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类书籍读后感速度至少600字随便什么作文书上的一篇作文都行速度啊

问题描述:

作文类书籍读后感
速度至少600字随便什么作文书上的一篇作文都行速度啊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0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不论是不是真正读过,或者通读过,大约谁都知道《格列夫游记》是一部世界名著.在中国读者中,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名字或者不如莎士比亚、狄更斯、萧伯纳来得响亮,可是这些响亮名字的作品,真正读过的又有几人呢?相反,小人国、大人国的故事倒差不多称得上家喻户晓了.在“家喻户晓”的同时《格列夫游记》在一般人的心中仿佛成了一本儿童读物,那么到底是不是呢?如果不是,它究竟又是怎样的一部书呢?
《格列夫游记》是一部奇书,但我不同意有些评论家的观点,认为这是一本儿童读物,神奇的想象,夸张的手段,寓言的笔法,固然是一般儿童读物普遍的特点,但《格列夫游记》是以其杰出的讽刺而垂名世界文学史的.而斯威夫特的大名,至少在英国讽刺作家中,至今仍罕有其匹.
《格列夫游记》一共由四部分组成,第一卷利立浦物游记和第二卷布罗卜丁奈格游记写于一七二一年至一七二二年之间.第四卷慧因国游记先于第三卷,写于一七二三年.第三卷比较松散,铺的面较开,以勒皮他游记为主,兼及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和日本四个地方的游记,从一七二四到一七二五写了两年.四个部分应该说是相互独立的,表面上的某种联系或者对照也许只存在于第一卷和第二卷之间.格列夫由小人国中的“巨人山”一下变为大人国中的可怜的矮子.当然,不论是从正面颂、还是从反而颂,斯威夫特的情感和思想,在四个部分中都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不留情面地对十八世纪前半期的英国社会进行全面的批判,尤其对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无聊、毒辣、荒淫、贪婪、自大等作痛快淋漓的鞭挞,范围也似乎要越出十八世纪的初期的英国,而将茅头指向罪孽深重、愚蠢肮脏,毫无理性的整个人类.
第一卷是标准的讽刺.虽说大家现在都承认小人国实际就是暗指英国利立浦特宫廷也就是英国宫廷的缩影,但人们还是不得不佩服斯威夫特惊人的想象力.他何以会想得出小人国这么一个点子来的呢?格列夫与利立浦特人之间的大小比例为1:12.这一比例在全书中从头到尾都得到严格遵守,不曾出一点差错.从写作技巧上讲,这种视觉上的选择是天才的,而它所产生的效果则是无处不在的幽默.我们当然知道作者是在讽刺,在挖苦,然而这种讽刺和挖苦是理性的、冷静的,甚而至于是较温和的.作者还没有完全激动起来,他只是在煞有其事的给你讲故事,讲一连串在读者看来是闻所未闻的有趣故事.
读者就是这样被他——斯威夫特——这些故事给迷住了,忘记了他的每一个故事其实差不多都是有所指的.不论是“高跟党”还是“低跟党”,“大端派”还是“小端派”,甚至于像财政大臣这样具体的人,都可以从当时的英国上层社会找到他们的影子.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那么一些“有所指”的讽刺,其实也完全适用于整个人类,而并不仅仅限于英国.
第一卷中讽刺是正面的、直接的.格列夫俨然以巨人的身份在由袖珍的人、事、物组成的立利浦特雄视阔步.虽然他也时常受到骚扰,经历种种不如意.在大街上走路必须时刻注意,以免不小心就将人踏死,或者将房屋踩塌,可他永远是居高临下的,无论皇帝还是大臣,任其自傲自狂,在格列夫的眼中,永远只是一群荒唐愚蠢的,微不足道的小动物.这里的比例是1:12,格列夫从头至尾享受着“俯视”的便宜和痛快.当然,就是这么一个小人国,其内部和腐败的纷争,也终有一天会将其自身毁灭.
第二卷布罗卜丁奈格游记与第一卷适成对比,格列夫来到了大人国,一下子由“巨人山”缩为“格里尔特里格”.置身大人国,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利立浦特人.比例倒了过来,成了12:1.格列夫的视角一下由居高临下变为处处仰视.这一强烈的对照手法是有象征意义的.这种反讽相当尖刻,具有叫对方无法还手的力度.斯威夫特也显然越说越没有顾忌了.
不论作者是出于何种考虑,第三卷的出现多少有点破坏了《格列夫游记》作为一个整体的形式的完美性,就组成第三卷的那一系列断片来说,本身也缺乏力度,结构显得较为松散.涉及的范围扩大了,可更多的倒好像是作者在说笑话,许多地方还谈不上是讽刺.第三卷充当了一种缓冲剂,缓和了第二卷和第四卷之间强烈的感情.
第三卷是由五个游记组成的.勒皮他游记是第一个,它讽刺的主题显而易见,就是英国对爱尔兰的统治和剥削.在接下来的巴尔尼巴比游记中,斯威夫特的讽刺是直接的,不加掩饰的,讽刺的对象是拉格多大科学院.此外,斯威夫特还讽刺了文学和历史学的所谓新批评主义的方法.
第四卷慧因国游记看来是最有争议的一部分了.斯威夫特在这一卷里到底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两百多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已远远超出了学术的范围.《格列夫游记》一出版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但几乎就在斯威夫特刚刚告别人世之后,一场旷日持久的针对第四卷的抨击就开始了.斯威夫特到底是不是反人类的呢?人类的发展,一方面展示了它的真正的文明和美德,同时也更全面地,更清楚地暴露了它的堕落和丑恶.而讽刺作家不过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罢了.其实,批判或讽刺往往并非出于恶意,倒可能是因为更深的爱;也许是“怒其不争”吧.
这就是斯威夫特的反人类吗?如果是,我们也就不妨接受吧,我们由此看到了最强烈,最深刻、最有力度、最不妥协的讽刺,《格列夫游记》的价值和斯威夫特的伟大也正基于此.
读《格列夫游记》,仿佛徜徉在作者斯威夫特的想象力的海洋中,他用或辛辣、或讽刺、或讥嘲的笔触,构造了一个妙想天开的奇特世界.奇特的国家,奇怪的人物,以及主人公的奇异遭遇,组成了斯威夫特或理想、或反理想的国度,让读者们既沉迷于他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又为书中深刻的内涵而动容.使《格列夫游记》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希望高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