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跨文化交流的感想怎么写

问题描述:

选修课-跨文化交流的感想怎么写
选修课感想 今天就得交 急
1个回答 分类:政治 2014-09-2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其实主要就是写一些你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了怎样的一个新的认识,还有就是你可以写写你认为最感兴趣的或者最吸引你的,从而延伸出你学习这门课程的收益之处. 下面的仅供参考: 《跨文化交流》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在这一学年,我学习了跨文化交流,虽然之前了解一些中西方的差异,但是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才知道这其中的知识、内涵竟如此的博大精深,这使我为曾经认为自己略知一二的心态感到惭愧,更加确定了中西方的差异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现象,更是值得人们深入研究的文化. 王老师通过七大方面为我们诠释了文化差异的根源于发展,这是我不仅仅了解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现象,更加学习并清楚的明白了这些文化的起源.这七大方面是:文化的概念、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当然这几大方面并不能概括所有的文化差异,但是它却系统的归纳了差异的方向和含义.这样我非常佩服王老师再写出这本书的同时,对中西文化的了解是这样的深入和严谨. 首先,在文化的概念这一章里我们系统的学习了什么是文化、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文化的特征、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有现如今的我们该如何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众多的对文化的定义中,我认为人类学之父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的定义更能让我对文化一词又深入的了解,它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文化并不是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方面的知识,而是多个方面多个层面的综合,我们既不能片面的概括文化的内涵,也不能笼统的总结文化的概念.自人类产生文化就随即产生,随着人类的各种各样的发展以及人类与人类之间的交流,文化不再是单方面的适应一个种群,而是更多的适应了全世界人类发展的需要.文化具有七大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多层次性、规范性、变迁性、民族性、区域性.这几大特征很有特色的概括了人们心目中文化的特点,在我看来,文化的特征还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含义等待我们探究与学习.既然文化具有区域性,那么中国和西方也就自然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这也就是差异.由于中西方的发展不同、理论不同、思想不同,所以在文化方面便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比如:中国自孔子以来主张含蓄、礼让,而西方更加追求的是真实和强有力的展示.这只是仅仅的一个各方面,在对于这些差异上,我们该如何适应和处理呢?在古代的中国,有郑和下西洋,加大了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同时传入了西方的文化.但也有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这不仅不能更大传扬本国的文化,也是西方的文化不能传入中国,就这一点上,中国尝到了苦头,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打开自己的国门,让文化相互交流,才能使自己的文化更大程度的发展. 在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宗教文化,众所周知,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何为宗教?就我自身的理解,宗教是在当人们陷入困境,希望得以解脱时,灵魂所寄托的世界或者所寄托的某一个人,继而,这成为了人们的希望,成为了人们所信仰的宗教.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共存的国家,主要的教派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其中道教为中国的本土宗教.而在西方很多国家,将宗教立为国教,全国人民信仰相同的宗教,并成为政治文化的指引着.宗教对中西方有着深远的影响,到现在,宗教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财富,在文学、艺术、建筑、科学技术等等方面.我们更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去看待宗教,尊重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以更和谐的方式面对宗教. 对于第三章的建筑,个人非常欣赏18、19世纪欧洲古典建筑,那些幽深的古堡、华丽的装饰、以及令人敬畏的等级观念,使我对欧洲建筑情有独钟.毫无疑问,我是从电影中迷上了这些建筑包括他们的服饰.中西方的建筑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也有着很多相同之处,比如:防御功能极强、等级观念极强等等.中国的建筑讲究对称,园林讲究融于自然.西方建筑在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建筑风格,如:古罗马建筑、罗曼建筑、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建筑等等.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为如今的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为我们探究那时的历史起到的根基的作用.总结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可以分为七点:材料上,中国木材、西方用石.感官上,中国注重整体美、西方注重个体美.形象上,中国讲究曲柔、西方追求刚直.意境上,中国追求写意、西方旨在写实.空间上,中国追求封闭性,西方倾向开放性.