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时期武器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到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是什么?当时有国产武器吗?

问题描述:

北洋军阀时期武器
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到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是什么?当时有国产武器吗?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2-0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事实上中国军队所装备的武器直到抗战快结束之时美国援助才装备了世界上先进的武器,一直来都是装备的比国外先进装备低一个层次的武器.主要表现在枪炮大都为仿制国外型号.(自己买不起)
国产武器最著名的肯定就“汉阳造”啦,这是汉阳兵工厂仿制的步枪,知道抗美援朝,这种步枪都还有装备.
1、以滇、桂为主的护国军——靖国军系列
1915年12月,蔡锷、唐继尧在云南举旗反袁,组织护国军,出师北伐.清末民初,滇军的素质在西南各省为首屈一指,值得注意.护国军采用了战时编制,以军为战略单位,初期每军辖四个梯团,每梯团辖两个支队,支队由原来的团改称,军直编有炮兵、警卫等大队.实际上,军-梯团-支队组编与军-师-旅-团组编相比,相当于取消了师部,由军直辖四个旅.减少了一层指挥机构,增加了作战效率,又弥补了护国军初起时装备、干部等方面的不足,后来扩编到八个军.
1916年初,广西的陆荣廷也加入护国军,并占据广东,其后来扶植成立的护国军军政府军务院,其下也编有七个军,军下或辖师,或辖旅,或辖支队不一.护国战争之后,护国各军纷纷改编为平时编制,恢复为师、旅.
1917年护法战争起,桂系组织两广军队八十个营,编为五个军入湘,号称“两广护法联军”,而唐继尧则号称“靖国军”.二者成为南方护法军的两大主力.此外,川、陕、闽、豫等各有靖国军的分号出台,成分庞杂,编制不一(军下或为师、旅,或为纵队、支队,或为统领,等等).到了1921年,陆荣廷被粤军赶下台,广西出现了几年混乱局面,最后由新硅系李、黄、白的定桂讨贼军统一,并加入了广州国民政府麾下.
1921年唐继尧被顾品珍赶走,次年虽恢复政权,重举靖国军大旗,但号召力已大不如前.而且唐鉴于顾品珍之叛,对下疑忌甚重,取消了滇军中的师和大部分旅,将三、四十个团的指挥权抓在自己手中.其间在滇桂战争中一度采用建国联军的称号,恢复军的组编,但战后又撤消复原.唐的上述这些防范措施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北伐时仍然没自己手下握有兵权的镇守使们废黜.
2、张作霖的奉军
在直皖战争后,张作霖的奉系军队握有四个师、二十三个混成旅、三个骑兵旅及若干个独立团的庞大兵力,编制与番号仍为北洋定制.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张宣布东北“自治”,从此脱离了中央管辖范围,所部番号一律改为“东三省陆军”,独立编号,且编制与北洋定制相比,有了显著变化.奉天兵工厂的发展,使得奉军的装备在北京政府后期与国民政府初期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
“东三省陆军”改以旅为平时编制单位(军仍在战时组编单位),除保留原有的第27、29、奉天暂1师等三个师的番号外,其余一律统编为旅,共计二十七个旅(含师属旅)和五个骑兵旅.三个师的编制大致如北洋旧制,旅实际为混成旅,每旅辖步兵两至三团,骑、炮兵各一营至一团不等,此外还有工兵连、辎重连、无线电队的附属部队.其中某些旅的实力(如张学良的嫡系第2旅)不亚于北洋军制的一个师.骑兵旅仍辖骑兵两团.
