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延续至今的原因" 作者是谁

问题描述:

"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延续至今的原因" 作者是谁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2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作者不详
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延续至今的原因
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和自豪,当这个世界的大部分地区的大部分人仍然生活在饮毛茹血的蒙昧中时,他们已经创造了灿若星辰的先秦文明,孔子、老子与同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一起用他们智慧的思想照亮了人类理性的天空.而当西方的诸多文明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灰飞烟灭,只留下苍老的金字塔孤独地守望着岁月的痕迹,或是空中花园的神话倾诉着历史的辉煌时,中华文明却历九死而重生,在一次次文明入侵再度崛起,老干生新枝.今天的印度人不是昨天的印度人,今天的埃及人不是昨天的埃及人,但今天的中国人就是昨天的中国人.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究竟有什么特点深深地刻在了中华文明的骨子里,使中华文明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无数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为此探索良久,小可不才,在这里谈谈一孔之见,全当抛砖引玉.
一,我认为,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其文化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和对本身文化传统的坚持与固守,就是文明认同感.这也是中华文明最大的外在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的交流史.在秦汉以前,中华文明也有对外的文明交流,但是这一时期,中华文明真正的内部整合尚未完成,对外交流和内部融合同时进行,他们的界定比较困难.秦汉以后,中华文明一旦真正形成,就在允许的情况下,开始了真正的文化交流,而且,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态度是积极进取的,例如,丝绸之路的开辟,就是中华文明本身争取的结果,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交流的第一个高潮,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文明带着惊讶与好奇开始审视西域,乃至更远的西方.对西方的各种风俗习惯,兼容并受,从西域传入的歌舞、生活器具等在上流社会中广受欢迎.“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座、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后汉书.五行志》 转自《中国文化史纲》 房烈曙,木华主编 科学出版社)就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仅几十年来,在中国特别是新疆地区发现的大量具有西域和汉双重色彩的生活器具也为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提供了佐证.之后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长盛不衰,在此不再累述.需要指出的是,从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就抹煞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对外来文明的兼容并包的特点是错误的,那仅仅是中华文明在遭到外来入侵后,异文明统治集团的意志体现.
但是,中华文明的对外交流并没有削弱自己的文明特色,从世界范围上看,今天的中华文明体系是最复杂多样,五彩纷呈的,不仅有中国本土产生的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浓厚印记,更有外来佛教文明的特殊烙印,还有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相结合的特殊产物——回族文化.令人惊叹的是,这么多文化渊源各不相同,文化理念千差万别的文化体系却在中华文明这棵参天大树上都找到了自己的栖身之地.但不管怎样,这些文化分枝无一例外都已经成了中华文明庞大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各有特色,但却已经相互揉和,共同构成并认可中华文明体系的核心内容.
为什么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是其延续至今的重要的原因呢?
我认为,一个文明要想存在并发展下去,仅仅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每一个文明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有些甚至会严重影响文明本身的发展,这就需要文明本身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完善并发展自身.西方的巴比伦文明在覆亡的过程中除了外来文明的入侵,其本身的发展方向也出现了重大问题,最终在内外交困中灰飞烟灭.另外,任何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不管在精神还是物质上总有落后于其它文明的地方,与其它文明进行交流,对外来文明的吸收是必须的.如果中华文明在真正统一之后的两千多年都向后来的清王朝那样闭关锁国,顽固不化,对外来文明不闻不问,那么中华文明在外来文明的夹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这么长的历史生命.
但是这种交流和吸收必须是有限度的和选择性的,要对外来文化加以改造,使之更好地与本身文化传统相适应,相协调.例如,今天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就是外来文化,在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由于其文化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巨大,并没有很快被接纳,但经过中华文明对其进行的创造性的改造,才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佛教的中心.佛教也成了中华文明对外来文明吸收的经典例子.
