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人们纳凉的作文400字~500字

问题描述:

夏夜人们纳凉的作文400字~500字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09-2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1.天气是一年比一年酷热,人就像活在蒸笼里,汗水不由自主地往下淌,我的脑海翻滚着艰辛纳凉的一幕.
  以往,住房一般都是租用单位分配的公房,诸多条件限制,一家人挤在一个房间里,面积不过是十平方米左右,就算很幸运了;房子的墙是用坚实的石头砌起来的,热传递却是透明的,房间烘得很,加之窗子也不那么豁达,挨着走廊,窗子在夜间是紧闭的,通风条件变差,室内备感燥热.
  对付酷热,老办法是摇晃蒲扇、纸扇、芭蕉扇等,以此获得凉意.自己给自己扇扇子,久而久之,手也酸了,添加的几多倦意伴着丝丝的凉爽渐渐进入梦乡.睡着了暂时忘了热,醒来时却发现背上的汗水,竟在席子上复印了人的背影.
  那年在某山区下乡,看见理发店的天花板上倒挂着一张硕大无比的纸板,牵引一根绳子,我好生奇怪,刚驻足,竟发现理发匠踩着传动装置,纸板有节奏地摇晃起来,风儿呼呼地吹向躺椅上正在理发的人.原始的风吹来,身为过客的我也感觉到几多凉快.
  人们总是从原始走向技术变革,并从中获益.电气化带来纳凉机械化、自动化.电风扇问世,有台式、落地式和壁挂式,以及吊顶式······依仗电力,从不同的角度自动地吹出强风或和风,人们各取所需地纳凉,惬意无比.
  空调则是奢侈的纳凉电器.人们把房间关(隔)得密不透风,才动用空调,将冷气留给自己,反季节地盖起棉被;而热气和水一起源源不绝地排出室外.这期间,电度表像在赛跑一样不停地飞奔着.
  窗外一片热浪袭人.院内,走廊,窗下,甚至穿行的楼梯,人们很难找到一块清凉的净土.
  人们走出小天地,寻找纳凉的去处.
  聚集在大树下享受树阴的凉意,观察婆娑的变幻,虽然单调却可以随你自由联想,任你闭目小憩.一些人用下棋、打扑克等休闲方式来分散对热的厌倦和注意力.
  有些人,发现附近有山洞,阴凉通风,是大自然造出的空调,不约而同地像开会一样聚集在那里,不过,没有像样的中心议题,议论的仅仅是东家长,西家短,传播点道听途说的趣闻,也许会说到热中有凉的故事.
  有的人到江河湖海去,到游泳馆去,躲进水中温柔世界,拒绝热浪扑面.
  有人则钻进超市和营业厅等有冷气的地方逛逛.是购物、散步、娱乐或休闲?其实直奔“纳凉”主题的大有人在.来去匆匆的过客,则在超市的风帘下吹风,一面凉透了心,一面看着街景和各色的行人的饰物,那是动态的画,活生生的电影,不用买票,爱看就多待一会儿,爱走就走,自由得很!当然也有碍生意之门的通畅.
  当年大多数的单位都没有装空调,可有的营业厅空调的冷气却是多得溢出,有些老人家从早到晚就守在门口纳凉,为回避太阳,不时地挪动他们的报纸坐垫,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和最近的逸闻.有的嘴里含着烟头,漫不经心地弹落烟灰,与地上多种废弃物一起点缀门面,与高雅的窗明几净的大堂形成极大的反差.只有上级检查前的洒扫庭除,水龙头才暂时驱散他们的聚会.
  2.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京市民家庭没有空调,连电风扇也没有.在号称火炉的南京过夏天,“纳凉”对百姓来说是个极其重要的课题.朴实聪明的老南京人创造发明了不少夏季纳凉的办法,具有共性的夏季纳凉方式有“三宝”.
  第一宝:竹器纳凉摆战场
  夏季纳凉的最佳时间为晚上,一是太阳落山后的晚上天气凉爽了,二是职工下班了,学生放学了,回到家里吃完晚饭洗把澡,一家人聚在院子里纳凉;没有院子的居民,在沿街也能摆开纳凉的架势,尽情享受天伦之乐,是件最得意的事情.
  那时一般市民家庭没有电视机,有收音机的家庭也极少,也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各种晨报、晚报等报纸阅读,晚饭后除学生们要做点作业外(放暑假后学生可以白天做作业),剩余的时间就是纳凉闲聊.一到傍晚来临,家家户户就端来凉水,甚至是井水,泼向地面降温,将晒了一个白天的热气冲刷干净凉个透.接着划地为界各占一方,将家中的纳凉器具一股脑儿搬到院子里或街边上,再用清水冲洗一遍,等待纳凉时刻.
