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记,知识点

问题描述:

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记,知识点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2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教学目的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教学设想
教这篇课文,应当考虑以下两点:(1)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必须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精神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诵读、领悟和积累的习惯;(2)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就必须有效地利用评点.因此,诵读加评点是这篇课文的基本教学方式.
关键是要读得充分.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很多.对可读部分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例如有关事件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可以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可以反复朗读、品味;个别精彩的段落则应熟读成诵.
在课时安排上要考虑到:(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学习;(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
第1课时:介绍作者和有关课文的内容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1至5段.
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6至13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8段,背诵第17、18两段.
第4课时:讲读最后三段,连贯背诵最后五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教学进程
预习要求:
由于课文较长,可以采取分段预习的方式.先指出课文可分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第一课时前预习第一部分,要求如下:
(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二)把能表现蔺相如胆识的语句划下来,并反复品味.
提示:要想想缪贤为什么敢于推荐蔺相如、赵王及群臣为什么同意派蔺相如使秦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
(三)在书上标出段落顺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 ̄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附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三、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讲解上述内容之后,可以先画一个《赵大事纪年表》,按课文填写可填的项目,然后提问学生:
“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各发生在哪一年?
赵大事纪年表
附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在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
四、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五、讲解课文第1至5段
1.阅读课文第1至2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
①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
2.齐读第3段.
①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
②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③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
3.齐读第4段.
①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②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
③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出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4.齐读第5段.
①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②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不同凡响.)
5.整理前五段词语.
①通假字:斧质(鑕)可予不(否)奉(捧)璧
②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
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①依仗(负其强)
②承担,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
③背着(肉袒负荆)
④辜负(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背弃(负约不偿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发)
②拉(欲引相如去)
③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④掉转(引车避匿)
幸:①侥幸(则幸得脱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宠幸(幸于赵王)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B引申的一个特殊种类——词义随用法的变化而变化:
①名词活用如动词.
衣:穿(乃使其从者衣褐)
刃:杀(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形容词、动词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请完璧归赵)
毕:将……进行完毕(毕礼而归之)
归:送回(毕礼而归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ghhhhh
下一页:概括每段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