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都的秋》与老舍《济南的冬天》比较阅读

问题描述:

郁达夫《故都的秋》与老舍《济南的冬天》比较阅读
希望多一些字啊!感激不尽……在这个星期内回答出来会追加的!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2-0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赏析
一、 第1段由三个对比组成.先是以北平的冬天跟济南的冬天相对比.北平老是刮风,而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这一组比较中,有一个句式要注意:“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这个句子跟“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意思大体相同,但仍有重要的差别.文中原句强调了“像我”这个短语,作为插入语出现在句子中,就着重指出了这个感受是“我”独特的感受. 第二组,是以伦敦的多雾跟济南的响晴作对比,句式跟第一组对比相仿,加重了“像我”这个短语的力度,以强调这是自己的独特感受. 第三组,是用热带的毒日、响晴的天气跟济南的温晴作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在第三组对比之中,之所以要指出“在北中国的冬天”,是因为“北中国的冬天”隐含了“照例应该是北风呼啸,日光惨淡”的意思,这就跟上文的“奇迹”与下文的“宝地”相照应.
二、第2段,“晒着阳光,缓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个拟人句既扣住了“温晴”的特色,又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确是“理想的境界”.“摇篮”的比喻,紧扣“温晴”二字.写济南人的表情是“含笑的”,感觉是“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幻想是“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吗?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小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吗?”济南人的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也并不着急”,这一切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感受. 从济南人的角度来写,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联系“摇篮”的比喻更使人感受到温和与舒适.
第3~4段,写冬天的山景.第3段,主要写近看薄雪覆盖下的山;第4段,再写远眺城外的山的全景.两段各有侧重,构成了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冬天山景图.
三、第3段,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紧扣一个“妙”字,处处暗含一个“小”字,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有层次,有个性,突出了秀美景色和娇美情态.
写山上,“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中的“顶”字,准确表现了“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并暗指这是“小雪”,大雪决非“顶”字所能形容.这“顶”字以及“白花”“日本看护妇”的比喻都扣住了一个“妙”字,给人以秀美的感觉.写山尖用了一个“镶”字,形象地写出了一圈儿小山的山尖全白了,背衬着蓝天,就像一道银边镶在蓝天上,这是奇妙的景观.这里也暗指是小雪,如果是大雪,也决非仅山尖是白的.写山坡,也不忘这是小雪.“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真是神奇之极.“山们”运用了极含感情的拟人手法,“带水纹的花衣”照应了“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分明是小雪.“穿”字准确表现了雪、草覆盖山坡的状态.写山腰,“害了羞”三字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夕阳斜照薄雪娇美的情态,还是扣住了“小雪”与“奇妙”来写.进一步点出了“妙”字.
四、第4段,则是用粗线条勾勒远山的全景,是水墨写意.这一段连用两个“卧”字,十分形象传神地表现了安适平静的气氛,与前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跟“摇篮”的比喻与“理想的境界”的氛围也很和谐,舒适、秀美.
五、第5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写山景处处扣住了“小雪”和“奇妙”,以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写水色也着力写出“温晴”这个特点.“不但不结冰”“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都是写“温”.连用几个“绿”字,不但写出“温”,而且“天儿越晴,水藻越绿”点出了“晴”.“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句话也暗含有“温晴”这个前提.至于整个天空“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个比喻,更把“晴”字写得使人如临其境,产生喜与爱的感情.
六、第6段作者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一句话作结.抒发了在冬天这个季节中对济南特有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七、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第2~5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6段),全文结尾.
八、重点句子
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2.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
引发读者的想像,让读者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朔风怒号、天寒地冻的萧瑟画面,用这幅画面中的“寒”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暖”色.
调动读者的想像,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伦敦灰雾惨淡的阴郁的图画,用这幅画面中的“暗”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明”色.
3.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准确表现了“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并暗指这是“小雪”.
4.晒着阳光,缓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这个拟人句既扣住了“温晴”的特色,又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确是“理想的境界”.
5.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这一段连用两个“卧”字,十分形象传神地表现了安适平静的气氛,与前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跟“摇篮”的比喻与“理想的境界”的氛围也很和谐,舒适、秀美.
九、写作特色
1.谋篇布局层次井然.
如,文章开头一段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第2~5段具体描写济南的冬天.后四段中又有总分关系:第2段写全景,第3~4两段写山景,第5段写水色,最后第6段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话结束全文.又如,以“温晴”的特征贯穿全文,绘山描水无不紧扣这个特征.每个段落以至每个细节都流露出喜爱赞美的感情,都笼罩在温馨宁静的氛围之中.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2.语言准确生动.
