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报刘一丈书》 读后感

问题描述:

求《报刘一丈书》 读后感
谁能帮我找找啊~要求800字以上··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2-1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作者以夸张的漫画化的手法,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权贵、奔走于权贵之门的阿谀奉迎者和权贵的走狗三种人的丑恶形象,寥寥数笔,他们的心理神态并皆跃然纸上.与这三种人相对立的,是藐视权贵、不事奉迎、刚正不阿、正气凛然的作家自我形象.
  艺术特色:
  运用反衬笔法,对比两种做人准则.
  虽然文章对自己着墨不多,而主要是写官场丑态,但作者对那些奔走权门者的幽默讽刺,正面抨击,表现出他的鄙视、轻蔑和义愤,从而烘托出自己的高洁和骨气.
  以事实说理,富有感染力量.
  作者提出“今人之所谓孚者何哉”这一问题之后,接着并不是用概念来回答,而是摆出当时官场的现实.
  善于根据不同人物,选用不同语言来表现.
  如客说“相公厚我!厚我!”狂喜中带有几分吹嘘.“为谁?”“何客之勤也”,则是门丁仗势欺人、粗暴无礼的表现.
  译文:
  我在数千里之外,时常收到您老给我的信,借以宽慰我对您的长久思念之情,这已经就非常幸运了,何至于又劳您赠给我礼品呢,我更加不知道拿什么来报答您了.您信中流露的情意是很恳切的,从您不忘记我老父亲这点来看,就知道我的老父对您的思念也一定是很深的.
  至于用“上司下属互相信任,才德跟自己的地位很相称”这句话称道我,那我对此就有很深的感慨了.我的才德跟自己的地位不相称,本来我自己是清楚的;至于不能取信于上司的毛病,那我就更为严重了.
  况且当今社会上所谓受到上司信任是什么情况呢?有人从早到晚都骑着马到权贵者门前恭候.守门人故意不让他进去,他就献媚说好话,装得像妇女的样子,袖子里藏着银子偷偷地送给守门人.即使守门人拿着他的名片进去通报,可是主人也不马上出来接见他.他就站在马棚里的马匹中间,臭气熏着他的衣襟,即使饥饿、寒冷或酷热不能忍受,他也不离开.到天快黑了,那个得到银子的守门人才出来,对他说:“相公太累了,谢绝会客,您请明天再来吧.”到了第二天,他又不敢不来.头天晚上他就披着衣服坐着,听见鸡叫,就起身梳洗,骑马快跑到权贵者门前.守门人生气地问:“你是谁?”他就说:“我就是昨天来过的客人.”守门人又生气地说:“您这位客人怎么这么勤快呢!难道相公会在这个时候见客吗?”他心里认为自己太丢人了,强忍着气跟守门人说:“没有办法呀,您姑且容我进去吧.”守门人又得到他的银子,起身放他进去了.他又站在上次待过的马棚里.幸好主人出来,面朝南坐着召见他,于是他赶紧跑过去,趴在台阶下.主人说:“进来吧!”他就又行跪拜礼,故意迟迟不站起来,起身之后,献上他所要献给主人的银子.主人故意不收,他就坚决请求收下;主人又故意坚持不收,他就又坚决请求收下.然后主人才叫小吏收下他的银子,他就再次行跪拜礼,又故意迟迟不起身,起身之后,又作了五六个揖,才出来.出来之后给守门人作揖说:“相公关照我!以后再来,希望您不要阻拦我了!”守门人也还他一个揖,他就高高兴兴地跑出来了.骑在马上遇到和他认识的人,就扬起马鞭说:“我刚从相公家出来,相公待我很好,待我很好!”并且编造相公厚待他的情况.即使和他很熟悉的人,心里也害怕相公真的看重他了.相公也渐渐对别人说:“某人贤良,某人贤良!”听到这话的人,心里也合计着互相赞美他.这就是社会上所说的“上司下属互相信任”呀!老人家,您说我能这样行事吗?
