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议论文《为什么中国人陷入“总是不相信”》800字

问题描述:

求议论文《为什么中国人陷入“总是不相信”》800字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2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在网上搜索到的,算是给您点思路吧.
  “法语门”事件让中国的媒体和大众都得到机会进行了“表演”,但乐见别人出丑者最终自己出了丑.可我们想问的是,中国人为什么总见不得别人好,别人有点长处,你就要质疑?为什么你总是不相信呢?
  【事件回放】
  11月7日,今年的“超女”冠军尚雯婕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一首自作法语短诗,内容主要是对大海的咏叹.同日,有一网友在论坛中发表文章《来评论一下上海前五的尚三的法语水平,看看你们的高级知识分子》,对尚雯婕的法语水平提出质疑,认为诗中存在“严重语法、词法错误”.
  11月10日,重庆某报刊发署名报道《尚雯婕写法语诗出错曾经是个公认“电脑白痴”》,推波助澜,将所谓尚雯婕“法语门”事件从网络推上平面媒体.
  11月12日,天涯社区网熟悉法语语法的网友进行了反批评,认为此前的质疑毫无道理,尚雯婕的法语水平不容怀疑.其后,有相当多网友回帖,称他们请教、征询了周围师友的意见,普遍认为尚雯婕的法语水平是相当高的,至少在诗中没有明显的语法错误.
  随后,最初的质疑者在网上道歉,承认自己犯了错误.事件平息.
  分裂的媒体,分裂的大众
  “法语门”事件,就像一柄利斧,将媒体劈成了两半,也将关注此事的大众劈成了两半.一边是谨慎处理的媒体和冷静对待的大众,另一边是不问事实真相、只想着在“眼球经济”中获利的媒体与乐见明星出糗、惟恐天下不乱的大众.这种双重的分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将在中国的新闻传播和接受过程中持续再现.
  我们为什么认为那些积极炮制或卖力炒作“法语门”事件的媒体有违新闻的职业操守?这是因为,新闻媒体的责任不仅是要报道事实,而且也要对事实真伪进行核实.尤其是以言论为基础的报道中,不能只根据一面之词就轻率地让这种言论传播出去,媒体必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起对言论所涉事实真伪进行考察的职责.拿“法语门”的具体案例来说,通常的处理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显然是应该请法语教学领域、法国文学领域的专家和以法语为母语的外国朋友来做评判,看看尚雯婕的法文诗写得到底怎么样、有没有语法错误,另一方面也要看看网友提出的质疑以中立的立场来看是否站得住脚.最初对事件进行新闻采写的媒体完全没有做这方面的工作,就以近乎“抹黑”的方式做了有倾向性的报道,这种做法,除了是哗众取宠,还能是别的什么呢?
  相反,有许多媒体对此事件保持缄默,是他们认为此事太琐屑不值得报道呢,还是觉得此事的真相有待于进一步澄清呢?无论如何,对“法语门”保持谨慎严肃态度是正确的.分裂成两个阵营的媒体,一边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眼球”,另一边得到了他们应得的尊重.但是,在社会心态日趋浮躁的今天,赢得尊重的媒体在市场是处于弱势的,因为谨慎的处理方式将使新闻变得不再耸动,而事实的确认也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因此失却了新闻的新鲜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冷静严肃的读者就会去选择那些冷静严肃的媒体,而那些浮躁轻率的读者就会去选择那些浮躁轻率的媒体,这种分裂与对垒,对社会意见的整合其实是相当不利的.久而久之,分处两边的群众们不但在观点上无法取得一致,而且连对事实是怎样的也不能有共同的认识.这一裂痕,将既是心理的,也是社会的.
  令人感到慰藉的是,有许多没有能力对事实进行判断的读者(绝大多数中国人不懂法语,即使略有常识也不足判定尚雯婕的诗歌造诣)保持了审慎的态度,他们不急于下断论,既不忙着去戳穿明星的“假面”,也不忙着为名人进行辩护,他们等待倾听专家的结论,他们虚心地听取、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最后才形成自己的看法.这种态度是诚实而有气度的,我为中国有这样的读者而欣喜,尽管这样的读者很可能属于分裂后属于劣势的那一边.
  “法语门”暴露出的国民劣根性
  鲁迅先生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法语门”事件,说白了,就是看客们催生出来的事件;它其实不是什么“事件”,而是一桩“伪事件”,因为“本来无一物”———尚雯婕的法文水平毫无可质疑之处,都是心态不正常的看客们惹出来的尘埃.中国的事情从来都像是在翻筋斗,之前是好好地站着,之后仍然是好好地站着,可中间凭空多了那么一个筋斗!
  看客的特点是什么?就是为了摆脱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无论什么他们都会去“看”.他们见不得别人好,好了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最好是别人都出乖露丑或者遭受厄运,这样他们就有东西可睇.一见人对明星的素质提出疑问,他们马上不惮于以最恶意的方式来揣测,而且得意洋洋,暗中发笑:“我就料到你有今天.怎么样?让你美,现在丢人了吧?”而那个率先发难的人,很难说他只是法语水平欠佳或者只是急躁轻率,实际上,他的表现让人觉得他就是要将名人扳倒,名人倒了,露丑了,大家哈哈一笑,扳倒名人的人也就俨然成为“英雄”了.那个发难者不就是想要享受这“英雄”般的优越感吗?而这也正是他失败后姿势显得特别难看的原因所在———本来想让人家出洋相,结果出洋相的反而是自己.
  很久以来,我们中国人已经养成一种看待他人的方式:不去看人家有什么优点,偏偏要留意人家有什么不足,而且打心眼里认定人家不可能有什么优点.看待影视歌这一类的娱乐明星时尤其如此.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这些明星没什么素质,至少没我们有素质,所以说他们具备什么素质,那一定就是吹捧或说谎.事实如何呢?徐静蕾写得一笔好字,尚雯婕的法语水平相当高,陶红曾是优秀的花样游泳选手,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大把.这些明星并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他们在演艺职业之外仍然可能有惊人的才华,这样的事实让看客们感觉非常不爽:为什么他们样样都比我们强?此类心理一旦积聚,就成为怨恨的病灶,不断散发出恶意的气息.
  有着如此劣根的中国人,能对事物作出准确的观察、正确的判断吗?在这样的人眼中,什么东西能不是被扭曲的呢?不能低估“法语门”事件的意义,它让我们看到,有多少可悲的心理幽魂还在我们的周围游荡.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