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散文《日》《月》的读后感,500左右,

问题描述:

巴金的散文《日》《月》的读后感,500左右,
最好在两小时内给我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25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读巴金先生的《日》有感
我国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在《日》这篇文章中,借用“飞蛾扑火”这一现象来阐述自己的生死观和人生观.他赞叹和崇尚“飞蛾不畏化为灰烬的结局,为追求光明而飞身扑火”的壮举,他还在文章中说道:“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气势可敬,精神可叹.
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巴金先生的观点,我有我自己的看法.那就是,一半接受,一半不敢苟同.
我一半接受的理由是因为他这样做会使他“英明一世”,“千古流芳”,是英雄的所作所为.让人们为之钦佩和敬仰.
可我一半不敢苟同的理由是因为对于人来说,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况且,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里,没有战争,没有痛苦,过着美好的生活.所以,用不着轰轰烈烈的去死.其次,不用,有时也会得到“英明一世”,“千古流芳”.然而有时,即使你轰轰烈烈的去死了,也不一定会得到“英明一世”,“千古流芳”,反而会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有一句成语说的好“卧薪尝胆”.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每天在吃饭和睡觉前,总要尝一尝胆的苦味,借以不忘亡国之恨.最后,不也是把吴国给打败了吗!
越王并没有因一时之恨而“飞蛾扑火”,即没有去“轰轰烈烈的死”,但是结局仍旧还是随了他自己的意愿.所以,世界上的事情并不都须非要以轰轰烈烈的死来换取成功.
这是我的一孔之见,不一定符合实际,但,我的确是这样认为.
读巴金散文《月》有感
早就读过这篇散文,因为很喜欢,就保存下来,想着让自己慢慢品味.可今天再次读它的时候,心里真是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并且这感觉总围绕着自己,让我有种顾影自怜的想法,且心里很难受.
以前我最喜欢站在窗前独自看着月儿慢慢的升空,把它那皎洁而融融的月色尽情挥洒在城市的角角落落,映照着我家的窗棂;那月光透过玻璃,倾泄着它温柔的色彩,感觉到柔柔的月光,普照在我的身上,一如照在了我的心里,让我感觉不到它的遥远,感觉不到它的清冷,仿佛它那皎洁的月色能把我的心照亮;看着它,心像是被什么温暖着,喜欢它就这样在我的身边陪伴着我,感动着我的心.总愿意看到它高高挂在天空,总盼着它时时月圆,刻刻透明.
但现在这种难受的感觉到底是为什么,是为自己心里的想法,是为了自己无为的追索?是为情感一而再三的这样对我,为了今天,还是为了那不可预知的未来?我真的说不清楚.只是那种疼痛的滋味在心里慢慢的滋长,慢慢的延伸着,触及到我身体的各个部分.看身边所有都朦胧模糊,感身心里所体味的一切都那么意味深长,想自己所要的情感,在自己还没真正体会它的温暖和温馨之时,就这样毫无声息的远离了我,只余漫漫长夜笼罩着我的心,只剩皎皎清月陪伴着我从黑夜走向黎明.
长夜漫漫雨霏霏
思情长长泪串飞
情深意切寄数语
隔断天涯路通谁
情感的追索真的就这样在漫长的归途中迷失了方向,思想的爱恋在皓月当空之时,倍感孤寂,身体里的血液凝固于清冷的月色中,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粘湿了我的衣襟.想着你我一起抵窗相对邀明月,遥寄相思之情;细数着黑夜中的星星,找寻着你我的踪影,明白到底那颗才是我们的归程,何时才能相逢于清冷的黑夜中;细闻春夜花香飘四野,感春雨滴落心间,春风吹拂着我的面庞,春雨浇透了我的心.皎月依旧清高的挂在天际,伴月的云朵早已把冷寂归于清明,归于我的心.
“月的光是死的光.”是的,月光是死的光,它不如阳光般可以让世界温暖,可以让人心燃烧,更不可能给万物以孕育.我为什么还要这样在意清月是否皎洁,在意你是否能圆呢?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