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鲁智深,议论文400字还要有三个故事

问题描述:

我看鲁智深,议论文400字还要有三个故事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09-19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鲁智深】
  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汉,十员步军头领第一名.鲁智深原名鲁达,是经略的提辖,因为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鲁智深忍受不住佛门清规,醉打山门,毁坏金身,被长老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菜园,因将偷菜的泼皮踢进了粪池,倒拔垂杨柳,威名远扬.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高俅派人捉拿鲁智深,鲁智深在二龙山落草.后投奔水泊梁山,做了步兵头领.宋江攻打方腊,鲁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腊.后在杭州六合寺圆寂而死.
  《水浒》里,第一个亮相的梁山好汉并不是鲁智深,但是第一个主要人物却是鲁智深.而读《水浒》的人,没有对鲁大师表示憎恶的(李逵和武松则有一定的争议,特别是李逵),可以说,鲁智深是施耐庵老先生笔下一个鲜活的人物.
  比起宋江、李逵、武松甚至林冲等人物,鲁智深在书中的出场的镜头似乎还显得少一点.但是只要有鲁智深出场,就可以说有重要事件发生.
  鲁智深的第一次亮相是史进在茶馆打听王进的行踪时,茶博士(相当于今天的服务生)向史进介绍的.那时他还是渭州经略府的一个提辖,学名鲁达.当时的鲁达可以说是渭州的活地图,所以茶博士不明白的时候,就让史进直接找他请教.结果鲁达告知史进,王进投的是延安府,不是渭州府.可见鲁达属于消息灵通人士.
  接着,引出两人上街遇见李忠,三人同去潘家酒楼喝酒的故事.从鲁达当时在茶馆和酒楼赊账的情形来看,他也算得渭州一霸,生意人不敢得罪他.但是鲁达绝对不会“官官相护”,尤其是听说了郑屠霸占金翠莲,没借给人钱却要别人还钱(《儒林外史》里严贡生的故事只不过是从这里演化而来的,而西方故事里所谓精于狡辩讹钱的犹太人要小心了,看你能否经得起鲁达的三拳)的丑行后,勃然大怒,表示要去打死他.
  书里从搅散了李忠卖膏药的场子开始就一直表现鲁智深的一个特点——急躁.这个性格特征对他也成事也败事:要不是他的催促,金家父女也不会那么容易逃出渭州.要不是他手下得黑了点,也不至于把郑屠打死.三拳打死镇关西确实令人感到痛快,而且鲁达能打死人后从容逃走,又看出他的智谋.
  鲁达对当时社会的认识要比宋江、吴用、李逵、武松和林冲等人清楚得多.他打死人后没有选择去自首.其实以他的身份,打死的又不过是地方上的流氓,自首后只要把事情原原本本的说清楚,最多也就判个充军呗.但是鲁智深清醒得很,他明白,像他这样的人,一旦入了监狱后就有的是苦头吃,不如当逃犯.于是他流亡到雁门关,结果机缘巧合就当了和尚.
  整个文殊院,也就只有住持智真长老看明白,这是一个人才、善人.而其他人都认为他目带凶光,像贼一样,甚至几次在长老面前表示“本寺哪里容得下这等野猫”.花和尚大闹五台山既是因为自身不习惯和尚的生活,要吃酒肉,也是因为颇受众僧的排挤,心情压抑而发作的.这可不是我编的,鲁智深要去相国寺时,其他的僧众,听了无不高兴.
  这之后,鲁智深来到了东京.到东京之前,他在路上还办了两件事:一是在桃花村装新娘,痛殴了小霸王周通,并和李忠一起说服周通不再强抢民女了(从后书来看,周通还真吸取教训,再没干过这样的缺德事了).二是不忿李忠和周通强抢客商,拿了他们的金银制的酒器离开,并和史进在瓦罐寺杀了两个强抢妇女、滥杀无辜的江湖败类——生铁佛崔道成和飞天夜叉丘小乙.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鲁大师根本就讨厌那些祸害百姓的人.否则他当时就在桃花山落草了,何必再去东京当个管菜园子的头儿呢?而且他还心地善良,一听说刘太公遇到强盗,就表示要“说因缘”来管这件事.刚喝了一口稀饭,听说是几个老和尚几天的口粮,立即忍住饥饿不吃了(换了李逵或武松就不一定能这样了),并且替他们找两个江湖败类算帐.
