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做人的核心,是做人的根本 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描述:

诚信是做人的核心,是做人的根本 是怎么理解的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1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以诚立身,以信交友,这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对儒家学者来说,也是做人之根本.中国古代哲人这方面的一些宝贵教导,对于我们学习如何做人的基本道德,是有重要价值的.
  在儒家的经典《大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教导,叫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什么是“诚”呢?朱熹对这句话的注释中做了这样的解释:“心者,身之所主也.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这与《大学》中说的是一致的,即“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在《中庸》中,对“诚”的内涵和意义,又有进一步的解释,认为“诚”是人性的内在本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要求.《中庸》中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还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这样的注释:“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故必得是理,然后有是物.所得之理既尽,则是物亦尽而无有矣.故人之心一有不实,则虽有所为亦如无有,而君子必以诚为贵也.”
  我在这里之所以对儒家经典中关于“诚”的论述进行了这么仔细的引证,是想说明中国古代的先哲们,非常强调“诚”这个品质,对做人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诚”是做人之根本.那么,具备了“诚”的品质的人,应当是什么样的人呢?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或者说是诚实的人,真诚的人;从反面来说,就是不要做自欺欺人的人,不要做虚伪的人,等等.从人的本质来说,一般人身上的确具有两种对立本性,即“诚”与“伪”,“实”与“虚”,只是说,那些注意自我修养的人,品德高尚的人,在他们身上,“诚”战胜了“伪”,“实”战胜了“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完全做到“诚”、“实”,当然是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却必须给自己提出这样的生活目标.
  在后来的学者或政治家中,许多人也十分重视把“诚”作为人格修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固然不排除有些人只想是用“诚”字来标傍自己、欺骗世人,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仁人志士是实实在在地把“诚”作为自己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的.在我国的现代史上,共产党人则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在中国古代学者看来,“诚”是立身之道,而“信”则是交友之道.或者说,前者是高尚者的一种应有的内在品质,而后者则是人际交往中所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古人说:“一诺千金”.这是说一个人的信用,在人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立身之本,所以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同时,“信”,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在人际交往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可想而知,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信用都不讲了,那别人还怎么敢跟他打交道呢?像孔子所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在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活动中,信用危机的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了,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信用是经济生活中对交易者合法权益的尊重与维护.在市场经济中,骗了所有人的后果是被所有人骗了,没有赢者可言.他还指出,信用体系的崩溃与瓦解将对经济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害,给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倡导诚信,惩治背信,重建信用道德规范与建设信用法律体系,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这说明,信用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起码行为规范了.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本没有任何信用可言,那么,他也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甚至很可能被朋友、被社会所抛弃.
  人们长期以来的社会实践证明,“诚”与“信”,这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有着本质内容上的一致性,所以,诚、信,是一个高尚人格的一种内在道德要求,为做人之根本.我们从那些历史上传颂的道德典范身上可以看到,以诚、信为做人之根本的人,他们的人格特点是纯真、诚实、可信,而这里的核心是一个“真”字;与此相反的人,即那些骨子里反对诚、信的人,他们的人格特点则是虚假、伪善、不可靠,这里的核心是一个“假”字.所以,我们应当这样说,作为高尚者的基本品质的诚、信,他的人格特点可以归结为一个“真”字.这个“真”,便是诚、信的精髓,也可以说是做一个高尚的人的人生支柱.
  在本质上说,做人的根本道理,与做学问的根本道理是一致的,或者说,为人与为学有共同的道理.我想,这个共同的道理也是诚信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dc2inr3qec3r2
下一页:这样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