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该怎么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问题描述:

李斯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该怎么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我想知道 自己的看法 不是历史本身的,还有就是 可以给他个评价吗,比如他跟赵高的关系,他是身不由己还是自己不够委曲求全,这么做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09-2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倘若站在统一的角度去读中国史,毋庸置疑,首读之史宜为“秦”,而非夏商周.从时间上论,夏、商、周虽史居在前,然三朝之制均为“分封”,所辖诸侯表面上共尊王室,实质上仍割据一方“不过是一个国王亲属,大部落酋长地位的大庭院”;根本算不上真正的统一.唯有李斯辅助秦始皇缔造的大秦帝国“定帝制、废分封、置郡县、明法度、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进而诞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较完善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幸使“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汉书.严安传》).不但符合了广大人民的统一愿望,而且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身为秦之股肱,李斯对于秦统一后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所制订的一系列体制改革,于当时可标“新局”,对后世亦尊圭臬.影响所及,给了“历代帝王都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们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改,而无力作巨大的改变.”诚如明李贽《史纲评要.后秦记》所云:“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旧世界.”所以读秦,除读“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的秦始皇外,便当推殊勋卓著的李斯无二.
  一、富有远见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
  李斯生于上蔡,起于闾阎之家.面对着当时“诸侯暴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兵罢敝”的动荡局势,年轻时就树立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他以敏锐而透彻的辩证分析能力,洞察世事,由见厕、仓之鼠的不同遭遇,发出了“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的感叹.为了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志向和政治理想,他师从荀况求攻帝王之术.“学已成”时,李斯放眼天下“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站在历史的高度“欲西入秦”.辞行之时,他向老师谈了此次入秦的动机:“……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从某种程度上理解,他下面的“卑贱”和“故诟”之说,带有一定的功名富贵之念,但绝不是根本.客观的讲,他是本着“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为出发点的,思想本质“意在统一”.这在当时来说,他能不以所谓的“楚国人”而小我,肯以积极的姿态谋取统一,其思想是有着进步意义的.非但不能予以微辞和妄加非议,相反应值得肯定.
  李斯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着重体现在他入秦后由辅秦竞并天下,直至立国后所做出的诸多大事上.每一件都足以改变秦王朝的前途和命运,秦始皇稍有一念之失,都可以使历史重写.
  一、上《谏逐客书》,为秦留住了大量人才.《史记.李斯列传》:“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正是鉴于这种情况,李斯才写了他那篇传世名作《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一语中矢,道出逐客之误,等于是”把武器借给了敌寇,把粮食送给了盗贼,减少自己的人民来增加敌人的力量.“逢此历史转折的关健,其蕴含的深刻政治意义,为秦以后统一六国起到了具有决定性的主导作用.
  二、在军事战略上,李斯进一步推动并深化了吕不韦等人的“武力统一论”.他早在吕不韦舍下“任以为郎”时,就向秦王阐明了自己的战略主张:“……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遂又向秦王献策“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加剧了各国的内部矛盾,为加速统一步伐的进程做了良好的铺垫.
  因李斯的军事战略旨在加快统一,结束战乱,所以是武力也好,离间也罢,我们都不能简单的以“残暴”和“阴险”来对他加以贬黜.尤其是“用间”,做为兵法之道,本来就是高层领导人所必备的军事谋略和政治手段,对于尽早结束战争是有着突出意义的.如《孙子兵法.用间篇》开明宗义,即点出“用间”之宗旨为“民之将”、“主之佐”、“王之胜”;是兵之道,更为“仁之道”.其后的军事家,以此为战略而成佳话者大有人在,何况李斯所谋又是天下大业,何来“阴险”之说?
  在统一策略上,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尉缭曾向秦王提出过:“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的计策,并被秦王采纳.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策略虽为尉缭所出,秦王采用,实则“李斯方主持国政,一切决大疑、辨大难,皆须斯从中参赞擘划,方能成为国事,因此……以明兹事之实行,全系斯用事之力.”至于顿弱的“王资臣万金而游,听之韩魏,入其社稷之臣于秦,即韩、魏从,韩、魏从,而天下可图也”云云(《战国策.秦策四》);也与李斯的支持有着莫大关系.
  三、在秦王朝建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权之后,为使帝国版图得以拓宽“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对此,李斯在《自罪书》中曾有自述:“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在他的出谋划策下,历三载而定百越.但对于秦始皇“务战不休,欲攻匈奴”的军事方针,李斯出于“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的实际考虑,是否认“轻兵深入”的.实事证明,李斯的“备胡利越”之策,在当时是务实之举.其后,在李斯的积极匡扶下,大秦帝国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绝无前例的版图.疆域之广袤,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至南海,人口达两千余万.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在当时,也是罕见的世界大国.“比上世纪西方的亚历山大帝国还要大,而且亚历山大帝国只是昙花一现,秦王朝建立的中华帝国却一矗立不坠.”
