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名著阅读应注意哪些?

问题描述:

八上语文名著阅读应注意哪些?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1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语文要学好,必须多看阅读课外书,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学生要“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并列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甚至在近年中考、高考的“考试说明”中也把经典阅读列入考试范围.这说明我们对经典阅读的重视.
然而,现实状况又如何呢?看看我们的学生:他们背得出《红楼梦》的作者,却不知道贾、王、史、薛四大家族间的关系;他们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却不知道武松为何会上梁山;他们精通网络游戏《三国》,却不知道《三国演义》中厚重的历史和人文品性.一道文化大餐降格成为了文化快餐,清汤寡水,“色香味”全无,实在令人痛心.针对此种现象,我在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积极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循序渐进的阅读计划
1. 随意性阅读
初中学生有着很强的叛逆性,极富个性和主观色彩,所以对这个年龄阶段的中学生,如果一开始就硬性地规定阅读时间和阅读任务,那么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就会受挫伤,他们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初始阶段的阅读计划应以尊重学生个性化、兴趣化的读书选择为前提,不能强行把他们的阅读习惯、爱好纳入老师的思维轨道,避免使阅读变成压力.
初一时的语文课前口头表达可以各取所需、形式纷呈,读报纸、讲故事、诵诗歌等等,借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激励学生去广涉群书、开阔眼界.到初二时根据所掌握的学生的阅读书目,再渐渐定型为“介绍我喜欢的一本书(人物)”.这样就能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2. 计划性阅读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阶段是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的关键阶段.如果一直采用随意性的阅读方式,势必会影响学生的阅读价值取向和阅读理论积累.所以要使阅读取得明显成效,就必须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实施.参照课标和教材,我把初中三年的阅读计划制定如下:
七年级(上):必读:《繁星》《春水》《爱的教育》
选读:《伊索寓言》《哈利·波特》《格林童话》
七年级(下):必读:《童年》《鲁宾逊漂流记》
选读:《昆虫记》《雾都孤儿》《聊斋志异》
八年级(上):必读:《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选读:《边城》《草房子》《巴黎圣母院》
八年级(下):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名人传》
选读:《海底两万里》《呐喊》《儒林外史》
九年级(上):必读:《水浒》《羊脂球》
选读:《傅雷家书》《红楼梦》《毕淑敏散文集》
九年级(下):必读:《格列佛游记》
选读:《简·爱》《莎士比亚戏剧》
其中必读书目为教材指定内容,选读书目在教材指定的基础上,可以由学生和教师讨论商定,重在体现学生的个性和时代特色.
二、形式多样的阅读引导
如果阅读仅仅是为了消遣,那当然无需阅读引导,随性而为即可.但学生的阅读是为了有所得,所以必须有一定的阅读指向.正如北京大学教授蒋绍愚说的“不加引导,就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只愿读一些通俗文艺、消遣作品,而终身和经典无缘”.所以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引导是非常必要的,由此我作了以下引导:
1.兴趣引导
首先,借课文引导.初中三年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是名著的节选,老师在课上引导和推荐名著,是让学生爱上名著阅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我们可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切入,每到精彩处戛然而止,一如“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真让学生“欲罢不能”,由此吸引大批学生阅读原著,一睹为快.
其次,借助各种媒体,加以诱导.有许多名著都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如:与古典四大名著同名的电视连续剧,还有《城南旧事》、《鲁宾逊漂流记》、《简·爱》、《王子复仇记》等等.近来还出现了很多名家对名著的讲解,例如: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周思源《品红楼》等等.在学生阅读名著前,先让他们看影片、听讲解,层层渲染、不断造势,诱导学生去自主地阅读有关书籍,使关切的心情变成阅读的兴趣.
再次,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推动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思考.现在的初中生因为从小接触的信息比较广泛,所以他们的思维都非常活跃,而且胆子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因为社会阅历的缺乏和物质生活的优越,他们的思维还很不成熟,看问题缺乏深度,而这种思维的表面化导致了阅读的浅层次.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活动的特点,引导他们多角度地去阅读名著、思考名著.例如:
“经典故事会”:让学生讲述自己所看名著中的经典故事.
“你讲我驳辩论赛”:让学生对名著中人物、主题、技巧、情节设计等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小小演艺厅”:让学生改编名著中的某些情节为课本剧.
“我是解疑小专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回答.例如学生提出:刘备论武艺比不上关羽、张飞,论计谋比不上诸葛亮,好像没什么过人之处,为什么能让那么出色的人忠心耿耿地为他打天下呢?
“五花八门话名著”: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讲”名著.例如:寻找评《红楼梦》的各种书籍,推荐给大家;评一评电影版和电视剧版的林黛玉哪个更符合原著形象;孙悟空和猪八戒、沙和尚到了现代社会,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果,为什么等等.
“我也过把作家瘾”:成立文学社,自编班刊.在每周一次的练笔周记中,挑选出议名著、写心得的好文章,集结成册,每月出一期.
2.方法指导
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这种阅读方法我觉得挺适合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浏览:这是读名著的第一步,当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应概要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序言或后记等,以便对该名著内容、主题、框架有个大体的了解.
存疑:这一方法,比较适合于“大部头”的名著.要读书中各章节的标题或回目,一边粗读一边可以在心中存疑.这样既可以指导接下来的阅读,又可以激发阅读兴趣,促进自己的思考和探究.
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看不懂的部分跳读,对重要、感兴趣的部分精读.在阅读过程中,边阅读、边思考、边圈点.可以写眉批、脚注,做读书摘记,以保存稍纵即逝的“阅读印象”.
复述:如俗话说的“过电影”.离开书本,回忆书中的内容,看自己所存在的疑问是否获得了正确的理解.这是自我检查阅读效果的方法,也是巩固记忆的手段.
归纳: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格式,只要有感而发即可.可以是评论得失,可以是分析人物,可以是疑点归结,等等.这样可以巩固已有的阅读印象,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加以选择、调整,但作为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经过几年的实践尝试,使我的学生在名著阅读上有了不菲的成绩.大部分学生完成了必读和选读书目的阅读;有近10名学生有了自己的“名著阅读心得专集”;还有很多学生已经开始超越计划,攻读“大部头”专著.事实证明阅读名著确实能指引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例如大量的习题作业占用了学生的有限时间,使我的很多次活动不得不延期举行,影响了阅读计划的顺利实施;有部分家长不理解阅读的重要性,一味地追求分数,一再阻挠学生阅读名著;社会上各种网络小说、游戏小说层出不穷,严重阻碍了学生的阅读视线,干扰了学生多阅读书目的选择.
由此看来,中学生阅读名著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乃至全社会浓厚的氛围创设.希望我的尝试能让浓浓的书香伴着学生一道成长,也期盼着更多的人能关注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为他们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去采撷人生中美丽的智慧之花!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