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化世界”是什么?

问题描述:

“人化世界”是什么?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09-3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人化世界 一、“人化世界”的认识论思想概述
“人化世界”是属于认识论范畴的认识论思想.人化世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加入了意识参与所建构的认识统一体,是不可分割的认识过程和系统认识内容.
如颜色,只有主体不能形成颜色,而只有客体也不能形成颜色,而必须是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与人的主体感官和意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人的意识所建构反映成颜色.
同理,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建构反映成了实体等;将空气的振荡反映成声音等.
所以,当我们挣开眼睛,所看到的声色世界不是辨证唯物论所认为的“客观世界”,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人化世界”.
人们对事物的更本质的认识到了基本粒子那里,人们发现了量子力学中的现象,唯物论所基于的反映论中的确定性过程不存在了,而人们也发现的认识是在不同的“人化世界”中的对应过程.
而纯粹客观的存在永远在人的认识,也即“人化世界”之外,是人的认识在不断接近而无法达到的存在,也是“人化世界”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之一.
“人化世界”的思想是意识的建构反映;而辨证唯物的认识思想是“复写、摄影”的镜像反映,是意识能动的、直观的、本质的、理性的镜像反映,即使唯物论加入了实践的内容,也无法弥补唯物论的认识思想将人的意识对客体的反映内容当作了镜像反映而不是建构反映的内容的错误思想.认识过程中主客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辨证统一是一个整体,统一到所建构的“人化世界”中来,而不是统一到客观那里去的.
“人化世界”的思想认为:
“我们所认识的事物内容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而不是认识到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事物内容.”
“迄今为止,人们所认识到的事物内容,都是‘人化世界’的存在内容.”
“对我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内容,都与人的意识的建构反映有关.”
“人化世界”不仅包括属人世界,还包括唯物论认识论中所认识到的客观世界内容.
社会对于“人化世界”,如同自然对于“人化世界”一样,是通过“人化世界”中的社会和世界内容而存在、发展、作用的.
所以,在认识过程的心与物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不可忽略、不可超越的的“人化世界”.
认识对象的两重“人化世界”的建构过程:人们在通过对象建构自己的认知存在内容和认知主体之前,已经提前进行了对对象的“人化世界”的第一次建构过程,也即先与客体进行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然后再进行着对象的认知建构过程.而以往的理论,将对象的第一次“人化世界”的建构过程给忽略了.
人化世界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康德的“自在之物”与“印象”、老子的“有无”思想那里,再加入了现代系统论的思想和物理学的不断发展的认识而来.它首先是一个实用的认识思想,而实用的实践过程就可以有不断发展的内容了.
我们可以从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还原中反思我们认识现象的局限,但却无法还原其本质的,我们可以对现象进行理性的还原,但仍然是人逻辑思维加工的过程,属于“人化世界”的理性发展过程、内容; 尽管海德格尔也强调主客体的统一,但他走向了非理性化的方向.“人化世界”思想所承认的纯粹客观存在,是“人化世界”存在、建构和发展的基础,但它永远在人的认识内容、也就是“人化世界”之外,是人的认识在不断接近而无法达到的“自在之物”,但却使“人化世界”思想在正视现象时体现着理性的追求.
二、科学原理揭示“人化世界”的存在
在以前学习唯物主义观时,认为世界在没有人存在时,还是这样的星球、山川,鸟语花香,蓝天碧水,五光十色……其实这已经是把人的意识和观念加进去的有限的人化自然图景,也即“人化世界”的图景.
现代科学知识已经认识到:客体所反射出的所有电磁波中,其相对集中的一定波长的可见电磁光波通过人的肉眼摄取、转换、传导而在大脑中反映成颜色.因此,颜色是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波长的光波与人的肉眼和意识产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状态.是人体系统与自然客体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颜色的美代表着人体系统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状态下的和谐结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与结合所共同构成的一个新的物质能量系统.这就是“人化世界”:由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与结合所共同建构的一种新的物质能量世界.
同理,声音也如是.在表面时空中,可以说世界本没有颜色、声音,但光子和空气粒子波与人的存在和认识过程相互作用后,就形成了人所观察到的颜色、声音的过程和存在.构成了一个“声色”世界――人化世界.
依据现代科学知识,对于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人们是看不见的,人的感观和意识将其反映成了“实体”,其内涵和状态信息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人化世界”的内容.
所以,现在我们发现,当我们挣开眼睛,所看到的声色世界就应该是“人化世界”,而不是辨证唯物的认识思想所认为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世界”.
这里,我已经提出了一个“人化世界”的概念,什么是“人化世界”呢?就是人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建构成的包含主体和客体的系统整体存在,这其中也包含了客体与人的感官和意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存在、状态和意识建构内容,也包含了意识的主观发展过程.
如颜色,只有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不能形成颜色,而只有人的主观也不能形成客体的颜色,而是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与人的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人的感官吸收、转换,而被人的意识建构成颜色.所以,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存在和状态,是既不否认主观,又不否认客观的系统认识思想.是“人化世界”的认识思想.
