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牧和刺史有何区别?

问题描述:

州牧和刺史有何区别?
1个回答 分类:历史 2014-11-0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刺史
西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元封五年(前106 年)初置部刺史,根据六条规定监察各州,称“六条问事”.本为监察官性质,其官阶低于郡守.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哀帝初又改旧制.不久复称州牧.东汉除首都设司隶校尉以外,在外十二州,每州设刺史1人,秩六百石.灵帝时,各地农民起义爆发,朝廷为加强镇压力量,于中平五年(公元189年),改刺史为牧,往往派朝中大臣出领州牧,其权势至大,地位较郡守为高,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自三国至南北朝,各州亦多置刺史,一般以都督兼任.隋以后,刺史为一州的行政长官.其间惟隋炀帝及唐玄宗时两度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但不久均复旧称.唐代节度使、观察使兼领驻在地的州刺史,所辖境内之州刺史均为其属官,刺史之职位渐轻.宋制以朝臣充知州,称“权知军州事”.清代以刺史作知州的别称,和前代的刺史不相同.
州牧
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每部设一刺史,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无常.东汉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再设州牧,并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都等于割据政权.以后历代设都督、总管、节度使等,州牧之名即废.唐宋时惟京师或陪都地方最高长官以亲王充任者,尚称为 “牧”,其他州牧之名均废.清代往往借作知州的别称,实际上远非东汉州牧之比了.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