  前边提到的那个权贵者,我除了过年过节和伏日腊日投一张名片之外,常年不去他家.偶尔路过他家门口,我也是捂着耳朵闭着眼,策马急跑过去,就象后边有什么人追我似的.这就是我心胸狭窄的地方,因此常常不为长官所喜欢,我却越来越不顾这些.我还常常大言不惭地说:“人生有命,我只是安守自己的本分罢了.”您老人家听了我这样的话,怎么能不讨厌我的刻板固执呢?
  家乡多灾多难,不能不触动离乡者的愁思.至于您老人家有才能却遭困境,就又使我悲伤感慨.老天爷给予您的天资是很丰厚的,不要说您自己不肯轻易抛弃它,就是天意也不愿意您老轻易抛弃它,希望您的心情能平静下来啊!
  赏析:
  宗臣,字子相,扬州兴化人,明代嘉靖进士.他为人刚直不阿,不肯趋炎附势,尤其反对奸相严嵩专权,结果被贬到福建作参政(参议官).后来因抵抗倭寇有功,擢升提学副使,不久病死于任所,时年仅三十六岁.《报刘一丈书》就是作者为人处世的具体写照.
  对个人品行的抒写,有多种形式,或者说有各种不同的角度.例如,宋玉在《对楚王问》中,一是以名曲作喻,用“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来为自己不被俗人了解辩解;另一是以凤凰与鲲鱼自比,说明自己志趣的高雅、宏伟.这是运用他物作比喻,表现出自己的高尚品德.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运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颂莲的“出淤泥而不染”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品性,来表达自己“胸怀洒落”,清廉自持的怀操.宗臣这篇《报刘一丈书》则以揭露官场那种奔走权贵门下,以求升迁的丑行,说明自己不能同流合污,烘托自己品德的高洁.这些作品,主题同是讲品德情操,但表现方法不同,因此,读后感到韵味各异,既有新意,又有深意.这是我们学习写作时应当借鉴的.
  《报刘一丈书》是宗臣给其父辈好友的复信.报,即回答,如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刘一丈大概是宗臣的世叔或世伯.因为是长者,所以用“丈”这种尊称.
  作者用书信体的形式来表示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显得自然、真切、朴实.
  文章的第一段,虽然是书信上的客气话,但是交代了宗臣同刘一丈之间的关系密切,这才有倾吐心腹的基础.
  第二段,文意陡然一转,以摘引刘一丈来信中的两句话领起全文,使文章立即转入正题.
  “上下相孚,才德称位”即是说,要使上下左右的的都满意你,信任你;品德与学问要与职位相称.这些话是刘一丈对宗臣的规劝,是语重心长的.清人吴楚才、吴调侯认为“相爱情深,方有此语.”按理,宗臣的回信可以用唯唯喏喏,表示感谢长者的关怀就算完事.但宗臣运笔高妙,就在于不按俗套来写,而借用这两句话,从反面做出一篇文章.“夫才德不称,固自知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这样突起两句,来承接上面引语,确是妙笔.它既表现宗臣倔强的性格,又使文章迅速扬起.他没有接受刘一丈的劝告,必然要说出一番道理,这就为下文的开展打下伏笔.同时,所谓“才德不称”和“不孚之病”,并非宗臣的自谦,这是运用反语的笔法,以引起下文的申述.
  第三段是文章的中心.作者用“且今之世所谓孚者何哉?”作为过渡,承上启下,并用提问来引起读者的注意.接着,文章用漫画式的笔法,描摹出官场各种人物的丑恶关系,特别刻画那些钻营者的丑态.这一段,没有议论,没有概念堆砌,而是以娓娓的叙述,形象的描绘,幽默的讽刺吸引读者.
  “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这是诸多现象的概括,揭露当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所以没有主语,没有具体指张三李四.表明这种现象,是当时一类人物的共同表现.接着,作者用强烈的对比手法,生动地刻画出三种人物的身份、心理及其性格特点,揭露出他们之间互相勾结、互相利用的卑劣行径.