  应该说,相国寺的都寺是有一定的水平的.他把鲁智深安排去管理菜地,一方面是让鲁智深有盼头,认为多管几年可以当监寺等职务.二也是物尽其用,量才用人.以鲁智深的本领,正好是酸枣门外那批泼皮无赖的克星.果然,之后就没有人敢来偷菜了.而鲁智深可以在这里自由活动,也免得受寺里清规的干扰.
  要不是因为林冲的出现,鲁智深也许真的就得安心于菜园子生活,当他的菜头,终老相国寺了.实际上这种生活对鲁大师来说,可谓正适合:不用受到寺内清规戒律的约束,本人又能收到点钱;而且凭借自己的本事降伏了一批泼皮,既保证了本寺的菜篮子工程不受到破坏,又有着一批人成天师父长师父短的鞍前马后的孝敬.逍遥自在,正是鲁智深追求的生活.
  但是命运总是在和你开玩笑:你想安定,它偏偏给你找麻烦.刚刚拔完垂杨柳的鲁智深,又要为朋友而再入江湖了.
  就在鲁智深为那班泼皮演练家伙时,被林冲撞见了.当然,林冲无疑是一个大好人——《水浒传》里,林教头也最受到读者的同情,没有谁对林冲表示“有意见”.不过,就是因为结交了林冲,鲁智深不得不重出江湖.说到林冲的不幸,鲁智深表示:“你怕他是太尉,洒家却不怕.若让洒家见到他,叫他吃俺三百禅杖去!”过去人们都认为“他”指的是高俅.不过我认为,这里的“他”,不一定是说高俅.为什么呢?因为当时鲁智深是为了要帮林冲打高衙内而赶来的,林冲说出了“看太尉面子”的话,鲁智深才表示了上述的论调.可以说,还是要揍高衙内.后来在野猪林,鲁智深对董超、薛霸说的同样的话,才是针对高俅的.当然,鲁智深对高俅等人认识之清醒,林冲等是比不了的.
  林冲知道鲁智深性子急躁,所以后来就没有和鲁智深提到陆谦家的那桩“家丑”,怕鲁智深去打高衙内.要是林冲真的告诉的话,他怎样也不会被骗入白虎节堂了.因为鲁智深会提醒他:你已经成了高衙内的死敌,疏不间亲,高俅不会为了保你而不管儿子的.
  这一套可不是我编造的,从后来事情的发展来看,鲁智深确实有这样的先见之明.林冲刺配沧州,如果不是鲁智深在野猪林相救,只怕早就到阎王那里报道了.鲁智深不是救了就算完,而是“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护送林冲一程.直到林冲脚上的伤全好了,而且路上再也没有险恶地方,都是人口聚集区,他才离开.由于鲁智深的恩威并施(既打断松树又给银子),董超、薛霸再也没胆子害林冲(这两个坏小子也早就打好主意了,把害不成林冲的责任全推到鲁智深头上).
  其实鲁智深应该更歹毒一点,回头还埋伏在野猪林,打死两个领了回文回来的公人,这样就不会被陆谦他们害得无法当和尚了.董超、薛霸害人害己,最终贪图小利,被燕青杀死.而张三、李四他们则受到鲁智深的恩惠(实际上他们也是先吃亏的),及时报信,是以鲁智深没有被捉住.
  但凡是人,他就有性格上的弱点:鲁智深的两大毛病就是好酒和性急.因为好酒,他在孟州十字坡被孙二娘算计,险些送了命(孙二娘贪图他长得肥胖,又吃酒肉,又有纹身,认为不是好人,就麻翻了他).亏了同是种菜园子的张青回来得早,救了鲁智深.
