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的仁是代表奴隶主的利益?难道奴隶主对奴隶仁慈吗?这不胡说吗!

问题描述:

为什么孔子的仁是代表奴隶主的利益?难道奴隶主对奴隶仁慈吗?这不胡说吗!
1个回答 分类:历史 2014-11-0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这位同学,看来你对孔子和春秋战国时期没有什么深刻的认知.
  首先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后期,处于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建立的年代,孔子本身对这个年代就很失望.他就是想通过自己的思想,呼吁大家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他所倡导的“仁”的思想到今天都非常适用,只是他觉得在周以前的社会制度就很好,是一个有规矩,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位置,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各行其职,这样社会才不会乱.但他没想到这是因为奴隶制已经不符合现在生产力水平了,是社会根本制度的问题,所以才导致的礼崩乐坏的.而他把社会上层(奴隶主)当成了改革的执行人,只是想让这次改革自上而下的进行,这样才能更快的是自己的想法得以实施.所以你的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
  参考资料:
  春秋时期,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新贵族与国君、奴隶主贵族之间的夺权斗争中,大大提高了“民”的社会地位;殷商以来逐步确立的宗法体制以及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面临土崩瓦解,“人道”与“天道”溶为一体的神学思想体系受到冲击;一些先进的思想家、政治家,在总结和借鉴尧舜时代以及夏、商、周时期提出的“民惟邦本”的道德论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社会化人文主义思想的新的道德论说, 逐步形成思潮而勃然兴起,为孔子仁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民”的地位变化,“天道”、“人道”分离, 社会化的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就是孔子仁学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民;人道;天道;民惟邦本;人文主义
  孔子仁学产生于春秋晚期,是中国社会由禅让到父传子的家天下、历经三代至春秋的社会政治伦理的理论概括, 是世界文明轴心时代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东方社会由乱而治的理论指导.
  孔子仁学的核心内容是“克己”[1]、“爱人”[1]、“力行”[2].“克己”, 克尽己私.“爱人”,与他者和谐一致.“力行”,所行无私无畏.克尽己私是体“仁”的重要途径, 与他者和谐一致是行“仁”的重要内容, 所行无私无畏是践“仁”的重要保证.体“仁”、行“仁”、践“仁”都是对“人”而言,“仁者人也”, 没有“人”的主导作用,就没有“人”的体“仁”、行“仁”、践“仁”.“民”(人)的地位变化,“天道”、“人道”分离, 社会化的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就是孔子仁学的文化背景.
再问: 不是我这么认为,是一本毛时代的哲学书,我也觉得不对,所以来请教
再答: 每个时代的统治者都会把一些经典,向自己需要的方向进行扭曲,这不足为怪。孔子和其他圣人的经典是不能放在狭义的角度去看的。否者就是坐井观天,钻牛角尖。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