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我的梦征文500到600字

问题描述:

中国梦我的梦征文500到600字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0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我的中国梦

每个人都有梦想,或是美好;或是凄美;或是纯洁.当然我也不例外,我的梦就是让父母的
关系变得好一些.

为了实现我的梦,我听说在
2012
的一个夜晚于一场流星雨,那晚我特意爬起来,等待
那场流星雨实现我的愿望.我还去买了一个气球把自己的愿望写在纸上然后把气球吹起来,
抛向天空.似乎天也在嘲笑我,反而那天来的更早了.





那一天„„





天空乌云密布,
窗外像打翻了墨汁一样,
下着倾盆大雨.
只听门啪的一声巨响,心里一
颤,身上每一根汗毛都竖了起来.难道是母亲摔门而去了?我自问到.
急忙跑出房间.
只见
客厅里全是盘子,
碗的碎片,
父亲坐在那只椅子上,
不停的抽着烟,
脸上写着说不完的苦衷.





我便看了一眼父亲,
没说话,
穿了一双拖鞋直接冲下了楼梯.
似乎那双鞋子也和我作对,
平时很合脚,但现在总是掉.

我干脆把鞋子扔了,赤着脚向外奔.豆大的雨滴滴在身上,
渐渐的把我的衣服浸透.我一边跑一边喊着.





终于,我再也跑不动了,坐在地上,眼泪也再也忍不住了,夺眶而出.对了不是有手机
么,但一摸全身上下没有一个口袋,手机自然也没带.






苍天啊,为什么不能实现我的梦想?






现在有多少孩子因为父母关系不好,而断了自己的前途,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我的
梦想就是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庭.












































我的中国梦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这一句话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在心!


1840
年鸦片战争起,中国从此进入了令国人耻辱的半殖民地国家.多少壮志青年为
国家洒热血,为国家而献身,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富强.

自洋务运动开始起,
一群群爱国青年主动地扛起了救国救民的责任,
开启了救国救民的
新到路.
虽然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但是他们救国的梦想并没有被打破,
而是仍在继续
前进.


1949
年开国大典,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了,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为了
富强,中国搞“两弹一星”.钱学森冲破重重障碍,回到祖国的怀抱,不怕吃苦,坚定着为
作文库大全小升初中考满分高考满分高考零分
国献身的梦想,
使中国人站了起来;
为了富强,中国搞改革开放,
邓小平本着富国富民的细
想,走在中国探索道路的前沿,开创了邓小平理论,引领着中国不断前进.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使得我们成为了
东方一颗璀璨的明珠.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让世人目睹了中国从跌倒到爬起,
从谷底到顶峰的艰辛过程和顽强毅力.
如今,
中国本着以和平为梦想和目的,
为中国人民的
共同富裕而努力着,
却偏偏又人出来捣乱.
作为中国的青少年,
我们都应该拥有一个共同的
梦想——繁荣与和平.因此,祖国的未来高我们千千万万有宏伟梦想的青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这一句话作为一个中国的青少年听到都应该充
满了学习的斗志,
充满了为祖国的繁荣与昌盛贡献的斗志.
这一个中国梦,
不能算是所有中
国少年的梦,也至少算是我的梦.




我的中国梦那是一种人生追求,一种期望达到的高度,
一种憧憬和渴望.那是我最无邪最美丽最可爱最天真的愿望.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希望中国站起来
,
站起来的中国希望自己走向巅峰.
那你呢
,
我呢?太
多事情来不及想
,
又有太多的事情来不及后悔;我们能做的只是把握好现在最美好的时光去
努力追求;我、我的、我的中国、我的中国梦.


对于从小生活在苏州的我,
从出生到现在大概有十六七年了,
见证了苏州从乡村到都市
的经过.小谈苏州,大看中国.那孕育无数华夏儿女的中国
,
从雏鹰到雄鹰再到受了伤的老
鹰最后到现在是笼中的老鹰
,
我希望他变回那繁华和平、幸福美满的样子.


简单拿车对比,
中国比外国一比便知.
我希望将来世界闻名的不再是法拉利宝马之类的
,
而是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生产的牌子.
再说说环境
,
我希望将来的环境能像现在一样
,
甚至好一
点.


我要努力,我要努力,努力地学习,努力地奋发,努力地为自己的梦铺垫石头
,
让湍急
的河水无处可及.


我希望并盼望着中国能再度涌入文明的国家,
在所有国家中脱颖而出;
诺贝尔的获得者
不再只有莫言一个,会有更多更多的华人加入;科技的发展不断进步并不断超越别的国家.


我要感谢中国的缺点
,
因为他让中国发觉自身的不足并不断完善自己.


我的中国,
我的中国梦是一个无边无际广阔没有规定的理想又区别于理想.
那是我梦的
高度

人生的追求

未来的憧憬

和无线的渴望.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例2的第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