  二、创立帝业体制,全谋帝业发展
  秦统一后,先是在李斯等人的建议下,奉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秦始皇改“泰皇”为皇帝)确定了帝制.为了秦王朝的万世基业,李斯又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瞻远瞩,驳斥了以王绾为首诸大臣的师古“分封”之说.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的看法是荒谬的.一针见血的指出:“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相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置诸侯不便.”由始废除分封,确立了“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的郡县制.郡县制的立生,生命力是强大的,为后世根深蒂固.对此新政,后人多有颂赞.唐柳宗元《封建论》:“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明王夫之《读通鉴论》亦云:“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清谭嗣同《仁学》中说的更为直白“两千年之政秦政也.”随后,为全面巩固帝业体制,保障社会稳定“使后无战攻之患”,李斯建议“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于宫中.”并全力协助秦始皇“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进一步推行了“百姓当家则力农工”的重农政策.以新兴的“土地私有制”,改革了奴隶社会的旧礼制,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
  限于战国之乱,秦统伊始,钱币异常混乱.如齐燕之“刀”、楚之“蚊鼻”、“金版”以及“铲布”;可谓“金钱刀布,纷陈并用”,急需废而待兴.认识到贷币差异会给商品经济带来的种种障碍,为了巩固政权,李斯奏请秦始皇废除诸币.规定币分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诸如其它“珠、玉、龟、贝、银、锡”之旧币,仅为“器饰宝藏”所用,不得为币.经过货币的统一和流通,有力增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对全国各民族的融合起了很大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除货币外,各国度量衡之大小、长短、轻重也各具其异.以“量制”分,秦以“升、斗、斛”为计,齐以“升、豆、区、釜、钟”为准,魏则以“半斤、斗、钟”为单位.至于“衡制”,名目亦杂,斤以上者,秦为“两”和“铢”,楚魏为“锱”.以下者,秦谓之“钧石”,楚称之“镒”.为了在全国建立统一的赋税标准,便于官吏的俸禄制度管理,更有效的防禁官场上的寻私舞弊,李斯拟议并主持了度量衡的统一完善工作.取秦为准,余者尽废.
  紧接着李斯还建议秦始皇兴修水利,车涂同轨,并上书:“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在全国范围内修筑起了“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书.贾山传》)的大规模驰道工程.和随后修的“直道”并重于世,被后人认为“是现代高速公路的先驱,是中国交通史上的伟大创举.”
  三、彪炳千古的“李斯文化”
  一、《谏逐客书》的文学价值及社会意义.针对李斯的文学地位,鲁迅先生有语:“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着墨不多,尤为精辟.观其所著,除代表作《谏逐客书》外,尚存《论督责书》、《自罪书》、《泰山刻石文》及《芝罘刻石文》等多篇刻石文章传世.文风“丽而动”、“事略而意径”、“质而能壮”,既含史料价值,并对汉赋深具后启之功.
  值得一提的,是李斯的那篇《谏逐客书》.同那些咏物应酬的娱宾遣兴之作相比,该文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借鉴意义.时至今日,仍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在艺术手法上,有三点极具特色:“一、本文论述逐客之议的错误,主要让事实说话……通篇几乎不谈客卿的利益,纯从秦国的危亡着眼,为秦的统一大业打算.二、在说明事实上,作者着重于正面叙说,而略于反面推论,点到即止,一正一反,对比强烈,是非清楚……由古及今,从物到人,豁然在目,引导他人自然联想到逐客之非.三、本篇语言极富文采,多用对偶排比句式,词语也极丰富……许多句子既整齐又注意变化,读来颇有韵致.”同时,其文之主题思想于今也颇有借鉴意义,“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惜用人才论”,既为哲理,又是真理.对后世社会如何全方位的引入、留住和促进人才,都有着深刻的涵盖性.
  二、书同文字,举创小篆的先河人物.秦始皇初兼天下,和贷币、度量衡一样,当时以大篆为范畴的文字亦甚繁乱.如较早的甲骨、钟鼎、籀文(即金文)和较近的六国文字,都大大阻滞了社会文化的统一和进步.于是“丞相李斯乃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这次以李斯倡议,首创并主持的文字统一工作,史称“书同文字”,故小篆又名“秦篆”.对于小篆之创始,历来素无异议,李斯当为先河,诚所谓“小篆者,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谓之小篆”(《太平广记》引《书断》).小篆的问世,意义极为深远.它以一种简单化、定型化、省略和改换偏旁的新格局,为“方块字”的形成奠定基础.
  李斯此次“粲溢今古”的创举,可以说并不逊于仓颉造字,“是中国文化最大的一次跃进.”打破了旧文字仅用于向上苍征战农桑、祭祀军事作为卜辞的拘限,进而趋于艺术,来供人欣赏.笔法上“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蒙恬笔经》).极大丰富了小篆笔画“圆转流畅、典雅秀朗”的审美意识和结体上“很有挺拔之致”的书法理念.而变得“左右对称而又匀整,颇有图案的装饰意趣.”