  门丁,在封建社会是下等人.但权者的门丁则不然,他们狗仗人势,也是炙手可热的,客人来,门者敢于刁难,故意不让进入;客人来早了,他敢于怒问:“为谁?”也敢于怒斥“客何之勤也?”客人要好言好语,还要给贿赂,他才肯通报.家奴的骄横,映衬着主子的跋扈;而在这骄横的家奴面前低声下气,又烘托“客”的卑污.这便达到双重的艺术效果.同时,“门者故不入”一句,也表现了门丁的心理活动,因为他见识多了,知道这号人登门,一定有求于主人,所以用故意不让入,作为一种索贿的手段.可见,作者的刻画非常深刻.
  写客,更是淋漓尽致.这些身为“士大夫”的人,平日里标榜清高,然而,为了个人的仕途,为了追求升官发财,什么都可以忍受.“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便活画出那卑躬屈膝的嘴脸.“甘言媚词作妇人状”是表现“客”细声细气,讨好献媚的情状,以及怕触怒门人的心理状态.“袖金以私之”是钱藏于袖中偷偷塞到门丁手中的描述.“客”虽获准进入,但主并不即出见,于是只好等待.作者这样描写他立厩中仆马间所受的折磨:“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这里,写其心越诚,耐性越大,就更表现出这类人的可悲、可鄙、可笑!直到傍晚,门丁宣布主人谢客,只好明日再来.作者又刻画“客”归家之后的情形,“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不敢睡,起个大早,怕的是来晚了又排不上号.当“客”“走马推门”之后,下面有一段对比鲜明的对话:
  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
  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
  入之.
  一个盛气凌人,怒喝怒斥,一个逆来顺受,委曲求全,怕把事情闹僵.两者所处地位不同,神气各异.特别是门丁怒责之后,“客”也感到难受,感到受辱,但终于“强忍而与言”.这一笔是写得活灵活现的.如果“客”毫无羞耻之心,则不合人物的身份;但他知耻而强忍,更表现其官迷心窍,宁愿忍气吞声,受辱、受气,而毫无骨气.
  本来,在封建社会,门丁与士,地位是悬殊的,而在这里,两者的地位好像倒置了,宗臣正是抓住这一典型情节,加以集中渲染,反映出权贵者的不可一世.
  等到主人召见,更是受宠若惊.作者用“惊走匍匐阶下”,表现“客”的慌乱与狂喜.“惊”,是久等之后得到召见那种心情的流露;“走”等于现代汉语的“跑”,是“惊”的具体行动.“惊走”“匍匐”,活现出那卑污的心灵.接着是“再拜”、“又再拜”,在每次跪拜中,作者都用了“故迟不起”来表现“客”那种献媚讨好的丑态.直到辞出,也没有忘记再去与门人拉关系,向门丁作揖,请求他日“勿阻我也”.这些描写,表现出“客”的世故圆滑,让人觉得这类人物既可怜又可恨.而他们这种上下讨好,正是说明所谓“上下相孚”的含义.
  “大喜奔出”,一个“奔”字,写尽了人物的神态.奔出之后,神气便大变,遇熟人,已不是“甘言媚词作妇人状”,也不是“惊走匍匐阶下”,而是在马上“扬鞭语曰”,人们似乎从作者这一描述中,见其眉飞色舞,得意忘形的神态了.所以,《古文观止》说此类人是“乞哀昏暮,骄人白日”.
  至于写权贵者,作者也是写得很得体的.这一节的描述也很生动传神:“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这是半推半就,装腔作势的.作者写“故不受”,“故固不受”,一个“故”字,便展示了人物的虚伪性,而另一方是“固请”,“又固请”,表示对主人这种假推让了如指掌,所以给了一个顺水推舟的机会.因为是一再“固请”,所以“命吏纳之”就自然而然了.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幕活剧来.作者能够做到笔简而意深,全靠他对当时官场虚伪关系的深刻了解.
