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春游歌词赏析

问题描述:

李叔同春游歌词赏析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0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春 游 李叔同 词曲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赏析] 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好一幅淡之图.中国的水墨画深得淡之美的意趣,在一张玉版宣纸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却给你留下的想像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更耐人思索.李叔同笔下的“薄”与“淡”,是近于有,仿佛让你感受到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在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给人留下一种的纯净.这是谈,是一种至美的境界.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大自然的西湖.认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鱼,碧水,微风,柳枝,浆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而《春游》中的游春人,正是苏东坡笔下的西湖,“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阳春三月,风和日暖,信步城外,看杨柳依依,野花灿烂,身心不由得清爽而浪漫.“三月风情陌上花”,是花在其中才使得生命璀璨、人在其中心情才得以畅然的一种意境.这意境,枝繁叶茂.花朴素而恬淡,不落尘俗,从古代长到现代,不枯不衰,犹如水,岁岁年年,流淌在阡陌之上,不知迷醉过古今多少王公贵族、粉黛佳丽、骚人墨客、凡男俗女.三月陌上花,让人爱,让人痴,恍惚人的骨子里头都沉淀了花的影子,花的风韵.陌上花开,只有从俗累的生活中走出来、悄然伫立阡陌并为陌上风情陶醉的人,才能感受它的精神,它的风情.此句让你有如上所述的审美感受.“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人归去,是在夕阳西下后,这正是“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人归缓缓,那花便有灵性,便开得执著,陌上风情也被撩拨得浓郁而热烈.这使人想起这样的故事:在后宫粉黛的簇拥下,一位美若天仙、仪态雍容的贵夫人,款摆腰肢,走在一千多年前江南临安的阡陌上,这时一骑快马飘然而至,驿者把一封信递给贵夫人,原来是吴王嘱爱妃只管消受春色,不必急着回宫,“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缓缓归,缓缓归,多么柔情的一句话!可再柔情、再体贴的话,也难使国家逃脱倾覆的恶运.东坡怅对古人,一番凭吊,三首《陌上花》,在胸中的郁结一吐为快,“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其中浸染着对人事盛衰的感慨.然而李叔同,可能又是一种触角,他触摸到了历史与文化,抚摸到了这陌上娇嫩而又顽强的花朵,体味到了让心灵在陌上花开中恬静如花,回归自然,回归人类的历史与文化.正因为如此,才让人归去,以便不让人们在看到花栉风沐雨、浸透艳丽与沧桑时而唏嘘不巳.作诗是讲求意境的,李叔同不仅精于音、画,更精于诗,他是深通“无我之境”的.由于“无我”,诗词的天地才广大无边,诗学的语言与宇宙观是息息相关的.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所发展出来的认识论的宇宙观,强调自我追索非我的世界的之事的理性程序,因为没有诗的媒介,因而难以表达的.李叔同,后来的弘一大师,他不是用佛学里小乘或大乘的宗教意义,而是用文学创作的表达方式,从媒介的“花”到作品中整个精神生命,创造了一个“淡”的“无我”之境.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特浓烈人生哲学有“我”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恰淡生活观的“无我”者,也未必不是又一种积极.尤其是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这声情并茂、韵味十足的诗句便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合唱作品《春游》的歌词,又用自然流畅的曲调,抒情优美的旋律,十分工整的曲式结构,科学的和声,把歌词的意境塑造到充分、完美,因此是我国近代音乐中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典范作品.读歌词,唱歌曲,想弘一,能让你从《春游》中得到启示: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希望高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