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和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区别

问题描述:

将进酒和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区别
从内容,形式,作者心情等方面~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2-1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作者心情:
  《将进酒》约作于公元752年,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个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过于此,但此时正值李白“报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公元744年,唐玄宗“赐金还山”.此后李白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流离漂泊.
  诗中体现出了他迫切实现自己抱负、理想和生活现实中郁郁不得志的矛盾,矛盾在诗中化为无尽的愁绪,这正是李白尽情狂饮的原因所在,尽管他知道“举杯消愁愁更愁”.
  内容: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诗,此句诗虽有劝人及时行乐的消极意味,但更多的是有诗人李白人生的苦楚和不得志,他只能借酒消愁,从酒醉中取乐;从中能读出读出了他对人生短促的感慨,以及对虚度年华的感伤.“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诗,在自信、豪爽的背后隐藏着诗人失意、落魄的悲凉,是李白仕途失意后的自慰之辞.
  形式:
  开篇诗歌情感平稳,随着诗歌的展开,情绪逐渐高涨,直至最后达到了高潮,而后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回味涵咏的空间.
  开头两句有种感伤的意味,接着情绪变得高昂,话语中有快乐,而后又转入愤激,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最后由愤激进入狂放,尽土胸中不平.
  作者心情:
  李白是在天宝元年(742年)来到长安的.此时唐玄宗已作了31年皇帝.唐玄宗是一位有为的皇帝,他夙兴夜寐、宵衣旰食、励精图治,开创了繁荣富强的“开元盛世”.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是这样了,他已经迷醉在唐朝的繁盛景貌中了.此时,狡猾的高力士已侍奉他11年,奸诈的李林甫为他做宰相已经8年,而24岁的“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杨玉环也以“太真道士”的身份出入宫掖,陪侍在他的左右.唐玄宗需要的已不再是忠言直谏,而是粉饰太平;已不再是辅弼大臣,而是逢迎小人;已不再是开拓创新,而是安享太平.此时的大唐虽然经济依然繁荣,文化依然鼎盛,军事依然强大,但政治已不再清明.权谋机诈管控着臣僚,龌龊卑鄙侵蚀着官场,腐败业已产生,黑暗开始降临,危险正潜滋暗长.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高歌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来到了长安.那么很明显,才华横溢、品行高洁、行为狂放、志向远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这样的政治环境、官场风气是格格不入的.此时我们为他的狂放不羁而惊叹,但也可以深深感知他遭遇的挫折磨难,内心的愁闷彷徨.所以度过了近两年纵酒高歌、闲适无聊的生活后李白于天宝三年(744年)选择了离开,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也重新开始了自由洒脱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李白将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写了这首诗歌与友人作别,我们可以看作这是他新的理想信念、新的人生抱负的展现.
  内容:
  梦之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景仰向往
  梦之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兴奋、轻松愉快
  著屐登山 壮美奇绝 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迷惘、困惑
  神仙洞府 绚烂辉煌 极度兴奋、愉快
  梦境消失 无限哀痛、留恋
  梦之感 蔑视权贵 追求自由解放
  这首诗和一般送别或留别诗不同,它不以离情别恨为主要内容,而是通过描写梦中幻境,抒发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表现自己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坚强决心.诗歌的最后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思想.一方面由于政治上受挫,产生了“人生无常”的感伤情绪,但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并不是趋炎附势,也不是同流合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为全诗的点睛之笔,旗帜鲜明,震撼人心,充分体现出李白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
  形式:
  这首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不是平铺直叙,直抒胸臆,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现实——梦景——现实,主体是梦景.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诗人大胆地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展现出变化万千的神奇景象,创造了与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美妙境界,全诗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以七言为基调,但也交错地运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同感情发展的起伏相适应,有长有短,时紧时缓.全诗气势恢宏,浑然一体,表现出李白诗歌创作的高超的艺术水准.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生物 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