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天的对联 要有赏析,给分

问题描述:

描写冬天的对联 要有赏析,给分
最好能给我五句,高分悬赏,好的另给分.
再说一遍,要有赏析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0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我只写两联,望采纳-_-
  看到一副谐音联,上联是“独览梅花扫腊雪”,下联是“细睨山势舞流溪”.真是令人叫绝.
  你如果细心的的品味一下,上联的简谱的唱名:1(DO)、2(RE)、3(MI)、4(FA)、5(SO)、6(LA)、 7(XI).(如果用浙江地区或侨乡的方言念,可能有极小的变异).
  谐音巧妙也就罢了,就是此联的意境也很耐琢磨.先说这“独览梅花”,真是贴切的要命.为什么呢?梅花品性坚贞,也很清高,远红尘,喜独处.拜访梅花,也宜诚心敬意,独自往访.能在冰雪林中,庭院一角,与梅相约,默默无语,把酒相对,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最忌把梅花作为观赏品种,搞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引得众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纷纷而来,绕树三匝,评头品足,甚至手折花枝,攀援合影.如此闹腾,梅若有知,定会懊丧之极.因此,赏梅最好是“独览”.再说说“扫腊雪”,也非常合乎时宜.腊月梅开,傲雪迎春.既然是“独览”雪中梅花,雪地之上,前无来者,必然是一片苍茫洁白.扫出一条蜿蜒小蹊,直通梅之所在,诚敬之意,寓于其中.这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所不同.桃李花开,以色诱人,来者逡巡树下,与艳相狎,以致“美女”窗前被踏出一条小径,倒不一定都是来着不善,但很可能是浮浪子弟居多.
  下联就更有意思了.如果说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是写访梅者的心态,那么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就可能是梅花的视角了.什么是“睨”?斜着眼睛看是也.文天祥《念奴娇》中写道,“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其的“睨柱吞嬴”,说的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我理解,下联中的“睨”就是这样的眼神.“细睨”,就是眯着眼斜着看,端的是一派藐视困难艰险的傲骨.梅花不畏严寒,也不畏险峻.山势巍峨,在梅的眼中,不过是一条蜿蜒的小溪.待到冰消雪化,溪流潺潺,山花烂漫,舞动春的韵律,凝眸山外青山,这大概就是梅的向往了.
  “独览梅花扫腊雪,细睨山势舞流溪”.一曲清歌,弹拨着梅花的交响;一组数字,记载着岁月的流淌······
  雪过三冬春有信
  风来二月柳含烟
  对联和诗词一样非常讲究意境、格律与对仗,如何赏析对联,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意境上超凡脱俗.
  凡是对联都是要表达某种情感或寓意,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个要求,就是情感表达的是否打动人心;寓意表达的是否引人入胜.我觉得对联也可以这样说:联生于情,情成于联,没有情哪来的联.如果对联达到了以联示情、以情动人的境地,就可以说这副对联的创作是成功的.“雪过三冬春有信”就明示了严酷的冬天即将离去,温暖的春天就要到来.示意了人的境遇再如何凄惨,但总会有阳光明媚的日子,告诉人们不要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应该看得光明和希望.“风来二月柳含烟”则告诉我们早春二月的春风已经吹起来了,可以想象柳林在朦胧的烟雾笼罩中一片生机盎然,寓意着万象复苏,新的生活已经开始了.
  二是在平仄上合乎格律.
  古人的对联都是有平仄要求的(参看笔者《楹联出、对联格率要求简介》),七言联的平仄是:
  1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变格)
  注释:
  平:-
  仄:/
  可平可仄:+
  那么我们按照这个要求来解析一下,这副对联应该是第一种形式.
  雪 过 三 冬 春 有 信
  / / - - - / / (实际平仄)
  + / + - - / / (要求平仄)
  风 来 二 月 柳 含 烟
  - - / / / - - (实际平仄)
  + - + / / - - (要求平仄)
  也就是说,该联非常合乎格律
  三是在对仗上严谨工整.
  我们也来分析一下该联的词性组成.
  雪 过 三 冬 春 有 信
  (名词)(动词) (数词)(名、量词)(名词)(动词)(名词)
  风 来 二 月 柳 含 烟
  (名词)(动词) (数词) (名、量词)(名词)(动词)(名词)
  可以看出,对仗也非常工整,真是名动相对,词义相符(相反也可).
  所以可以这样说,该联不失为一副佳联
再问: 再给二句给你分,三句追加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