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文言句式怎么判断?例如宾语前置,判断句,等

问题描述:

语文的文言句式怎么判断?例如宾语前置,判断句,等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1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一、判断句:
1、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都有判断动词“是”,而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有下面几种:
一.“……,……也”的格式.如:
①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
②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周密《观潮》)(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最雄伟的景象.)
③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这是称王称帝的基础.)
④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要靠勇气的.)
二.“……者,……也”的格式.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列传》)(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释疑惑的人.)
有时这种格式,也可以用到谓语部分,变成“……者也”的格式.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们宴》)(这便是沛公的卫士樊哙.)
三.“……耳”的格式.如:
如:此亡秦之续耳.(《鸿们宴》)(这种做法是在走秦灭亡的老路.)
四.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们宴》)(如今,人家正好比是刀何砧板,我们是鱼肉,还要告辞做什么呢?)
②“此为何若人?”“必为有窃疾也.”(《公输》)(“这是什么样的人呢?”“一定是有偷窃毛病的人.”)
五.用副词来帮助判断.如:如:
①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这样的人就是善于用兵的人.)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
③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秦的过错在于人民怨恨它,不是郡县制度错了.)
六.判断词“是”的出现.
在文言文中,“是”常常作指示代词用,不能误认为都是判断动词.如:《荀子·天论》:“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日月星辰等各种天象,这是夏禹、夏桀时代都相同的.)如果不认真分析一下的话,句中的“是”是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判断动词的,其实是指示代词在句中作主语.
但文言文中也确实有“是”作判断动词的用法:如:
①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西门豹治邺》)(巫婆何她的徒弟是女人,不能讲明白事由.)
②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问现在是什么朝代.)
③巨是凡人.(《赤壁之战》)(吴巨是个平庸的人.)
其实,“是”作为判断动词,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此是何种也?”(这是什么样的东西?)其中的“是”用于主语何名词性谓语之间,肯定是一个判断动词.
二、宾语前置句
汉语中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这种形式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其一是宾语是代词;其二是否定句.所谓的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否、非、毋”等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就叫否定句.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如:
(1)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2) 七十者衣食帛肉,黎民不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两句中各有否定词(1)“不”,(2)“未”,且各有代词(1)为“自”,(2)为“之”.因此,这两句用现代汉语的语序理解应为:
(1)忌不信自.
(2)七十者衣食帛肉,黎民不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
二、 用助词“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在疑问句中,往往用“何……之……”格式表示.我们所熟悉的有“何罪之有、何功之有、何陋之有”等等.如:
(3)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句中“有”为动词,作谓语.“何厌”作“有”的宾语,“之”为助词,可不译,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陈述句中,用“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如: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句中宾语“句读”、“惑”分别位于动词“不知”、“不解”之前,“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三、 用助词“是”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在陈述句中,往往用“惟……是……”格式表示.我们熟悉的有“惟才是举、惟你是问、惟利是图”等等.
(5)惟利是图
现代汉语应理解为“惟图利”,“是”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疑问句中,用“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如:
(6)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句中,“无乃……与”为固定结构,译为“恐怕……吧”.这句话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求!无乃过尔与?”,所以本句应翻译为“这恐怕要责备你吧?”“尔”充当“过”的宾语,“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四、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有“何、谁、恶、安、胡、奚、孰、焉”等等,它们作宾语往往放在动词
前面.如:
(7)沛公安在? 《鸿门宴》
(8)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归去来兮辞》
两句中,宾语各是疑问代词“安”、“焉”,所以都前置于动词“在”、“求”之前.还原之后应为:
沛公在安?
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焉?
五、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放在介词之前.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从、自、向”等等,疑问代词充当这些介词的宾语时,一般都放在介词之前.如:
(9)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10)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两句中,介词“与”、“以”的宾语各是疑问代词“何”、“谁”,因此,二者皆前置.
六、 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些特殊情况:
1,宾语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
(11)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应理解为“余以是记之”.
2,方位词、时间词作介词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
(1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先解十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