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公传

问题描述:

翻译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3-08-2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解题思路: 借鉴使用
解题过程:
公姓陈名元珍,字儒玉,福建龙岩州人,先人大多因为学问品行好而受人敬重。陈公天生魁梧,卓异不凡,有气概。小时候读书,就不拘泥于书本上的词句而沾沾自喜,(他)经常说:“读书是为了修身养心,哪里是用它去博取功名呢?”待到成年,一边读书一边经商。家庭经济一直贫困,人口多,大多仰仗父亲的老师陈振勋先生支持。陈公因此不敢懈怠,要为父母分担忧劳。
陈公二十四岁,遭逢父亲去世,(他)悲痛伤心,以致形容枯槁,但是他无论是在人前棺旁,都毕恭毕敬,大家都称赞他知书达礼。接着料理家务,不分大小粗细,都亲身去做。他的母亲悯惜他瘦弱的身体,而且希望他稍稍休整后,好去调教各位小弟弟。陈公因此不敢推卸,稍有空闲,就教小弟弟孝敬、友爱、勤劳、节俭等立身处世之道,(小弟们在他的调教下)全都长大自立。陈公二十九岁的时候,娶了姓雷的女子,她既贤惠又孝敬。陈公既得到了贤内助,在外经商更加得心应手。三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他仍然尽哀尽礼,像父亲死去的时候一样。
正当那个时候,陈公兄弟四人,堂兄弟二人,都在一口锅里舀饭吃。里里外外几十口人,田地和住房都供养不了,他听说蜀川土地辽阔人口稀少,于是商量举家迁徙到那里,选定地点居住下来,开辟荆棘荒地,垦殖田园,构建祠堂,营造房舍,初具规模,聚积族人居住下来。于是选拔聪明俊秀的族人子弟读书,其余的学习农、工、商之类,各有专长,家里没有一个游手好闲的人。一门之内,尊长谨言慎行,为晚辈做榜样,家里诸事井井有条,父母兄弟和睦相亲。大概在陈公五十岁的时候,忽然有一天他哭得十分伤心,弟侄惊愕地问他,他才说:“先人的坟墓在福建,年末无人祭扫,我怎么能惭愧地吃住在这里呢!”于是匆匆忙忙地整理行装,回到福建办理祭祀,完毕之后,迁祖父母、父母骨骸来璧山改葬。每天早晚到祠堂来洒扫焚香,即使是遇上事繁窘迫,也不曾忘记这些事。
陈公为人质朴正直,崇尚信义,治家公平,处世诚信,尤其喜欢吃斋念佛之士。即使他自己奉行节俭,但是宾客来临的时候,一定尽情款待。遇到贫困的,多方救济。邻里有争端,只要他一到,说一句话,纠纷立解。晚年,他喜欢风水术。世井中有贪求风水宝地者,往往侵占古坟,陈公惊讶地说:“想求福地,先破坏自己的福田,即使得到了福地,也得罪了古人。”他明辩事理,大多如此。
七十五岁的时候,精力还很康健。到了卧床不起的时候,他的一个弟弟外出,家里人想追他回来,陈公说:“我左手痛,小弟一定快到了,不用去召唤他。”不久,小弟果然到家。兄弟欢聚数日,陈公才死去。陈公有二个儿子,长子陈维忠,字国钦,癸酉年选拔为遂宁县的教谕(相当于今教委主任之职),又逢上皇帝施恩行赏的大好机会,陈公贻赠修职郎。次子陈维恕,字国士,也是个处士。
曾经看见有的人在家庭之间,即使是同胞兄弟,也往往互相埋怨责怪,兄弟不和,争吵不休,搬弄是非,制造变乱,因此是非争斗由此产生。陈公唯独能够团结众多堂兄弟,数十年共吃共住,没有一句怨隙之言。甚至到后来举家迁移,仍然相依不舍,不是性情有过人之处的人,怎么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应当和气致祥,家业和声誉才会大振。
丙戌春,我因母出仕来到璧山,得以有机会与陈维忠先生交游,并了解他家族人同堂共居已有五世。而县邑人士因为仰慕陈公之名前来拜访的人,都对陈公教诲后人之法赞叹不已。我已经为陈公的美德立碑于乡梓闾巷,又按照他的事迹为他写传,不仅表彰他的美好德行,也是我长史的职责,而且使阅读此传的人,都知道有所敬重和效法榜样罢。
最终答案:略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
下一页:物质漂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