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一年级文言文的翻译

问题描述:

关于初一年级文言文的翻译
求初一年级上学期,论语十则和古诗四首和龟虽寿的正确翻译
包括重点词语,重点字的翻译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1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
孔子说:“在严寒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这首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的时间是建安十二年(207).东汉末年,居住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奴隶主贵族,乘中原一带天下大乱之机,经常入塞掳掠汉民.建安十年,曹操平定冀州以后,袁绍的儿子袁熙和袁尚等,投奔了乌桓.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安定东北边境,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率军征伐乌桓,结果取得了胜利.这首诗是他凯旋归来的时候写的.全诗以昂扬慷慨为基调,抒发了曹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壮之情.
《龟虽寿》共十四句,除最后两句是入乐时加的,和全诗的内容没有关系以外,其他十二句,每四句是一层,可以分成三层来理解.
第一层是开头四句.这四句的主要意思是说“人寿不长”.诗人为了表现这一意思,没有采取直述的写法,而是连用了神龟和腾蛇两个比喻.神龟,是龟的一种,古人常常用它来象征长寿,神龟尽管能长寿,但最后还是要死亡,所以诗中说“犹有竟时”.腾蛇,相传是一种像龙一样的神物,本领很大,腾蛇虽然能腾云驾雾,但到时候也免不了死亡,因此诗中说“终为土灰”.诗人在这里特别标举神龟和腾蛇,这是因为在迷信思想相当盛行的古代,神龟和腾蛇都被染上了浓厚的神学色彩,即使这样,诗人也断定它们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神龟和腾蛇尚且如此,至于其他物种,那就自然更不在话下了.因此,诗人用神龟和腾蛇作比喻,不仅具有举一反三、以重代轻的典型意义,同时也旗帜鲜明地否定了万物不变、人可以成仙不死等神学迷信思想.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开头这四句用的是借喻,只写出了用作比喻的神龟和腾蛇,至于被比喻的内容,则完全略去了.这样处理,不仅语言精练,而且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使读者会自然地联想到,衰老和死亡也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如何对待衰老和死亡,不同的人常常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及时行乐,虚度时光;有的慨叹迟暮,消极悲观.而曹操则表现了另外一种精神境界,这就是这首诗第二层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老骥伏枥”以下四句是第二层.这一层是全诗的中心.在写法上,这一层和第一层有些相似之处,也是运用了比喻,用伏在马槽上的老骥还想驰骋千里,来比喻想建功立业的烈士到了暮年,仍是壮志不减.老骥,就是老千里马.在古代,千里马在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征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曹操用老骥作比喻,饱含着对老骥的尊敬和爱戴,同时也是他自己几十年戎马俊倥偬的征战生涯的象征.在内容上,这一层上承第一层,一方面表现了曹操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已经到了暮年,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他进入暮年时的可贵的精神状态.这一层一开始就写“老骥伏枥”,写出了千里马同神龟和腾蛇一样,也不能违背自然法则,也是要老的.千里马是这样,人何尝不是如此.他写《龟虽寿》时,已是53岁的年纪,照古人的说法,人“五十始衰”.因此,曹操在这首诗中,承认自己是到了暮年.但是曹操的过人之处主要不在这里,而在于他面对暮年,在精神状态上不服老,要保持一种生命不息、斗争不止、奋发有为的精神境界.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有作为的人,总是珍惜年华,总是想依靠人的力量延长自己的生命,从而争取有更多的时间来建功立业,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人.曹操的这种思想感情在《龟虽寿》的第三层有比较集中的表现.在曹操看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也就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与“天”有关系,但又不是完全由“天”来决定的.“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只要人们能够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是可以延年益寿的.在这里,曹操一方面看到了人的寿命与自然属性有关系,另一方面又突出地强调了在寿命问题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朴素的、辩证的唯物精神,否定了长期流传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迷信说法,这在当时来说,是相当进步的思想.
《龟虽寿》的中心是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曾经激励过无数的仁人志士,在“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中,奋发有为,即使到了暮年,“犹冀有新功”.《龟虽寿》表现的正是这种思想感情,因此自古迄今,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龟虽寿》是一首抒情诗,但是它和一般的抒情诗不同.一般的抒情诗都重在抒发感情,而这首诗却明显地具有哲理的内容,做到了感情和哲理互相交融,使哲理寓于形象当中,因此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既能被诗情所激动,也能够通过具体的形象领悟到重要的人生哲理.这一点恐怕也是《龟虽寿》能在历代脍炙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