  那么,主人得了“寿金”之后,有什么反响呢?这里必须有所交代,文章才有着落.宗臣以综述的方式,简洁地补上一笔:“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也心计交赞之.”作者无须评论,读者自然会领略到“某也贤”的含意.因为上文已将这类人的嘴脸暴露无遗,因此,“权者”赞其“贤”,当然是金钱起了作用.走后门、拍马屁、行贿赂,三者的综合,才得到“某也贤”的称赞.至于那些应声虫“交赞之”,只是依主人的眼色行事,在丑剧中增添了闹剧色彩.这里,相公的语人,用“稍稍”来修饰,暗示是私下打的招呼.而“闻者”的“交赞”,则加“心计”二字,即心领神会.这些词,都用得准确,并且有幽默感,其讽刺意味便越浓.
  这一段最后两句,既与本段开头呼应,又点出一篇主旨.前面提出:“且今之世所谓孚者何哉?”然后摆了一系列事实,已足够说明问题.于是,此处收结一笔:“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便作了明确的回答.此,指的是上面揭露的现象.既然这种现象是现时人们所说的“上下相孚”,那我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但是,作者并没有这样直白说出,而反问一句:“长者谓仆能之者乎?”就显得非常有力.只要是正直的人,谁会说,一个人可以低三下四去拉关系,来达到“上下相孚”,向上爬的目的?同时,这一反问,也表达出作者的骨气来,说明自己“不孚之病”,正是不愿同流合污的表现.这就是所谓“下笔不言其事而其事自见”.
  第四段,作者简略写了自己的处世为人,以作正面抒写.说明自己与权贵在除岁时伏腊送一张名片外,是终年不相往来的.因为这样,不能讨上司的喜欢,作者相信“人生有命,彼将奈我何矣!”
  这一段着墨不多,但由于上文对反面写得详细,而且写出作者对这些丑恶现象的嫉恶如仇,对比鲜明,因此,此处虽然写得简略,而作者的骨气,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事权贵”的品质,却跃然纸上.
  最后一段除了说出自己的思乡之情外,主要交代了刘一丈的为人.作者没有正面抒写,但从“抱才而困”等感慨,说明刘与时人不同,而与宗臣却是同调,都是不会逢迎拍马,博取权贵者的欢心.因此,同样是怀才不遇.这样写,是蕴含着深意,给人无穷的回味.可见,本文的开头与结尾,同正文紧密联系,并非闲笔.
  总之,宗臣这篇《报刘一丈书》有几个特点:
  一、运用反衬笔法,对比两种做人准则.虽然,文章对自己着墨不多,而主要是写官场丑态,但作者对那些奔走权门者的幽默讽刺,正面抨击,表现出他的鄙视、轻蔑和义愤,从而烘托出自己的高洁和骨气.两相比较,的确是“清浊异质”.这就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二、以事实说理,富有感染力量.作者提出“今人之所谓孚者何哉”这一问题之后,接着并不是用概念来回答,而是摆出当时官场的现实.这些事实,在当时人们心中一定会引起共鸣.当作者指出“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人们的感受是具体的、形象的.因此,当他提出“长者谓仆能之者乎”的反问时,人们对作者的态度自然是赞同的.这就是文章的说服力,或者说逻辑力量.
  三、善于根据不同人物,选用不同语言来表现.下面三段话可以作一对比:
  “马上遇所交训,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
  “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
  “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
  这里,同样是短语,同样是叠用,但所表现的语气,人物身份,性格均不同.“相公厚我!厚我!”表现出“客”狂喜中带有几分吹嘘.在这句话的后面,作者又概述一句:“且虚言状”.这便是小说中常用的“如此,如此”,读者可以想象到其所虚言者,即“相公厚我”的具体虚构.而“某也贤!”则是上对下的称赞,之后的提升任用,就不待言了.至于“为谁?”“客何之勤也”,则是门丁仗势欺人、粗暴无礼的表现.这里掺杂着埋怨(来得太早)、轻视(知道是来走门子的)、刁难(明明是昨天约来的,又责何客之勤也)等复杂感情,目的则是趁机敲诈.所以,当他“又得所赠金”之后,自然是“起而入之”.
  应该说,这篇文章是清新的,它思想深刻,文字生动,针对性强,是现实主义的作品.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
下一页: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