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儒道墨法等各家主张的人请进!

问题描述:

懂儒道墨法等各家主张的人请进!
请你谈谈儒道墨法等各家主张哪些值得继承发扬,哪些需要抛弃改造.并说明原因.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09-1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儒家
毫无疑问孔子是老大,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里,也就是“仁”,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仁者,爱人也”.春秋末年那是一个“非礼”的年代,礼崩乐坏,社会动乱(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保其社稷,不可胜数),奴隶制的残酷极不珍视人的生命,陪殉者少则十来人,多则上百人.于是孔子站了出来,高呼复礼倡仁爱护百姓游说于列国之间著书立说.孔子是强调要秩序的,有等级的,相对于孟子爱一切人的“兼爱”来说,孔子的爱是一种“有等差”的爱,虽说兼爱从心理上为绝大多数人接受,不过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有等差”的爱更符合现实.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政”,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不管是分田制禄还是民贵君轻,都是要求国君推行王道,反对霸道,孟子思想的根源就在性善论,也就形成了他气势浩然的文风和至大至刚的内在气质.他既反对兼爱又否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为我”,走的是一条中庸之道.
孟子之后还有荀子,如果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的话,荀子就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两人各执一端以立论,一个主张性善,一个主张性恶.因为性善,所以孟子专尚王道,因为性恶,所以荀子兼尚霸道.荀子认为人本性是恶的,因此仅仅用道德礼义的软约束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强制的约束,故须施行赏罚,这也是重法思想的最早来源吧.总的来说,荀子的学说是隆礼和重法兼行,也主要体现在政治上.
墨家
墨家创始人墨子原来也是学儒的,后另立门派,奉行大禹遗教,他的思想最核心的就是“十大纲领”,其中重要又是兼爱非攻,他认为“仁”就是爱一切人,要“无等差”的,他是反对有等级的.他的学派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团体,纪律严格,用老师的话说就相当于“黑手党”,像电视里江湖门派一样,充满侠义精神,很富有平民色彩.另外墨家重质轻文,其论辩中的逻辑思辨色彩鲜明.
法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曾拜师于荀子,因此他继承了荀子重法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成为刑名法术之学,同时也借鉴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舍弃了老子的柔弱无为,对道赋予了法术的内涵,主张刚强有为.
从这三家学派的服务对象上来说,法儒都 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先后被统治阶级推崇,而为全民服务的墨家,不符合诸侯争霸的时代趋势,受到排挤、冷遇,后沦落为游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却渐趋衰微,后来侠客也被官方围剿,结果不是隐逸山林就是沦落为朝廷鹰犬,大多变了性质.这也反映出为国为民间的巨大矛盾.
儒法在政治上的影响在古代形成了一套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历代君主莫不如此,和平盛世,用儒来宣扬仁义粉饰太平,如有人胆敢危害其利益,立马拿出那套严刑峻法来铲除异己.不过前者要公开干,大张旗鼓,后者只能偷偷地进行,实在不行的话也要打着前者地旗帜去干,这一显一隐,无不显示出统治阶级地本质.
道家
在这几家学派稍前,还有一派影响很大,那就是老子领衔的道家,他的思想就有点诡秘了,探讨的都是些抽象的、形而上的问题,探索的是宇宙原始,追寻的是万物本源,说的都是些玄思,其关注的多是自然方面.老师曾经有一段很形象的比喻来概括老子和孔子:如果说孔子是行走于大地的象,那么老子就是翱翔于九霄云外的龙.老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是“无为而治”,“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也.
道家的另外一位重量人物就是庄子,他关注的多是人生,在老子的“无为”学说的基础上进而齐万物(天下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尚返真,追求主观精神上的恬淡逍遥,避世自得,形成了与儒墨诸家学派的对立与互补.这种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在世人眼中看来多属放浪形骸,疯疯癫癫.与世俗隔得太远了,故道家多受冷遇虽然在朝代之初帝王多用道家得“自然无为”来进行休养生息,但始终无法取得和儒法一般的地位.
道家的影响对对于文人来说形成了一种隐逸、洒脱的精神气质,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独特气质吧.
总的来说,虽然学派之间有诸多差异,不过他们之间还是有联系的.比如孔子曾问礼于老聃,孟子、荀子分别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和“礼乐”学说,墨子原来也是师儒的,其思想也是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还有韩非师荀子,发展了其重法思想.
如果归纳起来,从社会态度的角度来看,“儒法墨”可成一派,道家自成一派,前者强调入世,要积极地干预社会政治,后者强调出世,回避社会现实,说成回避而不是逃避是因为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本来就难以分清对错,是否消极积极往往不可轻易盖棺定论.作为前者不管是“仁”还是“法”都是要求人们融入社会,在世俗中改造人生关注生活,后者则是以一种亲近自然的态度去追求自由,不愿在世俗中受束缚,这种要求个性解放、张扬自我的态度往往在仕途中走不通,为什么许多有志之士、富有思想的年青人一进入官场就似乎沉沦了,一腔热情都被“案牍之劳形”给熄灭了,最后沦为平庸.这是因为有太多束缚,之前的理想都淹没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年复一年的事业竞争勾心斗角中了,于是一种质朴、自由的隐逸生活多为向往.“大隐隐于市”,许多人也会在市井中享受他们安逸潇洒的人生.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