  当时的纳凉器具几乎全是竹制品:竹凉床、竹凳子、竹躺椅、竹席子.吃完饭、洗完澡,一个个先后溜出家门来到院内,或坐或躺地开始乘凉.由于那时居民多数都住在大杂院内或沿街上,一个门里或街里进出,相互十分熟悉,白天各人忙各人的,到了晚上聚在一起就天南海北地聊了起来:国家大事,厂里新闻,还有街头巷尾的传闻,加上个人观点评论,说得天花乱坠,十分有趣.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拿出个半导体收音机给大家听听,也成为当时最大的时尚.由于左邻右舍太熟悉了,所以男人们赤大膊,女人们穿背心短裤,东家串来西家串去,相互间毫不觉得尴尬,仿佛就是一家人一样,这是现代人无法达到的和谐融洽境地.
  第二宝:城门洞里最凉爽
  在院内纳凉或在大街上纳凉的场面,已成为那时南京城市夏季的一道风景.不过这种纳凉方式在初夏和夏末秋初时管用,在盛夏季节,酷热难当,四面无风,在普通的室外纳凉仍然汗流浃背,于是人们又会采取其他的纳凉地点和方式,而城门洞里纳凉最凉爽.于是,家住在靠近南京明城墙城门的居民,如中华门门东门西的、玄武门附近的、解放门附近的、明故宫附近的等等,都会在酷热的盛夏夜晚第一时间地跑到城门洞里纳凉.
  虽然当时我们家离南京的明城墙相距甚远,但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鼓楼却近在咫尺.盛夏最热的那两个星期,每到傍晚我们就会扛着竹椅、抬着凉床等纳凉器具“长途跋涉”100米,来到鼓楼坡,钻进鼓楼的那三个城门洞里抢占纳凉的地盘,放上竹椅、凉床,甚至在地面上铺上草席,加入了鼓楼坡纳凉大军,织就了一幅城门洞里纳凉图.
  当时的鼓楼公园的管理是敞开式的,城门洞里可自由出入,只是上楼的楼梯门是紧闭上锁的.鼓楼坡上树木参天,有枝叶茂盛的南京“特产”梧桐树,有身高“寿”长的银杏树,还有别有洞天的假山流水,枝叶相连的各种花草树木,总之那时的鼓楼一派生态之绿令人向往,白天我们来这里玩耍,晚上来此纳凉,成为夏季纳凉避暑的绝佳场所.
  不管南京的天气有多热,一到晚上,鼓楼坡上总是凉风习习,城门洞里更是清凉世界:厚实的鼓楼城墙隔开了白天的阳光辐射,城门洞里的穿堂风完全是自然风,吹在身上舒舒服服的,完全没有如今空调风那种寒风刺凉般的感觉.在当时四周还没有高楼的环境下,在鼓楼城门洞里纳凉,其感觉已不是“热不热”的问题,而是“凉”得“受得了受不了”的问题.因此当时我们纳凉的时间只能在上半夜,下半夜必须赶回家,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冻出病来.于是,盛夏的“城门洞里纳凉图”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傍晚时人们成群结队地扛着纳凉器具来城门洞抢占地盘,入夜后一个个又悄悄地撤退跑回家,敢于在城门洞纳凉一夜的人寥寥无
  几.
  第三宝:露天电影最风光
  在当年的纳凉大军中,除了一般上了岁数的居民外,还有一批赶时髦的年轻人,他们不安于在家中或城门洞里纳凉,而是选取在当时比较时尚的纳凉方式,如到公园的茶社喝茶,到配有冰柜的冷饮店吃刨冰冷饮、冰绿豆汤、冰西瓜,或到冷气开放的电影院边看电影边享受清凉.不过最让人青睐和难忘的是晚上到玄武湖、莫愁湖、白鹭洲公园看露天电影,在湖风的吹拂下席地坐在草坪上观赏电影别有一番情趣.
  玄武湖的露天电影场地最大,纳凉效果最好,而且坚持的时间最长,在我的记忆中至少20年了,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还曾在夏季放映过露天电影,不过前去观看者已不是成千上万的纳凉者,而是散步的情侣和一部分对露天电影怀旧的“粉丝”.
  那时每到傍晚,人们三五成群,甚至全家出动,从南京各个角落奔往玄武门或解放门,花费5分钱的门票费就进入公园,边欣赏夕阳辉映湖面之景,边行走赶至环洲的露天电影场.这里是一块面积10000多平方米的斜坡草地,最低处就是湖边,也是电影银幕竖立的方位,隔湖相望的是梁洲和翠洲,人们早早来到这里就是为抢占一个有利的观赏位置.众多观众都是看着放映员架起放映机和银幕的全过程,有的观众还热心地帮助他们工作,为的就是观赏露天电影时那激动的一刻.虽然露天电影放映的多是老影片,但广大市民不一定都看过,况且人们来这里看电影并不是真正为看新片的,而是在观看中享受夏季纳凉的乐趣.
  露天电影放映时,电影场地爆满,许多迟来者甚至只能跑到银幕的背面观看画面全反,连字幕也是反的电影,但仍然乐不可支.人们边看边吃瓜子,喝着茶水闲聊着,同时享受阵阵清凉的湖风,那种艺术享受的纳凉情景永远难忘.改变一下就好了!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请说清为什么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