  李斯的书法成就是巨大的,凡当时“诸山碑铜人铭,皆斯书也”(卫恒《叙篆》).唐张怀瑾《书断》谓其“小篆入神,大篆入妙”,并形容之“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长风万里,鸾凤于飞.”李斯所篆的阳陵虎符“谨严浑厚,径不过数分,而又有寻丈之势,”被清王国维奉为“秦书之冠”.刻有八字大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稀世传国玉玺,同系李斯亲笔,为历代王朝看做是“守国之宝”.另从一些后人复制的刻石来看,无论是《峄山碑》之圆劲,《琅琊台刻石》之古厚或《泰山刻石》之宛遒,都为后人学习“秦碑”提供了重要的书法典范.对于“秦碑”,清刘熙载有着“力劲”之说,可见小篆“圆转凝炼”的线条看似简单,实则最具工夫,它对于“体现厚度,表现力度上的美感,要求更高”.因其“力劲”,遂直接影响了后世行、草笔法“折钗股”及“屋漏痕”的衍化.清包世臣说:“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指出小篆笔法,对于加强行、草的笔力、质感有莫大的帮助.由此可见,李斯的书法贡献不仅仅是“篆”,他对于我国整个书法史上的推动,也是起着里程碑意义的.
  四、功逾其过,“千古一相”永耀青史
  应当承认,在人类发展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囿于视野,在当时看来很正确的做法,于今看可能便有所偏颇,鲜有“足赤之金”之类的完人,李斯亦然.因此对他的评价,同样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誉其名者,谓之“竭忠”、“应运豪杰,因时大臣”、“功侔伊望,名巨泰山”;称之为“庄赏不遗匹夫,诛罚不避肺腑”的直吏良臣.抨其过者,则以“不务时政以补主上之缺,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和“有善归主,有恶自与”而贬毁.说起李斯之过,不外有四:一、妒嫉同窗,陷杀韩非;二、惑主焚书,首导浩劫;三、贪居爵禄,废嫡立庶;四、邀媚取宠,上《论督责书》.针对其一,凡阅史人皆知,韩非入秦“实为弱秦”,“因其与李斯、姚贾之计划,针锋相对,故斯、贾不得已而共请杀之.此事关系秦之统一事业,至为巨大,非寻常嫉贤害能者可比.“其二之”焚书“,也重在”禁“,而不在”焚“,是在”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的前提下,才对儒家”复古分封“采取的打击.否则,郡县之制便难巩固.即便是和稍后引发的”坑儒事件“有所联系,时”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何况”焚书者,本秦旧制,不始李斯“(章炳麟《秦献记》).不可否认,第三点沙丘之变,一定程度上是因李斯私欲之故,算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和历史污点.至于《论督责书》斥其”阿意求容“之说,对李斯未免苟求过甚.反映了一些传统文人好丹非素,论甘忌辛的心态,含有对李斯刻意的歧视和偏见.就文章内容看,他也是本着”法家者流“的主导思想,和韩非”信赏从罚,以补礼制.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的法家概念如出一辙,并无殊异.不管怎么说,李斯在这四点上即便是犯了直接或间接的过失,诸多因素应属历史之局限,一古脑的全部归咎其一身,是不尽当的.否则,便脱离了时代的历史条件,所谓之评论,也因此而变得局促和狭隘,成了唯心主义的一家之言.即以”史之绝唱“的《史记》而论,若以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和客观的发展的眼光细究,”司马迁以个人有限的精力来编写这样一部举百代贯通中外的大书,难免会有疏略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不难想象,当时司马迁所搜书籍,都是秦火之余,尚未经过整理校对的竹简和木牍,”不仅翻阅非常之繁难,而且这些资料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缺陷.“其次,司马迁”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夫子“,又是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准绳,因此对于《李斯列传》,也势所难免存在着他主观上的臆断和少许不尽史实的杜撰.
  综上所述,秦始皇与李斯一为雄才大略,一为运筹帷幄,故一帝一相,均为“千古第一”之并驱.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若无李斯相秦,秦纵然六合天下,至少已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奇异而庞大的帝国了.”不要说“百代都行奉政治了,”甚至很有可能战国兵燹仍要持续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之久.纵观古今华夏,与历代人杰相比,李斯的历史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他在生逢之世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也是极其卓越并顺应历史潮流的.其中一部分,更具有不可磨灭的划时代意义.他虽有缺点,但与其所做的历史贡献相比,是功大于过的.客观而全面的去评价,他都无愧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战略家、文学家和书法大家.在历史的长河里,无论怎样大浪淘沙,沧海桑田,深信“千古一相”四个字,将会永远镌刻在历史的深处;随大江滚滚,奔腾不息.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格子里面填一下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