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和林语堂的简历

问题描述:

梁实秋和林语堂的简历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2-0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林语堂(1895---1976年),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梁实秋(1903.1.6-1987.11.3)号均默,原名梁治华、梁秋实,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县(今余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理论批评家、作家、英国文学史家文学、翻译家.
  他是国家社会党党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梁实秋曾被鲁迅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毛泽东也曾把他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从1927年到1936年,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束.但是,这场论战所产生的影响既深且远.它不因鲁梁论战的结束而结束.论战所产生的影响实体已超出鲁梁本身,论战性质也已逾越了文学范畴,其余波扩涟到后来年代,以至于今.抗战年间,发生在重庆的那场“与抗战无关”的论争,虽不能说与这场论战有直接的关系,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之间有着微妙的关联.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