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表达出来的

问题描述:

乡愁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表达出来的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09-2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在讲台黑板上讲解并辅以黑板板书,学生在座位上听讲与练习的教学方式.它的主要活动是教师依教学进度,把课本内容依序讲解给全班学生听;学生则经由上课专心听讲、练习和课后的温习来熟练课本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必要时教师补充许多教材或经由考试增加许多练习的机会.这是以“传递—接受”为特征,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2)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3)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
  新课程改革以后,整个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在给学生教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我认为主要就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勤于动手,培养自身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语文教学不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往往只用逻辑推理与抽象思维,并且只能有惟一的答案.同一课文的内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林妹妹”,在不同学生的心目中也会有不同的艺术形象.
  比如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大胆质疑.激励学生敢于怀疑一切,勇于向课本和权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多问为什么.这样由学生自己提问,不但能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学效果,而且还能克服教师提问的主观片面性,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出来.
  再如我要求学生在平时每人准备一个话题本,随时记下自己的观察、思考所得.凡是能让自己感动、能引起自己的兴趣、联想和思考的材料都记下来,建成一个充实的话题库.同时,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训练的主角和主人,比如发给学生一篇有问题的作文,让学生做评委,去找问题,然后自己总结,这样,他们在评的过程中就能知道一篇好作文应该是什么样子,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写,自己改,自己评,使学生爱作文,练作文,能作文.学生在拟题、写作、批改、讲评的全过程中体会作文的真味,在作品发表或展示的过程中提高写作的兴趣和水平,最终形成写作技能,实现把写作当作一种表达思想的需要、一种生活享受的目的.当然,“自主作文”并非“放任作文”,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削弱,训练目标的建构、训练计划的安排、训练过程的组织、训练难点的指导、训练结果的评估都离不开教师的作用.
  《故乡的榕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教会学生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思考,掌握本文 “借物抒情,寓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作品感情基调,解读作者的乡思、乡恋、乡情、乡愁.
  【教学重点与难点】启发学生领悟本文“借物抒情,寓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探求新知.
  (播放满文军的《望乡》)
  你从歌中听出了什么情感?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学生速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课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榕树?你认为据此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层次?你能不能找到明显的过渡句?
  三、质疑思考,互动合作.
  1、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有哪些美好的回忆?
  2、作者用何种写作手法来抒发自己浓浓的故乡情呢?
  四、深入探究,讨论分享.
  1.、你认为本文一定要以《故乡的榕树》为题吗?如果换成《忆故乡》或《故乡的怀念》,你觉得怎样?
  2、作者的情感寄托在榕树上,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榕树及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抒发感情.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段,与大家共享,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情感共鸣.
  同学们,假如你离开故乡千里之遥,故乡的哪些景物,哪些人和事会让你深深思念?请你以“我思念故乡的¨¨¨”为题,谈谈你的感受.
  课文小结.
  六、反馈提升,作业布置.
  学生朗读席慕容的《乡愁》、余光中的《乡愁》.
  (1)仿写练习:仿照余光中或席慕容的《乡愁》试写一首诗歌.
  (2)课后完成《导学大课堂》第15页8—13题.
  (附)板书设计(基本思路)
  香港住所的榕树 眼前
  榕树
  大陆故乡的榕树 回忆 浓浓的思乡之情 → 形散而神不散
  (线索)
  香港住所的榕树 眼前
  我这样设计的理念是: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给他们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去思考,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十分充足,甚至较肤浅,但他们已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形成了热情,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所以我这堂课以学生的讨论和审美感悟为主,不仅满足了学生个人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自身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思维空间,让他们对文句作出独立的感悟、评析、争辩,思维碰撞,成果共享.这样设计的效应是从课堂教学的完全预设转向动态生成,赋予课堂以新的生命力,可以使课堂异彩纷呈,活力四射.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是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出发,设计出与之密切相关的读、品、悟的学习内容,把品读、体悟、探究融合为一体.一方面既充分挖掘课文自身的资源,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拟题的方法,细腻的描写,酣畅的笔墨,前后照应、承前启后的结构方式等.
  但是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面对层次不高的学生,我在赏析的方向上作了一些提示,例如,课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榕树?你认为据此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层次?你能不能找到明显的过渡句?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有哪些美好的回忆?作者用何种写作手法来抒发自己浓浓的故乡情呢?这样,在回答问题中,学生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总之,在学生主体回归的理念主导下,教师的有作为可以避免“放羊式”的语文课堂学习,做到高效率高效益.
  另一方面恰倒好处的开发课本以外的资源,如榕树的知识、《弯弯的月亮》熟悉的旋律、学生自己的童年生活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尤其是利用《弯弯的月亮》歌词的顶真的笔法,再结合课本,让学生在轻松和歌曲陶醉中学到了这样一种艺术手法,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见识,拓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上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确,一堂好课,需要情韵悠长,需要精巧构思,需要诗意化的教学用语.匠心独运,才能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推敲磨砺,才能鲜活生动,熠熠生彩.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格子里面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