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如本文多处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贴切,形似中更显示了神似.
3.情景交融.
在写作方法上大致有以下三点.
①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写济南的山,“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文章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些语句都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②创设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③虚实结合,展开想像,抒发热爱之情;如,“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感情.
写作背景:
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
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
任教时写成的.
重点知识点拨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先生在英国讲学六年之久,英国的雾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来到济南后,感受非常强烈,标题“济南的冬天”,点明地点,节令.告诉读者,它是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冬天.因此他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老舍先生还善于描述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
齐鲁大学已经“作古”,她留下的那些典雅、古朴、大方、充满了异国风情的校舍建筑,已经成为中国大学校园一道不可多得的美丽风景.和煦的春日行走期间,似依稀可见“保罗楼”丰盛的早点,教师学生一边“学说英语,分享社交和查经活动”.齐大还聚集了大批文化和教育界的名流,他们共同涵养了齐大的文化精髓.1930年8月,作家老舍到齐大任教,住在南新街一个四合院.在这里老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如《济南的冬天》《济南的秋天》《大明湖》《牛天赐传》等.
这篇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像我”独立成句,突出了“我”的感受,表明济南的冬天和“我”心中的冬天实在大不一样.“风声”二字用得十分准确,“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只是没有那种发出呼啸之声的北风,如果说成是“没有风”,那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在北中国的冬天”这一修饰语也十分重要,因为温晴的天气是许多地方都有的.而“在北中国的冬天”中隐含了“理应是寒风刺骨、日光惨淡”的意思,这就显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可贵.这一段四句话,三组对比.第一句用北平冬天几乎天天刮大风和济南冬天的没有大风对比.作者不直接说“北平几乎天天刮大风”,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感受说,“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这样既使得语言生动,显得情真意切,同时也隐含了这样的意思:“济南的冬天却没有大风,这真是奇迹了.”第二句用伦敦冬天的多雾和济南冬天的天空晴朗无云对比.作者也是从自己的感受角度写的,为了避免用语重复,作者把“奇迹”换成了“怪事”,其中自然也隐含着“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真是怪事了”的意思.第三、四句就进入天气的对比了,作者用热带的毒日、十分响亮的天气和济南冬天的温晴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天气的特点:温晴.正因为济南的冬天是“奇迹”,是“怪事”,它“温晴”,所以作者称赞它“真得算个宝地”.“真”在这里是的确、实在、应该的意思.
“温晴”是贯串全文的主线.下文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都是紧紧扣住这一天气特点来写的.
第2段用“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一句过渡,转到对济南冬天山、水的描写.
在分写山、水之前,作者先从上方俯瞰,为我们勾画了一幅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请闭上眼睛想”一句,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有山有水”一句起着总体结构课文第二部分的作用,本段以下部分和第3、4段都是写山的,第5段是写水的.“晒”、“睡”、“醒”这一连串相关的拟人写法,创造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阳光”“暖和”紧扣了“温晴”.“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句,用商量的口吻,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好像在面对面地征求意见;口气是征求意见,实际饱含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紧接着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作者仍然从上方俯瞰,描写了济南的地理环境;“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描写交代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这里的“整”和“缺”字面上好像是矛盾的,实际并不矛盾,作者意在强调前者,因为“缺”的只是“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一句中的“特别”直接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作者再次强调了“在冬天”.这就隐含了这一圈小山可以挡住冬天呼啸的北风,保持气温的作用.“小摇篮”的比喻和拟人的语言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小摇篮”的“小”正照应了小山的“小”.“安静不动”是写神态,“低声”是写声调.这两个修饰语使人想起母亲在摇篮边低声哼着催眠曲的情态,赋予这一圈小山以慈母之情.
这一段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并没有就此住笔,又写了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和心情.
因为冬天气候温暖晴朗,所以人们的表情“面上含笑”;因为小山像摇篮,温暖舒适,所以人们感觉“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因为度冬如春,所以产生“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和“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的幻想;因为冬天这样慈善,所以就是这点幻想—时不能实现,人们的心情也“并不着急”.这些描写又都是紧扣住“山”来写的:写表情紧承“小摇篮”而来,写感觉是看到了“那些小山”,写两个“也许”的幻想是“由天上看到山上”,写心情则是总结上文.“慈善”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仁慈谦和.这里把济南的冬天当做人来写,表现了济南冬天给人的感受.这一层的描写之中洋溢着人们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上文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这一层写济南人的感受,二者互补,更使人感到真实、亲切.