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奉军入关,到1925年5月改以师为平时建制单位.成立了“东北陆军”二十个师,共有步兵四十余旅,骑兵十余旅,炮兵两旅,工辎各一团,总兵力达35万.在新制中,步兵师分为甲、乙两种,师有步兵两旅(甲种为三团制旅,乙为二团制旅),辎重一营,工兵一连,骑兵减为一连,炮兵减为一营,原来旅属的骑、炮兵大多移出另组为骑兵师、旅和炮兵旅;步兵团内除了步兵三营外,另直属有机关枪连、追击炮连、通信班等.骑兵师为两旅四团的乙种骑兵师,独立骑兵旅仍为两团制,骑兵师与独立骑兵旅均有骑炮兵一连,骑兵团由骑兵四连、机枪连、迫击炮连、通信班组成.炮兵旅、工兵团等多为三三制,炮兵为四门制连(迫击炮为六门制).同年10月间,奉军又以此为基础组建了六个方面军团.
郭松龄反奉失败后,奉军编制再次为之一变.在奉军嫡系的三、四方面军团内将师的编制取消,并在对国民军、下河南等诸次战役中在方面军团和旅之间增设军的建制,成为方面军团-军-旅的体系,通常一军辖三旅,或多或少.炮兵废旅留团,设炮兵司令统辖,工兵、辎重兵都以营为单位,并有装甲车队、汽车队、探照灯队、铁道大队、通信队、航空队、交通旅等.
在安国军军政府成立后,为壮大声势,又将旅改制为师或暂编师,成为方面军团-军-师的体系.此外,炮兵司令部改为炮兵军,辖三团制的炮兵旅三个,并有两师(旅)制的骑兵军列编.工兵、辎重分别编成工兵集团、辎重集团,另外还有交通旅、航空队、铁甲车队等.东北易旗后,奉军改称东北边防军,原有军团、军、师番号取消,步兵统编为27个国防旅(三团制)、3个省防旅又若干个团;骑兵编为6个国防旅(二至三团)、一个省防旅和若干骑兵团;炮兵整编为十个团,分属于三个炮兵旅;工兵整编为八营,其它下略.
3、国民军
1924年冯、胡、孙发动首都政变,组建国民军.以后国民军陆续出现七个军,但这个“军”实际上只是一种势力表示,并无确切的编制意义在内.除了冯的国民一军外,其他各军的编制与原北洋定制大同小异,只是各自独立编号而已.冯玉祥的国民一军在最初也是采用旧制,但在1925年改称“西北陆军”之后,编制较前有较大变化.那时,冯军先后组成步兵十三个师、骑兵两师又七团,另有卫队旅、交通团、钢甲车团等.值得注意的是西北军的步兵师是师辖三混成旅(实际为步兵旅),每混成旅辖三步兵团,是典型的三三制.骑兵师也是三旅六团制的.三三制在冯军中的采用应该是与苏俄顾问的建议有关系,应是在中国的首次采用,在南口会战中表现较著.
在五原誓师举行北伐后,国民联军在总部下设立“路”的战时建制,每路视情况辖若干师、旅不等.在进入河南,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后,编制向南方各军看齐,将各路改编为三师制的军(有的或两师,或三师以上),并在集团军与军之间加设方面军一级,直至北伐结束.
4、直鲁联军、五省联军、讨贼联军
直鲁联军前期指张宗昌的鲁军和李景林的直军,但当李景林被免、所部回归奉军后,直鲁联军一词的直是指接任督办的褚玉璞.鉴于张、褚是同一系统,以后的" 直鲁联军"实则指张宗昌部.直鲁联军在安国军成立后,改称为安国军第二、七联合方面军团,其先后成立有三十多个军.初期各军辖师、旅数不等,但大多有名无实,能够一战的只有不过六、七个军,各军编制尤其混乱.张宗昌的“三不知”之一就是“不知自己有多少兵”,当其实也.在直鲁联军盛时,估计兵额应在二十万以上.第二期北伐前夕,为提高战斗力,直鲁联军进行了点验,致使大量散兵回归为匪.点验后的六万余部队中,一些名额不足的军进行了缩编,取消师、旅、团,分别改称中将支队、少将支队、上校支队等.
