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是谁写滴~

问题描述:

只有一个地球是谁写滴~
偶要6年级13课《只有一个第球》是谁写滴急要~
在后天之前要~
被偶变成最加答案有悬晌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1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只有一个地球》一书,是受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为这次大会提供的一份非正式报告.虽说是一份非正式报告,但却起了基调报告的作用,其中的许多观点被会议采纳,并写入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因此,本书是世界环境运动史上的一份有着重大影响的文献.
本书的两位作者,芭芭拉·沃德是一位经济学家,勒内·杜博斯是一位生物学家,他们广博的知识背景使他们能够胜任编写本书这样的工作.不仅如此,正像大会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先生所说,他们还应该被看成是一项合作事业的创造性组织者,因为本书是在58个国家152位成员组成的通讯顾问委员会的协助下完成的.
芭芭拉·沃德,经济学家,著述甚多,其作品有《改变世界的五种理想》、《印度和西方》、《富国与贫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以及《高低不平的世界》等.沃德女士是哥伦比亚大学艾伯特·施韦策“国际经济发展”讲座的教授.她丈夫罗伯特·杰克逊爵士是经济学家,联合国发展规划的高级顾问.
勒内·杜博斯,是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和实验病理学家,又因富于著述而成为著名的学人文学家,其主要代表作品有《人类适应性》、《人类、医学和环境》、《人类是这样一种动物》等.后者使他于1969年获得了普利策奖.他的另外两部著作——《理智的觉醒》和《内心的上帝》也于1972年问世.他在洛克菲勒大学任职44年,1971年退休,但继续从事写作和讲学工作.
一、教材说明
本课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义.
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最后,得出结论: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二、学习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目睹、和蔼可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可先让学生通读课文,至少读上两遍,使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可提出“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并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从以下几方面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1)从地球在整个宇宙的位置看,地球是十分渺小的.地球的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在整个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一个数字,一个比喻,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
(2)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地球表面的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3)地球的资源有限而又遭受无节制的开采和随意毁坏.矿物资源的形成需要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因此,“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就可能面临“枯竭”的危险.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各种可以再生的资源,由于人们“随意毁坏”,“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再生”,还酿出“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的生存.
(4)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居住.课文引用科学家研究成果说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至于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的设想,即使“实现”,也不可能有多少人去居住.
2.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可先让学生找出这句话读一读,说一说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然后抓住这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联系全课,说说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体会地球的“可爱”,可从“遥望地球”所见到的景象和自然资源等方面思考;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从“不加节制”“随意毁坏”“不顾后果地滥用”等方面去思考.强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两重性:它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强调“同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如果“不加节制”“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如果精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可爱的地球就会更加可爱.
3.本课在表达方面十分注意用词的准确,行文的严谨.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以增强学生的语感.“思考·练习”第三题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学生对这类句子在用词方面的思考.指导学生做这个题时,可以先让学生把加点的词语去掉读一读句子,再读一读原句,比较一下,用不用加点的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然后,可让学生从课文中再找一找类似的句子,并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比较;最后,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
4.地球上可供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但人类可以开发新的活动领域,如海洋.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类可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如核能.因此,在强调“只有一个地球”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这层意思,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应该在保护好地球的同时,大力开发新领域和新能源.
5.本课是说明性文章.指导学生朗读这类作品,除了同朗读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还要注意行文的严谨,表达出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如,“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这些设想即使能实现,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读这段话,“但是”之前为一个层次,可用较平直的语调,把“设想”读得稍重一点,以强调这仅仅是设想;“但是”要强调,以引起人们注意“但是”之后的内容,“即使”可强调,使人们感到,这种设想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又有多少人”稍加强调,以便使人们意识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了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只是极少数人.
6.对小学生来说,本课的生词较多.大多数词语,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比如“生态灾难”,只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到水污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沙尘暴等现象,就能基本理解.下列词语解释,仅供教师理解教材参考.
遨游:漫游;游历.
璀璨:本指珠玉等光彩夺目.这里指各种星球光亮耀眼.
宇宙: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恩赐:原指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慷慨:不吝惜.
枯竭:用尽.
目睹:亲眼看到.
地质:地壳的成分和结构.
滥用:过度使用,没有节制.
四、参考资料
1.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水土流失严重.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7%.
沙化迅速发展.沙化土地已达到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5%.
水源污染明显加重.有42%的城市水源受到污染.
2.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
土地面积110位以后
耕地面积126位以后
草地面积76位以后
森林面积107位以后
3.森林资源的危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是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除了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外,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障农牧业生产、保存生物物种、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人均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107位之后.严重的问题是,我国的森林资源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当中.1981年与1976年相比,全国林地面积减少了309万公顷.据调查,全国有23个省、区、市的森林面积是减少的,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滥砍滥伐和毁林开荒.西双版纳是我国一片比较完整的热带雨林区,生长着许多热带、亚热带植物和珍稀动物.由于不适当的开垦,平均每年毁林2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694%下降到1980年的26%.
4.北京地下水的污染.北京水资源十分紧缺,而地下水资源正面临被严重污染的危险.污染源主要来自人本身和自然界两个方面.从自然界来说,每一场西北风都要给北京带来大量的泥沙尘土,落到地面后被雨水夹带渗透地表,污染了地下水.人本身对地下水的污染,比自然界造成的后果更严重.现在,北京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几乎都没有经过严格的处理就排进河流.被污染的河水渗透河床及沿岸地表,造成了地下水污染.人为污染还来自超采地下水.超采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使地下水中所含各种有害物质高度浓缩.为了解决北京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要实行南水北调.但如果不注意解决地下水污染,即使将来每年十几亿立方米南水调进了北京,也可能抵不了地下水的被污染.何况那时北京的用水量将远远超过今天,北京水资源形势将因此更为严峻.
5.耕地面积的减少.我国人多地少.1978—1994年,全国耕地净减6880万亩,人口增加23亿.人均占有耕地由155亩减至119亩.在广东、福建、浙江等省,目前人均耕地已下降到不足06亩,以至人们把可耕地称为“保命田”.但近年来土葬成风,不但埋葬死人,还为早已去世的祖先造坟立碑,甚至为活人圈地垒空坟,导致良田抛荒.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xy_jcjx/index.htm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