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名人思想家“汉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工匠、科学家和思想家

问题描述:

汉朝名人思想家
“汉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工匠、科学家和思想家.对於他们,你有多少了解呢?”
注意:不要文不对题~就今天,过了今天就不给了!
1个回答 分类:历史 2014-12-0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有最著名的两个人:王充、董仲舒.
  【博学奇儒王充】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充年少是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边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官职名),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离开.
  王充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实在的结论.他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了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写作了《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
  刺史(官职名)董勤征聘他为从事(官职名),改任治中(官职名),自己辞职回家.他的朋友同郡人谢夷吾上书推荐王充有才学,汉肃宗特地下诏派遣公车(朝廷征聘贤人特定的车马)去征聘他,因为得病没有去.当时年近七十,体力和脑里都衰弱了,于是写作了《养性书》十六篇,倡导节制欲望,守住原神.永元(汉和帝年号)年间,病死在家中.
  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长统.王符(公元85—162年),字节信,著有《潜夫论》,对东汉前期各种社会病端进了抨击,其议论恺切明理,温柔敦厚;仲长统(公元180年—220年),字公理,著有《昌言》,对东汉后期的社会百病进行了剖析,其见解危言峻发,振聋发聩.王充则著《论衡》一书,对当时社会的许多学术问题,特别是社会的颓风陋俗进行了针砭,许多观点鞭辟入理,石破天惊.《论衡》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就物理学来说,王充对运动、力、热、静电、磁、雷电、声等现象都有观察,书中记载了他的观点.他还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王充把人的发声,比喻为鱼引起水的波动;把声的传播,比喻为水波的传播.他的看法与我们今天声学的结论是一致的:声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要靠一定的物质来传播.欧洲人波义耳认识到空气是传播声音的媒介,是17世纪的事,比王充晚1600年.
  范晔《后汉书》将三人立为合传,后世学者更誉之为汉世三杰.三家中,王充的年辈最长,著作最早,在许多观点上,王充对后二家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王充是三家中最杰出,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但是由于王充在书中对传统的儒学,特别是汉代经学,进行了论难,有时甚至怀疑古经,上问孔孟,著有《儒增》《书虚》《问孔》《刺孟》等专篇,公然向神圣的经典挑战,向孔孟圣贤发难,这就有犯天下之大不韪,因而被视为名教之罪人.清乾隆皇帝御批:王充“刺孟而问孔”,“已有非圣无法之诛!”其他学人虽然不能治其“非圣无法”之罪,但也多挥毫濡翰,口诛笔伐.素以危言危行著称的大史学家刘知几,因《论衡》书中记载了王充父祖横行乡里的不光彩行径,不合乎子为父隐的纲常名教,说王充“实三千之罪人”!章学诚亦对王充非难儒学的作法,对他的儒家身份提出了质疑.
  自《隋书•经籍志》以下,历代目录书都将王充《论衡》列入无所宗师的“杂家”类.近代经学大师刘师培又说王充是“南方墨者之支派”.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在中国学坛上又曾有人说王充是儒家的反对派,是反孔的急先锋……凡此等等,不一而足.自然我们今天不必为这些带有浓厚政治偏见的褒贬,去为古人的恩恩怨怨纠缠不休,但是,从学术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不能仅凭“问孔、刺孟、非儒”这些表面现象就断定他的学术派别,而应视其所问、所刺、所非的具体内容.根据王充的整体思想来分析定性,笔者认为:综观王充的一生言行,他不仅是一位儒者,而且是一位博学的奇儒.
  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政治家.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族.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从此,经学研究在汉代盛行.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