五省联军在成立后不久,就开始了内部番号的整编,首先整编了浙、苏两省军队,统一了番号.在北伐期间,其余各省残余部队也加入了整编.五省联军总共统编了十五个师,和几个混成旅,内部编制在北洋旧制的基础上略有变化,如师属炮兵减为一营、骑兵减为一连,增加团属轻机枪和轻型炮的数量等.孙传芳曾参考国内外的变化,制定了一个较为先进的部队编制定制表,但由于战争原因,只停留在纸面上.投靠张作霖后,五省联军编为安国军第一方面军团,辖三个军,下面的各师、旅番号基本不变.
1925年10月吴佩孚在汉口重起后,宣布成立“十四省讨贼联军”.实际上只有鄂、豫两省听其指挥,川、陕、甘等还有少许军队奉其旗号,其余的虚张声势的成分居多,总兵力号称二十万.但在前期,讨贼联军实际上并未统一编制,部队一般以各自的本来师、旅番号存在,与国民军、北伐军作战时临时编建军、路等建制.但在武昌战役失败,吴退居河南之后,才有了统一部队番号的行动,曾先后任命了“讨贼联军”十五个军的番号,每军辖二、三师或混成旅不等.不久奉、国、冯军三路入豫,“讨贼联军” 或被解决,或加入靳云鹗的“河南保卫军”,最后降附于国民革命军.
5、粤军和孙中山的前期北伐军
独立的粤军是从朱庆澜为省长时拨与的二十营省长亲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初期带有旧巡防的痕迹.援闽时的组编为军-支队-营,支队相当于团,辖3-4营,每军由4-5个支队组成,另外还有相当于团的“统”的编制,直辖于军.粤军回粤驱逐旧桂系后,改为正式陆军编制,有三个师和十个独立旅,此外还有若干路、统等.粤军的师除辖两旅四团外,尚直属步、炮、工、辎各一营.1922年6月陈炯明反孙,粤军分裂.拥陈的粤军仍以原师、旅、路组编,到1923年组成了七个军又三个独立师共五万余人,每军各辖几个师和独立旅不等,多者一两万,少者两三千,这七个军分别归属林虎、洪兆麟、叶举三部指挥,以后曾用救粤军的名义,二次东征后瓦解.拥孙的粤军编成许崇智的东路讨贼军,下辖三个军,每军辖四个旅,另有几个独立旅.
1923年孙中山在滇桂粤各军的支持下再次回粤执政,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府,并就大元帅职.孙将各军一律改称讨贼军,其中将在粤的外省部队编为国防军,直属大元帅指挥,归附帅府的粤军编为地方军.待平定沈鸿英及再平陈炯明后,又将讨贼军改称建国军,并加委了建国粤、滇、桂、湘、赣、鄂、川、山陕、奉等军总司令,其中只有粤、滇、桂、湘等军尚可使用,内部编制以师、旅为主.其余各军或规模很小,甚至只有空架子,或在远域他省.1928年两广统一后,建国既各军与新兴的黄埔校军统一组建为国民革命军第1-6军,广西的定桂讨贼军改编为第7军(军辖二团制的旅),以上成为北伐前夕的七个军.
其它各小军系,也有一些特色之处,如晋军曾以师辖一旅又一团,以弥补人力不足的方法等,鉴于篇幅,这里从略.
作者: af 发布日期: 2005-8-12
五、北伐和十年内战——军制的改革
国民政府成立,北伐军兴.国民革命军在初建时,改用军为平时建制,并完全按照苏俄式军制,从军到班皆为三三制.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制定颁布了第一个《国民革命军编制表(草案)》,其中规定:军除辖三个师外,军直属部队可编一个炮兵团、一个工兵指挥处、一个通信处、一个特务队;军部设政治部、参谋处、副官处、经理处、军医处、军法处,军、师、团三级均设党代表.此外,《编制表(草案)》还规定,师属步兵团除辖三个步兵营外,团直分队可编机关枪连、特务队、侦探队、通信队、辎重队、卫生队各一个.一军与北洋定制一师相比,人数大致相当,步兵稍多,特种兵稍少.当然,在实际中,有的军较大,有的较小,内部编制也不尽统一.北伐期间在军之上临时设立“路”的指挥机构.宁汉分裂后,汉方军队按照既定计划,在集团军和军之间增设方面军一级,宁方则以带序号的“路”代替了方面军.宁汉合流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1928年1月正式颁布了去年重新修订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编制草案》,正式取消了军队中的党代表制,规定以军为基本作战单位,军以上称路,指挥官称总指挥;军以下师、团、营、连等;每军编三个步兵师及教导团、炮兵团、骑兵队、工兵营、通信队、宪兵队和军乐队各一个,军部设军长办公厅、参谋处、副官处、经理处、军医处、军法处、政治训练处;甲种师编四个步兵团,乙种师编三个步兵团,每师编特务营、炮兵营各一个;团编三个步兵营及迫击炮连、机关枪连、卫生队各一个;营编四个步兵连.
