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的 国际背景 和国内背景 国内背景包括倒幕运动和为什么要明治维新 我是大学生这是一道论述题

问题描述:

日本明治维新的 国际背景 和国内背景 国内背景包括倒幕运动和为什么要明治维新 我是大学生这是一道论述题
十分急 我还可以多给分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0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时间断限关于“明治维新”作为一历史时期的时间断限,说法不一.
狭义地说,“明治”维新从1868年10月23日(旧历9月8日)宣布改元明治开始.但一般通常把前一年的1867年大政奉还、王政复古等许多政治变动都包含在内.
其下限则也有废藩置县(1872年)、西南战争结束(1877年)、实施内阁制(1885年)、确立宪法(1889年)等多种主张.
事件背景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
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佣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在商品经济型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培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日本开国通商,史称“黑船事件(日文:黒船来航)”.1854年1月,日本与美国于神奈川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倒幕运动
在地方上,与西方列强有过交涉甚至短暂交战经验,因而具有维新思想的藩士们(长州、土佐、萨摩等藩),自1866年开始结成军事联盟,并尝试与天皇接触,主张倒幕.1867年,新继位的明治天皇向倒幕派送去了许可倒幕的密诏.后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为了转移矛头,在坂本龙马居间斡旋下,提出“大政奉还”上奏文,表明将政权归还给天皇,但仍拒绝交出兵权与领地,并计划利用天皇刚重新掌政,与倒幕派皆对政务运作不熟悉之时,派遣家臣进入政府,藉协助之名掌控政治.倒幕派对于这样的结果很不甘心,但由于武力倒幕的正当性锐减,因此只好暂时按兵不动.
后来,政府内倒幕派与德川派的斗争渐趋白热化.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并命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将一切权力重新归于天皇.当倒幕派得知德川庆喜决定从大坂(今大阪)出兵进攻时,旋即派出以萨摩藩、长州藩成员为主力的军队,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伏见两地展开激烈战斗.经过三天的交战,以寡击众的新政府,在新式军队与精良武器的助威下取得重大胜利,并决定乘胜追击,派遣东征军攻打德川幕府的中心据点—江户.
倒幕派组成了新的政府,彻底排除德川派势力;揭示基本施政方针的“五条御誓文”则于同年4月6日公布.新政府军、旧幕府军双方决战江户之前,幕府代表胜海舟与新政府代表西乡隆盛达成协议:以国家为重,一致对外.1868年5月3日,江户不流血和平开城,幕府至此正式瓦解.不过在日本东北地区,以会津藩为首组成的奥羽越列藩同盟,仍然继续反对新政府.由于新政府军掌握军力优势,叛乱于同年11月即被平定.旧幕府海军将领榎本武扬率八艘军舰和幕府残兵至北海道,并在1869年1月建立“虾夷共和国”.同年6月,在新政府军的进攻下,榎本武扬投降.因战争开始的1868年干支为戊辰年,而被称为“戊辰战争”的内战至此结束.
革新措施随后,睦仁天皇举行即位大典,取《易经》中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为年号“明治”.明治天皇将首都京都迁至江户,改称江户为东京,建立明治政府,是为建设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维新是来自《诗经》(《诗·大雅·文王》)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因为江户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的中心,方便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广义来说,明治维新是要将封建的日本由三大目标─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发来达至现代化的民族.
明治维新领导人物
宫廷贵族:岩仓具视,三条实美;
掌握实权的长州藩: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及萨摩藩的大久保利通及西乡隆盛;
还有土佐藩的板垣退助及肥前藩的大隈重信.
他们多是西南长州,萨摩的武士,他们大部分出身下级武士及年轻.有的受洋学教育及军事训练,有的参加过排外运动有与外人打仗经验.
明治政府的领导人不是传统封建社会的得益者,及灵活的政治手法来推行全面的改革.但是他们以天皇为核心,并以天皇的名义颁行法令是之为“寡头统治集团”
[编辑] 政治1868年4月6日睦仁天皇向诸侯、公卿、各国公使宣布《五条御誓文》
1868年4月7日天皇又公布《五榜禁令》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家、大名等贵族改称为“华族”,武士改为“士族”;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逐步废除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分别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法;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编辑] 经济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筑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
历史意义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日清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论也在此时成为正论.
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着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于1877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板垣退助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识份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特别是现代文学与欧式风格建筑).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
http://www.dennismaldini3.50megs.com/new_page_1.htm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圆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