那么,分子又是什么呢?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从分子向微观认识另外原子、原子核、和电子、质子和中子,直到夸克、中微子等基本粒子.人们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发现研究对象的状态依赖于我们的认识过程.
一个网友说道:“量子论通过实验证明,人的观测行为“干扰”了被观测对象电子的实际运动,电子运动实际上处于“量子态”(量子波),即电子运动实际上是没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是按照随机的“概率”运动着.在人通过感官和仪器对某一对象进行观察的那一瞬间,量子波的“波函数”塌缩了,在人的感官和仪器中“变”成了一种“实在”(某一形状的物体和电子波形).量子物理学家玻尔认为,这是因为在观测行为中,人、仪器和被观测对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意识”在其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譬如:你必须选定某一观测对象并通过眼睛、仪器和被观测对象“连接”(联系)起来.”
迄今为止,人们所认识的世界实际上是“人化世界”,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下,共同构成的一个物质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物质能量世界.“人化世界”是系统思想在认识思想和过程中的体现.主体和客体,包括认识过程共同构成认识系统,建构成“人化世界”.而不是辨证唯物思想所认识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建构的“客观世界”.
那么,“人化世界”之外是什么呢?我认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事物,也如“物自体”.它永远在“人化世界”之外,不仅是构成“人化世界”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的认识和“人化世界”不断拓展和进步的基础之一,也使人对宇宙、生命和人的存在持有一种敬畏和虚心的态度,并能激发人们不断探索宇宙物质、生命和人的更真实存在的愿望和追求.
三、唯物论不应回避的认识思想局限
依照现代科学知识,可以将一个客观事物存在归纳为物质、能量和信息.而人的认识,是通过认识事物的物质、能量所体现出的信息,来认识客观事物的物质、能量的存在状态的.
且不说人所能捕捉到的一个事物的物质、能量的信息是有限的、局部的、不完整的,就人能捕捉到的事物的物质、能量的信息而言,在经过人类的感官过虑、转换,并加入了人的意识的信息后,所反映出的事物的物质、能量的信息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于这种改变因人的认识过程的系统确定性而变得不易察觉,从而使人将意识对事物所反映出的信息内容当作了客观事物的物质、能量的原有信息内容,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事物的信息内容和组成部分.
如:将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在被人的意识反映成红色后,将那个“红色杯子”的红色当作了客观存在,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又如: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反映成了实体,反映成杯子,而又将此杯子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指出了唯物认识的逻辑悖论,从而发现了唯物认识思想的许多错误内容.
综合起来,由于受当时科学和认识的局限,唯物认识思想体现出的错误如下:
1、唯物论举不出一个割裂于他们意识的 “纯粹客观存在的事物”;
2、唯物论将人对客体的反映当成了“镜像”的反映,而现代科学知识已经表明它们包含“建构”的反映,是不能割裂于人的意识的存在内容.如:将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被人的意识建构反映成红色;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建构反映成了实体等.
3、唯物论将体现人的意识建构的内容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存在,如:将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在被人的意识建构反映成红色后,将那个“红色杯子”的“红色”当作了客观存在,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又如: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建构反映成了实体,反映成杯子,而又将此杯子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即使唯物论加入了实践的内容,也无法弥补唯物论的认识思想将人的意识对客体的反映内容当作了镜像反映而不是建构反映的内容的错误思想.
4、人的认识本来依赖于人的认识过程和感观参与,依赖于人的意识建构.但唯物论一方面否定了人必须依赖于人的认识过程和意识建构过程来以建构反映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另一方面又将体现人的意识建构过程所认识事物的反映内容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事物的存在内涵;将体现人的意识建构过程所认识的世界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唯物本体论的世界.就必然局限了无限的世界的存在内涵.试问:人能够不依赖于人的感观参与和意识建构过程去研究纯粹客观的本体世界吗?唯物论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是能割裂于人的意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建构的纯粹客观的事物吗?
所以,唯物论的认识思想是难以成立的.错误的认识思想必然在制约着人们的认识过程,制约着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导致这里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成果都很贫乏.
只有依据现代科学的发展,超越唯物、唯心的思想局限,回归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认识思想,回归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人化世界”的认识思想,才能进行合理的认识.
四、、“人化世界”的本体思想:
相对于人的生命真实存在的世界是“人化世界”,包括相对于人的生命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全部整体,因为意识作为人生命的子系统而存在的.“人化世界”可以作为人的本体和认识论的本体,但却不是世界的本体,世界对于无数的生命和内涵而存在.
对于认识论的“人化世界”,还必须相对于意识的存在、建构而生成.因此,人只能认识有意识参与后的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建构的统一体的“人化世界”的存在内容,而无法认识到没有意识建构过程的世界内容,更无法认识到“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事物的存在内容.