1928年春第二次北伐前夕,原宁方的第一集团军又废除路,改设军团.第二次北伐过程中,蒋中正的第一集团军和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均采用集团军-军团-军的组编形式;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采用的是集团军-方面军-军的组编形式;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直辖军,并保留了部分“路”的编制.其他地方势力仍有保留路的编制者,如留守广东的李济深“第八路军”等.在北伐过程中,各个集团军的部队,前后相加,总计有上百个军的番号.
北伐结束后,鉴于全国部队太多,进行了国民政府军事上的首次编遣.计划全国编遣额定为六十个师,平时以师为最大单位,以军为战时单位.师分甲、乙种,分别辖三个与两个步兵旅,此外师还直辖骑兵连、炮兵营、工兵营、特务营、通信队等.这实际上是从苏俄的三三制向欧日军制的一次回归,不同的是甲种师可辖三旅.若与老北洋的旧制师相比,甲种师因多一旅步兵,人数要多三千左右,乙种则少一千余人,骑兵减为1/4,炮兵减为1/3,但团属迫击炮连有所弥补火力不足.从作战效能来讲,旧式方块制的师不如三角制的灵活,这点后面再议.但对于压缩军队规模、达到裁军整军的目的,这种编制形式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此次编遣虽然形式上完成了,但由于各派系内部分配不均,酿成了后来的中原大战.在战争中,军作为战时建制再次出现,并且在军之上还设有路.中原大战结束后,路和军实际上一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不合规制的平时建制.
在1930年,曾推出《民国十九年陆军暂行编制表》,将师的编制分为三种:甲种师,二旅六团制;乙种师.三旅六团制;丙种师,二旅四团制.实际上,不少嫡系部队甲种师(如十一师、第一师等)后来多以独立旅、补充旅的名义增募一旅,成为三旅九团制的师.1932年6月再次出台的《民国二十一年陆军师暂行编制表》,拟将陆军师以步兵两旅四团、骑兵连、炮兵团、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卫生队、特务连组成,实际上只有少数师(如第87、88师等)采用的这种编制.
在1933年,根据与红军作战所得出的经验,感到以前的编制太大,在与红军作战中很不灵活.于是又推出了《民国二十二年剿匪军编制》,“剿匪师”编制分为三种,甲种为二旅五团制,除了师辖两个两团制的旅外,再直辖一个独立团或补充团;乙种为二旅四团制;丙种为师直辖三团,取消旅部.三团制的“剿匪师”一般都增编一个特务营,以对付红军的游击战,而炮兵则被大大压缩,甚至取消了师属炮兵营、连.如18军的11、14、67、94师等四个师均为此种编制:师司令部、步兵团三、工兵连、通信连、辎重连、特务营,此外军直属有特务团.另外,1934年10月的步兵独立旅编制表颁布.
在骑兵方面,分别有1933年12月的两团制骑兵旅编制表和1935年7月的三团制骑兵师编制表的出台.