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例如今天的埃及、伊拉克等地区,本来是世界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有着具有自己独特历史渊源的文明,但是他们对伊斯兰文明的吸收是彻底的,彻底到抛弃了自己本来文明的程度.今天,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已经难觅继承者.有人说,那是伊斯兰文明强势入侵的结果,可是要知道,在中国文明史上,有着远比伊斯兰文明更残忍,推行本身文明更积极的蒙古和满清,不管是被划为第四人等,还是“留发不留头”的政策都没有使中华文明放弃本身文明而屈从于征服者,反而以自己文明的博大精深去同化或者部分同化了征服者,虽然中华文明在这两次文明浩劫中伤筋动骨,但毕竟一息尚存,根本仍在,为今后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总体来讲,中华文明在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上比较理性,有吸纳也有拒绝,从而使中华文明能够历久重新.
那么,中华文明为什么具有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呢?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来看,与西方的诸多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单一,而是多种区域文明融合发展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华文明控制和影响的区域内,在新石器时代,至少存在着六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文明:“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区域;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区域;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区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区域;以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而每一个区域内部又不是完全统一与均衡发展,又可以细分为各种“类型”,它们之间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差别,例如龙山文化时期,中原文化区内就存在着王湾三期、三里桥二期和晋南陶寺等文化类型,它们之间又互有差别.
中华文明就是在整合如此之多的区域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这种整合,并不是强者简单的文化扩张,而是对各地区、各种文化因素的重新组合与价值定位,在各个区域的基础上缔造一个更大的文化传统.例如,今天作为中华文明主体图腾的龙,其考古发掘的最早出处并不在今天所谓的中华文明核心区域,而是在辽河流域.“红山文化时期,辽河流域将玉和龙结合起来,出现了玉猪龙.安徽含山所出土的黄幸玉龙与红山文化玉猪龙非常接近” “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墟妇好墓所出土的数件玉龙与红山文化玉猪龙也是非常接近的,从中便可看出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巨大影响”(《中国崇龙习俗》,吉成名,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126,127页)正是在中华文明的区域大融合中,龙这一图腾从辽河流域传到大江南北,成为整个中华文明的主体图腾,并且与发源于华山脚下的以花为图腾的华族相结合,至此,华人和“龙的传人”才成为同义词,他们一起成为今天中国人的祖先.在今天的中华文明中,还融合了无数的这样或那样的区域文明的文化因素,他们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姿的中华文明本身.
正是因为其本身就是文明融合的产物,中华文明对于文明间的交流,融合甚至侵略都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对它们并不陌生,所以面对数千年中无数次的文明交流、融合、乃至侵略时,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以自己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以自己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使自身更加完善,充实.
从中华文明的特性来看,中华文明虽然源头各异,但都起源于农耕文明,由于对待的生产对象很快从动物专向了植物,所以中华文明从骨子里少了一丝血腥,多了一份宽容,很少有文明霸权意识和侵略特性.一个现实的例子就是当今世界不管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激进的,以文明垄断为目标,排斥其他文明的原教旨主义者,但中华文明无论是儒、道、释都不专横,都以宽容为特性,提倡“和而不同”.即使在把道家奉为正
统,已老子为虚拟祖先的唐朝,儒家和佛教的发展也是最迅速的.在中国现实中,往往一座山上既有道观,又有寺庙,还有孔庙,而且个个香火旺盛,无不干扰,而考古发掘中出土的许多文物经常具有两种甚至三种文化的特征.正是中华文明这种宽容的特性,使得它在对待外来文明时不会极度排斥,而是可以慢慢接受,与之共同相处.