经过人的实践改造的事物(也就是“人化自然”)属于“人化世界”的内容,如汽车、计算机、工业品等;有意识参与所建构的认识内容属于“人化世界”内容,包括科学认识的对象、常识,如颜色、实体粒子等;没有意识建构的事物内容,是可能被意识所认识的内容,代表着认识的发展潜在,属于“人化世界”的存在内容;无意识参与建构的内容,但相对于人的生命真实存在的内容,如“自在之物”,尽管无法被人所认识,但仍属于相对于人的生命真实存在的世界中,也属于“人化世界”的存在内容.
光波的频率范围是连续的,但人能将其中一段建构成七色;空气的振动频率是连续的,但人能将其中一段建构成七音.人化世界经过人的高级的生命系统的建构,而不断建构成主客体相统一的高级的存在内容,不断发展着“人化世界”的存在内容.
人的认识内容是在本体的“人化世界”基础上由意识的参与后,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而继续建构而成的,属于建构、创新、创造的内容,而不是对本体的“人化世界”的“客观反映”.所以,不仅实践的过程是能动性的,而且人认识的内容也是能动性的,体现着建构、创造的内涵.
五、在“人化世界”中寻找主体
1、人们通过对象、现象寻找主体、寻找自我的存在.马克思将对象化的存在作为社会存在决定感性意识的依据和来源.在“人化世界”中,如何认识对象和主体,如何寻找更真实的主体呢?
有几个方面的问题:
(1)是人们在对象建构自己的认知存在内容和认知主体之前,已经提前进行了对象的“人化世界”的建构过程,也即先与客体进行呢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然后再进行着对象的认知建构过程.如“杯子”,唯物论在将“杯子”当作客观事物并作为主体的对象时,在此之前已经先进行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人化世界”的建构过程,将一团量子力学中的基本粒子集合建构成了“实体的杯子”.而唯物论的客观对象是建立在对对象的“人化世界”建构的忽略基础上的,所以,才有“物质决定意识”的错误; 人在这样的“人化世界”的基础上再进行的对象和认识的主体存在内容也都属于“人化世界”的内容和发展.
(2)人在“人化世界”的存在中感知对象,感知自身;人在“人化世界”的活动中感知社会,感知自身.
人们所认识的世界和社会,也要首先成为“人化世界”中的社会和世界内容,才能作为对象而寻找到主体的相应存在内容.社会对于“人化世界”,如同自然对于“人化世界”一样,是通过“人化世界”中的社会和世界内容而存在、发展、作用的.
“人化世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所建构的世界,它的主体是人,所以,“人化世界”就包含了认知主体和认识,包含了理性认知的任务和社会实践的任务.所以“从人所认识的世界内容的角度分解主体”,也应该包含了“生产生活、文化精神和全部生命活动的现实承担者”的因素.而且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可以从人所认识的世界内容的角度分解主体”,因为“人化世界”不仅包括了属人世界,还包括了辨证唯物论所认为的我们所认识到的客观事物.
(3)就对象而言,因为是在“人化世界”中的存在内容,因此,对象的内容就与主体的内容有极大的关系.主体的思维、思想、道德、知识等内容都会影响到所反映的对象的内容,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也即有什么样的主体内容,就体现出什么样的对象内容,这是本源;然后,反过来,有什么样的对象内容,人们就可再在反映出什么样的主体内容.
2、主体是可以不断进步的,那么怎么样寻找更真实的主体内容呢?
寻找主体,是比认识对象化还复杂得多的内容,也更困难.因为主体和对象同在我们身上,和我们合为一体,而常常被我们所忽略,或者说根本就无法意识到. 人们需要通过对象来认识自己,而自己又被层层的因素所包围,成为了主体的一部分.
所以,找对象好找,从对象中找自己也好找,而难找的,恰恰是我们自己所隐藏的真我,难以从对象中显现出来,或者说,被忽略、隐藏在原本复杂的对象中了.而另一方面,对象中所包含的更复杂、深刻、丰富的因素,难以被主体所认识,这与主体的境界、内涵和存在的内容相辅相成.而从自身每意识到一层对象,就能去一层对象,而向更真实的主体前进了步.
所以,佛说人身也是幻形,不断找自己的执著心,不断修去自己的执著心,不断剥去不属于自己的对象(而没有发现就一直是自己的一部分),不断向更真实的主体升华.
我认为,人内心修炼的过程,就是在寻找更真实主体的过程.人需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看自己的心(主体)如何动,从而找到自己的执著心,也就找到了在现有自己身上那不属于自己的对象,而修去它,从而不断接近自己更真实的主体.这也是人与环境相联系的过程中,需要环境的对象化来暴露出自己身上的对象,从而不断去对象化.在不断接近自己更真实主体的过程中,自己的对象发现和去的越多,则环境能干扰自己的主体的因素就越少,也可以说是环境的对象化也就去得越多了.所以,古人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侧而目不瞬.”逐步达到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复杂环境中,而心不动、心越空,而不断接近了更真实的主体了.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pass..
下一页:复合函数求值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