九一八事变后,中央曾计划借助德国的帮助,编练三十六个德械师,使中国有独立抗衡日本陆军的能力.计划中的新制师计划辖步兵旅二、补充团、炮兵团、工兵营、通信兵营、辎重兵营、骑兵连、卫生队、特务连、化学排、探照排等,人数17000余人.与日军师团相比,步、炮兵数目装备相近,骑、工、辎、补充部队要少,全师人数相当于一个日本常备师团75%-80%.另外也曾有一个三团制新制师(教导师)的构想.上述计划由于从德国购入重武器受阻,而最终告吹.因此才有了以后在现有基础上的“调整师”和“整理师”的折衷.
1935年1月在南京召开全国军事整理会议,部署整军工作.同年3月,在武昌行营设立陆军整理处,综理陆军整理事宜.整理原则为:“依国防之目的,统一编制,混合编成,按管区配置,集中训练干部”.计划三至四年里调整60个师,凡未编练各师,均先照整理师编制,改四团制,有余或不足者互相裁补.同年10月,颁布的《陆军整理师编制表》,将各师再原1933年的编制表上改编为整理师,整理师仍分三团制师、四团制师和五团制师三种,此外,师直属炮兵一营(或一连),骑兵一连(或一排),工兵、通信、特务各一连及师医院等.1936年起,每半年为期,开始逐步选择60个师进行调整,是为“调整师”,调整师编制主要特点是:步兵连为9班混合制,班增编轻机枪;团属迫击炮连分属各营为排,增强战术单位火力;原各营所属小炮排集中成连,直属团部,作为防空及防战车火力.至年底,完成调整师两期二十个师.1937年原拟再调整两期二十个师,但第一期十个师尚未调整完毕,而抗战全面爆发,整军被迫中止.
六、抗战和内战——军制的调整和冲突
抗战爆发后,按战时编制成立了一大批军,在军之上又先后设置军团、集团军,加上原来部分保留的“路”,以及临时设置的兵团等,使得指挥系统错综复杂.于是在1939年春的南岳会议上,决定取消路、军团、旅等编制,从战区到团成为战区-集团军-军-师-团的组编.其中师属旅部取消,由师直辖三个步兵团,一个野战补充团,师司令部增设少将步兵指挥官一员,必要时起代原旅长的作用.以后另在后方成立补训处,撤销师内野战补充团,成为一师三团的“三角制”,这一制度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抗战末期,曾用美械装备的阿尔发师,编制大体如旧,只是兵器赂有增加.抗战后期曾采用“后调师”制度,即各军以两师在前线作战,一师在后方补训,轮流交换.
抗战结束后,在形势的要求下,开始了复员整军的行动(中央军事机关开始按美国制度布设,这点从略).到1945年底,已从原有的120个军,354师、31个独立旅,112个独立团和独立营,裁减为89个军、2个骑兵军、235个步兵师,其余的旅、团、营统充实步兵师中.在整编部队的同时,部队的装备也在更换,其中36个美械师已经完成配备78%,58个国产武器配备的整编师,轻兵器配备已达70%,重兵器仅达34%.
从1946年春起,根据三方会谈的精神,国军部队整编“应在1946年3月至1947年2月,12个月内,将现在部队整编为30个军,90个师又10个骑兵旅”.为达到这一目标,军政部拟定了两个步骤,第一步,先将各军裁减1/3,即原三师九团之军,缩编为三旅六团之师(甲种整编师),原二师六旅之军,缩编为二旅四团之师(乙种整编师),各独立师一律改编为二团制的独立旅.第二步,再按照《基本方案》,整编为90个师,并逐步编为30个军,每军辖三个师,每师为二旅四团,共1.4万人.上述第一步,又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将陇海路沿线及西北部队(新疆、河西部队除外)共27个军,66个师整编;第二期,5至6月,将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部队共32个军,92个师整编;第三期,自7月1日起,将东北、华北、新疆部队约30军,95个师整编.在陇海路沿线的国民党部队,实际整编为29个军,80个师,至于东北、华北及新疆的部队还没有来得及整编.自1946年6月下旬起,全面内战已经爆发,其原定的整编计划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函数急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