为什么中华文明在宽容地对待外来文明的同时在面临文明入侵时却能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拥有如此强的文明认同感呢? 首先,这种认同感最初是由于部落或者氏族在共同抵抗外来侵略或进行集体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较早的体现就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向心式聚落.后来随着中华文明的内部整合,中华文明形成了共同的图腾,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观念等文明因素,这种认同感就被放大到了整个文明本身.当文明遭受到外来侵略或冲击时,就会激起人们保卫自己的文明的意识,也总会有人以此为号召,进行抵抗文明入侵的斗争.例如,当年孙中山先生推翻清政府的口号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其次,统治阶级的思想控制强化了这种认同.中国的统治者相比于西方的统治者在统治手段上要文明地多,更注重对人民的思想和精神控制,手段也更高明.中国的官方办学传统悠久,东汉时的太学竟有三万人之多,地方学校更是不计其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统治者的特创.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为了说明自己的正统性,除了宣扬君权天授的思想外,还会把自己拌成整个文明和国家的代表者,特别是外来入侵形势比较严峻的时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国家和文明的认同感.
最重要的是,这种文化传统来源于中华文明特有的祖先崇拜.与其他文明不同,中华文明的神灵崇拜并不十分突出,与西方神庙式建筑很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华文明更重视祖先崇拜——即使有神灵崇拜,不占主导地位,而且相当一部分是祖先神.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多次证明了祖先崇拜的存在,西周以后,祖先崇拜制度化,例如当时的天子与诸侯都有自己的宗庙,发掘的秦雍城遗址显示,其宗庙建筑与宫廷建筑并列存在,可见祖先崇拜地位之高.以后历朝历代都有专门的祭祀祖先的太庙,并且会按时祭祀,但却很少有官方的神庙建筑.而百姓中间也多有自己的宗祠或族谱.直到今天,很多文化传统浓厚的地区仍存在着逢年过节祭祀祖先的传统.祖先崇拜从本质上讲就是对血缘延续的重视,而与血缘延续相伴随的就是对文化传统延续的重视,因为我们很自然地会把文化传统当作祖先留下的财产来看待.
正是这种对文明的认同感使得中华文明在历次文明入侵中都能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文明传统,所以才能在诸多残酷的文明入侵中如同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二,我认为中华文明能延续至今重要原因是中华文明的全部区域被外来文明强制性入侵的时间相对来讲较短.
中华文明完全遭受外来入侵的年代只有元与清,历时不过三百余年,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中并不算长,而纵观西方的诸多已经消失的文明体系,其文明都是在接连不断的外来入侵或长时间的占领中被消灭或同化的.例如曾经十分辉煌的古埃及文明,先后受到了波斯文明、希腊文明(马其顿帝国)、罗马文明、阿拉伯文明(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 的强制性占领,最后导致原来的文明体系支离破碎,文明传承中断,以至于古文字都几乎无人能释读.无论一个文明多么坚强,多么宏伟,在外来占领中只能仰人鼻息,作为被统治者的文明,时间一久,必然会丧失文明的独立,被统治者的文明同化甚至直接消灭.值得指出的是,我们现在正处在中华文明遭受历史上最长时期的文明入侵之后的时期,也是外来文明入侵最汹涌澎湃的时期,中华文明本身极其脆弱,如果不妥善处理“去除糟粕,保留精华”地继承文明遗产和吸收外来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这一代人很有可能成为导致中华文明彻底衰落的千古罪人.
为什么中华文明遭受的全区域性外来入侵比较少呢?
首先,中华文明拥有良好的区域优势,较早的完成了区域内的文明整合,拥有了广阔的认同中华文明的区域范围.如上所述,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十分多样,但早在5、6千年前就开始了全区域内的文明整合.“经过夏的初创、商的扩张、西周政治制度的巩固,东周思想理论的完善,中华文明传统已大致完成了自身的系统整合,在农牧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村居生活、城市生活、国家社会、及区域性特色和差异,都融入这一宏伟体系之中并各就其位.