  之后,鲁智深结识杨志、曹正,杀了邓龙,当上了二龙山的寨主.后来,武松、张青夫妇、施恩都来到山上.因为青州呼延灼的围剿,三山聚义,攻下青州后上了梁山.上山后,鲁智深还不忘举荐才能:推荐了九纹龙史进来投奔.但是为了史进的投奔,鲁智深另外一个毛病——性急害了他去坐了唯一的一回牢.当然,贺太守实在是太狡猾了,看到鲁智深这样,就知道他是刺客.而宋江、吴用要不是劫持了宿太尉的御用金铃吊挂,也无法瞒过贺太守.其实当时为了拉李忠去喝酒,也不等人家收钱拽了就走,并且把李忠的观众赶走;后来在潘家酒楼上,见李忠给的银子少,脱口而出“也不是个爽利的人”,也从侧面证明了鲁智深有性急的毛病.
  之后,梁山战场上,多了一位出家人(公孙胜和武松虽然也是出家人打扮,但是前者并无出家证明,后者是假冒的出家人).他屡立战功.不过,对于赵宋朝廷,鲁智深比谁都清楚.他就是不赞成宋江的投降路线.
  在梁山上,鲁智深是反对招安的一员.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么一个现象:宋江为了“早日招安”,差点杀了李逵,也批评过武松,还和吴用争执过,就是没有批评过鲁智深一句.
  要说宋江喝止鲁智深,就一回:张清用石子打伤鲁智深后(光头比较容易受伤)被俘,鲁智深“使手帕包了头”,要来打张清,宋江喝止了他.这之前还是之后,两人从未正面争执过.但是鲁智深依然保持他清醒的认识,对宋江表示:“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对于宋江那些虚伪的“让”(比如“让位”给卢俊义),鲁智深就和吴用一起,抵制了这类活动:“若还兄长推让别人,洒家们各自撒开!”
  其实,鲁智深看准了宋江最害怕的东西就是散伙(一旦梁山的好汉们都走光,宋江拿什么去招安?恐怕得去当人肉包子的馅——千刀万剐)!所以只要鲁智深表示要散伙,宋江就连忙改了口吻.因为宋江了解,这其实就是全体弟兄的意思.鲁智深真的是宋江的“克星”.
  可鲁智深和宋江的关系却真是非常的好.鲁智深在二龙山时,就知道“今日也有人说宋三郎好,明日也有人说宋三郎好,可惜洒家不曾相会.众人说他的名字,聒得洒家耳朵也聋了,想必其人是个真男子,以致天下闻名.前番和花知寨在清风山时,洒家有心要去和他厮会,及至洒家去时,又听得说道去了,以此无缘不得相见”.而见面时,鲁智深又说:“久闻阿哥大名,无缘不曾拜会,今日且喜认得阿哥.”宋江也表示过,“江湖上义士,甚称吾师清德.今日得识慈颜,平生甚幸.”虽然有人认为宋江有虚与委蛇的成份在里面,但是宋、鲁两人的关系好,却是真的.
  当然,鲁智深对朝廷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首先朝廷第一次招安,虽然御酒是被阮小七倒换了,但是朝廷毫无诚意是实.而后来,鲁智深虽然受了招安,但还是和吴用、公孙胜、武松一起,不穿官服(连全真先生出身的樊瑞都换了官服),和宋江等保持一定的距离.征辽途中,还回去向庇佑过自己的智真长老参礼请教,不忘本.
  通过自己师傅的提醒,鲁智深更加坚定了归隐的决心.即使后来擒拿了方腊,立下了大功劳,也不还俗,反而在六和寺“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圆寂于杭州,了结自己.比自己的众兄弟结果都好(我个人的观点是,人都有一死,但是死得明白就好.否则,死活无区别).
  所以我正说《水浒》人物,第一个就要评鲁智深.因为他是书中真正最明白的人,而且,也是《水浒》中唯一到现在没有什么争议的人物.鲁智深就是这部书的书胆,从他引出一系列人物来,流传的故事至今为人传诵.
  (哒:非常完整的一片关于鲁智深的赏析)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例6求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