待家谱的,在李鸿仪先生所撰的家谱中,对勤劳一生、耕读为本、教子有方的历代祖先,不论其有无官位,均要简述平生事迹,予以表扬,使后世子孙效法,真正起到了教育后代的作用.
综观李鸿仪先生一生,是孜孜不倦奋斗的一生,默默无闻勤劳的一生.他为了追求真理,始终不懈地一步步走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管别人如何议论,他都置之不理,我行我素.今天看来,他所做的是惊天动地的事,是名垂万世的事,但他却不是为了出名,更不是为了取得史学家的称号,而是为了还历史本来面目这样一个简单的目的.
李宜晴(1919年—1977年),土族女诗人,西夏皇族后裔,青海民和县人,被著名学者章士钊先生誉为“少数民族难得的女才”,李宜晴一生道路坎坷,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引起文学界的重视,纵观她的诗,清新婉丽,音调和谐,对仗工整;词或豪放激越,或凄清哀婉.其作品感情真挚,情韵缠绵,生动感人,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是土族文学成就的一个里程碑.《土族女诗人李宜晴诗词注释》,收录了诗40首,词79阕,另有残片6首(阕).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牛刀小试4
下一页:第二问不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