秦汉之时,中华文化大致完成了内敛式的演进,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生观,价值观,哲学思想,以其鲜明的自身特色投入世界文明舞台,做好了迎接其他文明体系挑战的结构性准备,从而构成了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摘自课本,出处待考) 这时,中华文明的统治区域已经十分广大,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文明体系,且其范围以后还进行不少的扩张.这样,在外来文明入侵时,中华文明就有了足够的战略纵深,可以在一部分地区延续文明的火种,并成为未来文明复兴的基地.例如,中华文明遭受历史时期以来第一次惨重打击的五胡乱华、南北朝时期,不仅有以冉闵这样的民族英雄为代表的此起彼伏的抗争, 也因为南方六朝保存了完好的中华文明体系和传统,才使中华文明能够成功地抵制了外来文明的入侵,并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基础上迎来了隋唐时期的中华文明的大复兴、大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秦汉之前, 在中华文明东南方向上的文明整合一直延伸至海岸线,这就使得中华文明在工业化之前的几千年中在东南方向上基本没有外来文明入侵的威胁.而中华文明的西部是青藏高原,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那里难以产生强大的,人口众多的文明体系,难以对中华文明构成实质上的威胁.所以,中华文明面临的强制性入侵威胁主要来自北方,这就使得中华文明可以集中力量对抗这个方向的威胁.从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来看,使中华文明几近灭亡的几次文明灾难,无一不来自于北方.而西方的许多早期文明,大都三面甚至四面受敌,即使面临海洋也常常因为海洋区域过于狭小难以阻隔文明入侵,不得不分出精力应对,其中一部分在其它文明的入侵和夹击中灭亡,另一部分也应为疲于奔命, 或是穷兵黩武而衰落.
其次,中华文明森严的等级制度,造就了紧密的社会制度,有助于凝聚文明力量,对抗外来侵略,也有助于防止文明的分裂.
中华文明等级制度的产生可以追溯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部落氏族中出现了地位的差别,产生了阶级.仰韶文化的向心式聚落遗址就充分地显示了等级制度的出现.到了二里头文化遗址,仅有一万多平方米的一号宫殿的入口大门却被分成三个小门,充分显示了当时的等级制度已经比较完备.经过商周的发展,特别是周的分封制度使等级制度进一步确立.而秦汉之际,中国的等级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皇帝.中国等级制度的发展比较明了,在这里不再累述.需要注意的是,秦汉以后的中国等级制度与中世纪的西方对比是鲜明的,中华文明是层层隶属制,既“主人的主人是主人”,一切权力集中,而西方是单层隶属制,既“主人的主人不是主人”.
正是这种中央集权的等级制度与中华文明对人民的精神洗礼相结合,使中国社会构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整体,在面临各种威胁时可以调动整个文明的力量进行抵抗.而任何一个外来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强制入侵都是与这个整体进行斗争.对于如此宏伟,控制了如此之多的人口,覆盖了如此之多的区域的中华文明体系,只要不是在科学技术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任何文明的挑战都是无力的.所以,外来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统治区域的成功入侵或部分成功入侵,无一例外地发生在中华文明体系出现内乱,原有秩序被破坏,无法以整体的姿态对抗外来文明入侵的时期.反观西方,由于社会结构的松散,经常出现文明区域被逐步侵蚀,最终导致文明覆亡的现象.
而中华文明这种中央集权的等级制度,也加强了中华文明内部的秩序,加强了对各个阶层的控制,使得破坏文明秩序的事件难以发生,大大减少了中华文明因为过度内耗而引起的文明衰落.而中华文明的内部斗争也大都以夺取这个金字塔的塔尖,控制中华文明的所有区域为目的,而很少出现偏安一隅,只追求独立的分裂势力.即使在中华文明分裂之时,各势力也都以统一全国为目的,这就使得中华文明的历史上统一成为主流和趋势.
综上所述,对于文明衰落的诸多原因,从外来文明的渗透、强制入侵,到自身的分裂或内耗,中华文明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加以克服,所以中华文明才能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传承至今.相信,中华文明的这种特性,也必将能够使它在今后的岁月中更加发扬光大.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高数一指数函数
下一页:必修五第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