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找几个外交轶事的例子,

问题描述:

帮忙找几个外交轶事的例子,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1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新中国外交家乔冠华: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有与天下英雄孙权、周瑜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江南二乔”,她们是“风流姿色天下闻”;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内,也有“二乔”并世而出,不过,他们是“风流文采天下闻”.一位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曾担任毛泽东秘书25年之久的胡乔木;另一位即是本文的主人公,曾任共和国外交部长,活跃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乔冠华.
说来有趣,胡、乔二人都是江苏盐城人,两家住地相距不过几里.乔冠华比胡乔木小一岁,念完中学后,两人又是北京清华大学的同学,相隔一二年级,青少年时期,“二乔”没有什么来往;但两人不约而同地走上革命道路;四十年代两人又不约而同地用“乔木”的笔名发表文章,那时,人们常以为“乔木”是一人.“二乔”才华横益,皆为圣手.以后胡乔两人还成为好友,常相来往,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桩奇事、趣事.
当年,由“乔木”署名的文章,犀利无比,誉满天下,人们搞清楚有两个“乔木”后,就把在延安工作的胡乔木称为“北乔”.把在香港、重庆活动的乔冠华称为“南乔”.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说,还是分开叫好吧,乔木就是胡乔木,乔冠华还是用你学生时代的名字,就叫乔冠华吧.
乔冠华阅历丰富,个性鲜明,恰与胡乔木那种严谨稳健的作风大相径庭.他秉性旷达,恃才傲物,浪漫洒脱,不拘小节,常在饮酒赋诗之间,挥毫大作.他处在人生事业巅峰之时,正是“文化大革命”之际,乔冠华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在国内政治漩涡中,却卷进波底……他的老友说他:“当初不求闻达,而闻达自至,不期蹭蹬,而蹭蹬及身可悲也夫”.真是一言难尽乔冠华
周总理的外交轶事
1.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 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这位记者的提问是非常阴毒的,他设计了一个圈套给周总理钻.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想:
问“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问题,你周恩来一定会说“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提问的阴毒就在这里.当然周总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俩,这样回答既识破了分裂中国领土的险恶用心,也反衬出大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台湾的对比.哎呀,周总理考虑问题周密细致,同时又那么快速反应,你不佩服他也难啊!
2.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周总理把“马路”的“马”
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3.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
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4.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什么叫自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结果周总理说
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反而使这位记者丢尽颜面.也是,想和周总理较劲,门都没有.
5.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 l元、5角、2角、 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再问: 还有什么别的吗?不只是中国的,国外的也可以,谢谢
再答: . 2.契切林与德国大使斗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 契切林是苏俄第二任外交人民委员,苏俄杰出的外交家.契切林工作作风严谨,时间安排极为准确,从不擅自改变日程安排和拖拉.据说他常把今后3天至7天的工作日程排好,实行起来从不被打乱.一次,德国驻莫斯科大使布罗克多夫 兰曹紧急请见契切林.契切林当天工作很忙,日程也已安排满,不可能抽出时间来接见大使.况且,这样突如其来地要求一国外长接见,在当时也是一种唐突之举.因此 契切林告诉大使,把会见安排在第二天.可是, 德国人坚持一定要契切林当天见他.契切林让人通知大使,可以在晚上24点安排接见.当晚24点时,契切林等候在外交人民委员会.不知为什么,大使没有来.工作人员打电话问德国使馆,使馆参赞回答说,大使稍微耽误了一会儿,但现在已经出发了.过了一刻钟,德国大使来到人民委员会.工作人员进去通报契切林.契切林淡淡地说:"请他马上到我办公室来."然后他穿上大衣,戴好帽子,拿着手杖,从办公室的后门走出办公室.大使在契切林的办公室心神不安地等着,左等右等也不见契切林的影子.直到深夜二时,契切林才回到办公室.大使一句也没有提刚才的事,他已经知道了契切林的厉害,连忙热情地向他寒喧,问长问短.事后,契切林笑着对助手说:"德国大使要求我当天必须会见他,我不能轻易答应他,可又得见他,于是我选择了24点,既不是今天,也不是明天.大使对我没有同意当时见他很不满,因此故意用迟到一刻钟来惩罚我.本来,做为外交官,特别是德国人,应该是非常严守时间的.所以我决定用让他等 两小时来回敬警告他.外交活动非常讲求礼仪.在外交活动中,如果对对方的要求提出拒绝或对对方的行为表示抗议,往往要采取委婉巧妙的方式,即达到目的,又不致伤害对方和损害两国关系;即使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又使他无可挑剔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求补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