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大赛,要红色故事,急!

问题描述:

讲故事大赛,要红色故事,急!
五年级的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0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如果想要独出新裁的话,那就讲你所举在地的红军故事,也可以使百姓帮助红军的故事,如果只是形式上讲的话那就上网络里随便搜一下吧,下面给推荐几个:
  一渡赤水后,红军来到走马坝,适逢贫农方少周家六十九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由于家境清贫,缺乏营养,加之老病缠身,没有东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萝卜,老人已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无策,要医无钱,欲救无药,只有死路一条了.可正在这时,住在方家的一位红军营长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动进屋去看望病人,只见老人快要死了,不由想起他挂包中藏了许久给自己老弱多病的母亲吃的人参给了那位方家的老母亲吃.方家的老母亲服了参汤以后,脸色转也红润,晚上又连服两次,病情大有好转,全家老小喜不自禁,连连感谢红军,这位红军营长也露出笑颜.虽然后来这位营长走了,可方家三辈人始终念念不忘红军营长“赠参救母”的恩情.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打双草鞋送红军,表我干人一片心.亲人穿起翻山岭,长征北上打敌人”;“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提灯笼访贫农……”
  1934年10月,红军从于都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在于都结集的10天时间里,于都人民夜以继日赶制出10万多双草鞋.夜渡于都河走上长征路的时候,每个红军战士的行囊中都有两双草鞋.
  70多年过去了,踏上于都这片热土的人常常会问,在哪里还能看到当年的“红军草鞋呢?9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终于找到了这样一位老人,他一直坚守着制作“红军草鞋”的最后阵地.
  老人叫陈罗寿,今年75岁,家住于都县罗坳镇步前村.步前村当年是红五军团的结集驻扎地.这个村当时有七八十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会打草鞋.陈罗寿的父亲陈善模和母亲孙道秀都是村里打草鞋的高手.陈善模1932年参加红军,1934年10月从家乡渡河走上了长征路.陈善模参加长征不久就因负伤回到了家乡,第二年便去世了.为了生计,陈罗寿小小年纪就跟母亲学会了打草鞋.解放后,陈罗寿还一直靠打草鞋来贴补家用.
  陈罗寿说,其实打草鞋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主要的工具有耙子、码子、锤子、橇筚和弯子.原材料是粗麻和稻草.主要的工序有:一是揉麻绳,将粗麻揉成粗绳、细绳;二是捶稻草,选择比较长,而又比较坚韧的稻草洗净、晾晒后,用锤子捶松软;最后就是编织草鞋了.年轻的时候陈罗寿一天能打五六双草鞋,如今年纪大了,一天下来只能打上两三双,也卖不了几个钱.尽管如此,老汉依旧整天忙碌,对他的这种执着劲儿,儿孙们多少有些不理解.
  现代制鞋工艺飞速发展,几乎没有人再穿草鞋了.这多少让陈罗寿感到伤心.他经常喃喃自语,虽说草鞋没有市场,打草鞋赚不了钱,但这毕竟是一门手艺,总不能让它就这样消失吧,消失了,以后就再也没人会打草鞋了.
  令陈罗寿感到些许欣慰的是,随着红色旅游热潮的兴起,每逢节假日,他和他的“红军草鞋”作坊慢慢吸引了不少城里人的眼球.他们或成群结队,或一家老小,或带着亲朋好友,来到这里观看这个独特制作草鞋的过程,感受老区民间手工艺文化的源源流长,同时,也增加了对长征历史的了解.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fx的解析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