风格上,中国注重和谐之美,西方注重对抗之美.园林建筑上,中国追求天然之趣,西方青睐人工之美.不同的建筑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觉冲击,对于中西方的建筑差异,我们应相互取长补短,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 说起饮食,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可即便如此熟悉,天天见面,也有很多文化内涵,学识文化不为人知.提起中国饮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全聚德烤鸭、便宜坊烤鸭、东来顺、满汉全席等等,数不胜数.而西方饮食,想到的便是牛排、意大利面、黄油、烤肉等等.中西方在吃的做法上不仅不一样,吃的工具也不一样,饭桌上的文化也不一样,礼仪也不一样.通过王老师的详细讲授,让我觉得自己虽为中国人,但很多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不是很懂,吃饭座位的排序,刀叉摆放的要求,如何拿餐具等等.可以说让我受益匪浅,虽然通过导游的书籍了解了很多中国饮食的派别和风格,但还有很多并不了解,王老师讲中西方饮食摆在一起,找到差异,找到共同点,并为调动班级气氛,让每一位同学阐述自己对中西方饮食的理解,这更让我加深了对饮食文化深入探究.试想,若我没有学习跨文化交流,在大四实习时去饭店工作,极简单的餐桌摆放都需要别人指导的话,那会使别人对我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至少现在不会了,从简单的饮食文化,我就可以感觉出跨文化交流的课程对我是有多么重要了.我不在是指了解事情的表面现象了,而是明白了其根源,更加会灵活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服饰了.因为在这节课上,王老师让我们每一个人就自己喜欢的服饰特色发表观点,并且要指出在班级里更欣赏哪一位同学的穿衣风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服饰更是能表现人的外在气质和美.在中西方的发展历程中,我非常喜欢唐朝和清朝的女装服饰,还有17、18世纪欧洲贵族服饰.首先,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中,每个朝代的文化都不同,欣赏美的标准也不同,所以从服饰上就可以看出很大的区别.唐朝的女装服饰,之所以我很喜欢,因为它并没有将女性的美遮蔽起来,而是尽情的将身体的姿态展现出来,恰到气氛的裸露,显出女性的雍容华贵和高尚的气质.而清朝的女装,就不得不提到旗袍.直到现代,我们依旧将旗袍视为中国女性的标准服饰,它几乎将女性曼妙的身姿展现得一览无余,斯毫不逊色于西方.如果让我说清为什么喜欢17、18世纪的欧洲贵族服饰,我也不能详尽的说明白,如同欧洲古堡建筑对我的吸引一样,他们的服饰将他们的身份、气质、教育程度很夸张的展现出来.犹如竞相开放的牡丹.服饰的发展为时已久,而在这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中西方的服饰文化也相互融合,如今我们已经看不出有何区别,这更证明了中西方在时代的演进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礼仪的面是非常大的,它融汇贯通于各个领域,几乎无时无刻我们需要用适当的利益处理不同的关系,事务等.现如今,中西方的礼仪文化正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比如,近年来中国孔子学院在外国开设了很多分院,力求将孔子的思想传播海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更重要的是把中国的传统礼仪传播开来.而西方的礼仪文化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开始慢慢的渗入进中国.在我看来,西方的礼仪更多的被国人用在社交公共场合.在国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中文,学习中国礼仪.举两个我认为很有说服力的例子.第一,中西方的婚礼有很大的区别,在我印象里最不同的就是颜色,红色,中国人民里最最喜庆的颜色,用到婚礼里,恰到好处.而西方,白色,象征纯洁、圣洁、无私的爱,也是如此恰到好处.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了很多选择的方式,中西合璧式得更是常见.第二,在对数字的禁忌方面,西方认为13是不吉利的数字.中国认为4音同“死”不吉利.随着文化的交流,中国逐渐也认为13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不吉利,而会更多的选择别的数字.西方,也注意到中国人对4的禁忌,在很多饭店房牌号的处理上,将4纳入了禁忌数字.这是中西方不同的礼仪,但是现在却在逐步融合.这就可见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多么的重要!而王老师为我们开设这门课程又是对我们有多大的及时和重要! 刚刚过完圣诞节,又是元旦,接着没两天就是中国最大的节日春节,这远远比只过中国的节日要有意思得多,这些众多的节日就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有京剧,西方有歌剧.中国有春节,西方有圣诞节.中国有各种各样精巧的手工艺品,西方也有各种各样名贵的金银制品.往往人们最喜好的就是各个国家的民俗,也是民俗更容吸引并让人接受.我认为,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国家的民俗文化,更好的传承民俗文化,以更积极的心态接受并了解西方的民俗. 在这充实的一学期里,我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并且幸运的是,我拥有这本像百科全书一样的书籍.经过王老师上认真的讲解,和书中细致的归纳,我觉得我的知识水平不再停留在高中理解水平了,我学会了如何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一种文化内涵,也为我将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我内心来讲,跨文化流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在未来,我们将更多的面对世界人民,随着中国的不断壮大与发展,更多的外国友人、外国文化将来到中国.到那时,跨文化的交流将必不可少,而我们先别人一步学习,也会先别人向成功迈进一步! 文章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b9af7c0100hryv.html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请说清为什么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