第3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这一段围绕“妙”字,突出“小”字(“小”是由“温晴”决定的),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
山上写矮松.山是小山,雪是小雪,松呢,是“矮”松,这就使得整个画画比例非常和谐.一个“顶”字准确地表现了树尖上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因为是小雪,所以只有树尖上积了一小堆白雪,而“顶”字中既有“在树尖上”.又有“一小堆”的意思;“顶”字又引起下文把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护土)”的比喻,日本的护士头上总是戴着—顶别致的白色工作帽.帽子往往突出在头的顶部.好像是“顶”在头上似的,两者的相似点就在“顶”着白帽子上.这个比喻贴切地表现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形态.
山尖是山的最高部位,它和蓝天相接,所以写它们的色彩.“镶”的意思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这里的“镶”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
山坡上写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和由此产生的联想.“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是“小雪”的杰作,因此山坡上就出现了“—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色彩;白的是雪色,暗黄是草色,“暗”字非常准确地绘出了冬天枯草和秋天枯草色彩的区别.秋天刚枯萎的草色彩是金黄的.随着天气的变冷,枯草就逐步失去了光泽.由金黄变成了“暗黄”.这里的“暗”是色彩不鲜艳、没有光泽的意思.一个“穿”字既准确表现了雪、草覆盖的状态,又引起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比喻.“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给读者以动人的动态的生活实感.“看着看着”以下是联想,“更美的山的肌肤”可理解为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这—联想与第2段两个“也许”的幻想照应,表现了对春天的憧憬.
山腰着重写光和色.“光”是写“快日落”时的阳光.“色”则写出了色彩的变化.“微黄”的阳光“斜射”在白雷上,就露出点粉色.这里的色彩和上文的“青黑”“白花”“蓝天”“银边”“暗黄”等的描写,更增添了诗情画意.
“忽然害了羞”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一个“羞”字,不仅画出了雪景的“色”,与“粉色”相贴切,而且绘出了雪景中的情和内在美.
最后一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用与老天商量的语气,说怕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实际上是赞美,赞美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一个“太”字.赞美之情全出.
第4段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这是远眺.在这幅画里,远山是背景.两个“卧”字用得尤为传神.“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一句,更增添了“这是张小水墨画”的真实感,“也许”表示不很肯定,却肯定了这实在是一幅画.
第2至4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第5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作者在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先着力渲染“绿”,一连用了五个“绿”.一个写绿萍,四个写水藻.用“绿”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冒着点热气”的“点”字用得十分准确.“点”字扣住济南冬天的“温”写的.冒热气,但只是一“点”,这就是“温”.如果去掉“点”,变成“冒着热气”,那就不是“温”.而是“热”了.“水也不忍得冻上”拟人的方法,把水写得脉脉含情.
“看吧”从天上到水面,由河水的清亮、水藻的绿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蓝汪汪.用空灵的蓝水晶来比喻,字里行间透出赞美喜爱之情.
第6段,作者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束全文,点题,又扣住标题“济南的冬天
故都的秋·相关知识·《故都的秋》赏析

文章开头,作者先写自己由于向往北国之秋而“赶上”北京.为什么这么向往呢?自然地写到南方的秋天怎样不能让人满足,自然地引入对北京的十足“秋味”的描写和颂赞……在这段不过千言的颂赞文字里,作者居然能铺陈出这么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而且有些地方(如写牵牛花的各种颜色及其优劣的比较,写雨后话秋凉的场面,写院内枣树栽种的地域等),笔触还相当细腻和从容.他由北京特殊的风景而写到随处可见的景象,由每家院里而街头,由秋槐、秋蝉、秋雨而秋果,节奏合度,层次分明,自然地引申出这样的结论:“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olden Days .”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罢笔了,其实不.作者笔锋一转,奇峰叠起,又展现出新的境界.一大段议论,实际是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颂赞秋,颂赞北国的秋.接着,作者笔锋再转,以“黄酒之与白干”等南北方不同饮食特产的不同风味作比,奇警而贴切,再颂再赞北国的秋.终于水到渠成地直抒出作者的无比眷恋之情……在感情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结束全篇.“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馍当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前三组正好是一桌菜,构思可谓独特.第四组是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不是奥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